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述评:推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精神力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4:19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 对人类而言,摆脱重力的束缚,实现梦想千年的太空遨游乃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对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而言,实现并继续进行载人航天探索,意义尤为重大。 但,在掌声和鲜花海洋中,也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声音:代价巨大的载人航天,对尚不发达的中国来说,是不是过于超前和奢侈了呢?
中国的载人航天也曾有过并不现实的超前阶段。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后,举国振奋。次年,曙光一号载人航天工程就全面启动。后来,还是周恩来一句“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叫停了这股高涨的热情。 “现在看来这个决策真英明,那个时候如果搞,可能花很多钱也搞不成。”亲身经历那段历史的戚发轫,在后来又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过程,并在神一至神五期间担任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这位资深的航天专家认为,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时机确实已经成熟了。 航天技术与空间探索,是衡量一个民族智慧、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战略性影响。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这是一个必须“有所为”的领域。 一波三折的决策历程表明,求真务实,正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与生俱来的风格,它注定了中国的载人航天要走一条与世界上任何航天大国都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抛开过于超前的航天飞机方案,选择从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能够支撑的飞船起步,同时,在研制飞船时一步到位,直接盯住世界第三代载人飞船;独有的“三舱一段”设计,以及在返回舱返回地球后,轨道舱留轨工作半年的创造性设想,使中国的载人航天走上了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道路——留轨的轨道舱可继续作为试验卫星使用,在需要实施交会对接时,只要再发射一艘飞船上天即可完成与轨道舱的交会对接试验。 发达国家在进行载人飞行之前,可以发射近10次,甚至10多次无人试验飞船。中国只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实现了载人飞行,并在第六次飞行中实现了在太空工作和生活,这又是一个中国式的创造。因为低投入、高效益,是任何工程都会追求的目标,但如果没有科学、求实、严谨的工作作为基础,就不会产生令世界惊叹的效益。 正是通过严谨细致、周密充分的工作,依靠成千上万航天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努力,才弥补了中国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神舟飞船、运载火箭质量过硬,数千台套地面设施设备无一故障,全系统数万个口令无一差错,操作无一失误;北京、酒泉、西安3个指控中心和分布在国内外的10个测控站,以及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都精确、及时,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实现梦想,从来靠的都是求真务实的工作。(完)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