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航天用有限经费取得世界公认(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0:52 瞭望东方周刊

  放弃航天飞机计划

  这些情况都说明,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已经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搞“两弹一星”时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

  王希季回顾说,在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启动后,很快出现了道路之争:使用航天飞机还
是飞船。“当时,美国航天飞机取得了巨大的轰动,所以国内主导意见是上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开始根本排不上号。”

  在整整争论了三年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工程正式制定,提出了研制和运行以空间站为核心的载人航天系统,而天地往返系统确定为宇宙飞船,即后来的神舟号。

  当年力主飞船方案的王希季说,如果当时上

航天飞机,现在载人计划恐怕早就下马了。“美国的航天飞机原来计划一年飞80次,现在的几架飞机一般只能飞三四次,每次要花五亿美元。在经济上完全是个灾难。”在两架航天飞机失事后,都出现了长时间的停飞。

  随后,苏联的“暴风雪”、欧洲的“赫尔梅斯”等航天飞机计划相继下马。神舟也成为世界上20年来惟一成功的新“飞天”计划。王希季认为,中国航天的成功经验应归结为量力而行和因己制宜。

  美联社在一篇报道中说:“世界不一样了。与把华盛顿和莫斯科都卷进去的、充满竞争意味的‘空间竞赛’不同,中国的人类太空之旅没有多少对抗的意味──它向它的人民以及国际社会显示,中国正作为一个现代规则的游戏者,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崛起。”

  开放环境中的航天事业

  与以前几乎完全依靠自力更生不同,中国载人飞船的研制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合作已成为世界宇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和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罗格说:“早在1977年9月,中国航天技术代表团就率先走出国门,对法国空间技术进行了考察。紧接着在1978年8月和11月,中国航天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国家航天局。从此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了,改革开放使中国航天迎来了春天。”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国航天同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有关政府和部门签订了18项协议和备忘录,开办了40多家中外合资企业,从国外引进、建成了30多条民用产品生产线,中国的几十大类、数百种机电产品销往世界各国。

  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又分别与欧洲空间局、俄罗斯等签署了20多项政府和部门间的合作协议、备忘录;分别与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巴西等40多个国家召开了政府间空间合作联委会以及不同形式的磋商会、研讨会达30余次;中国发表了世人瞩目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世界空间周活动也连续3年在中国举办。

  此间,中巴联合研制的资源卫星成功发射,中、法、德合作研制的鑫诺卫星成功运行,中欧合作双星计划已开始进入工程研制阶段,亚太七国合作研制的多任务小卫星已完成初步设计,中俄、中乌合作已有了实质性进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进而制定出了“全力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发展目标,与国际一流宇航公司进行全面的对标管理。这在以前的时代是难以想像的。

  从土豆到人

  但是,中国的太空计划却直接与毛泽东有关。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既是充满华夏古代文化色彩的诗句,又是符合现代天文学原理的科学描述。

  在知道苏联人造卫星和航天员上了天时,毛泽东同全世界的政治家们一样为之震惊。他问:“我们怎么能算是强国呢?我们甚至无法把一颗土豆送上太空。”

  1958年5月,中国还未摆脱“一穷二白”,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据了解,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还曾培训过一批自己的航天员,但国力的限制使最高决策者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周恩来说,我们地球上的事情还没有搞好,天上的事情还是交给后代吧。

  然而,中国的太空探索计划即使在“文革”中并没有放弃。1986年3月,邓小平启动“863计划”,载人航天被写进了计划中。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

  这时,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中国已经有了实力支撑起庞大的工程。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顺利起飞,随后四年,又发射了三艘不载人的飞船。

  虽然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虽然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虽然还有相当数量的下岗工人,一些村子还没有通公路,没有通电,老百姓看不到电视转播飞船发射。但在中国航天政策制定者看来,发展空间技术,对于消除贫困,走向全面小康,至少有三种很现实的意义:

  一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起先导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航天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技术群,荟萃了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的许多最新成果。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从气象预报到高产育种,从资源勘测到灾害监测,从导航定位到城市规划,从卫星电视教育到远程医疗,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国土面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航天技术实在太重要了。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可以直接或经过二次开发后在传统产业中进行推广、应用和移植;航天技术的管理方法、通用软件、人才和设备优势也可以为传统产业借用,极大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

  脚踩在泥土地上,半个身子在工业化进程中,脑袋已置于信息空间——这是中国巨人展示在世界面前的形象。在“十一五”规划即将实施前起飞的神舟系列飞船,对此是一个很好的注释。

  在这种情势下,杨利伟以及他的后继者要面对的,首先并不是如何迎对外国的所谓“天军”。经济全球化,才是对中国航天的真正压力和动力。■

[上一页] [1] [2]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