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常胜将军志存蓝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6:19 钱江晚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七大系统,各系统都有总指挥和总设计师。而王永志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可以说是载人航天的“大总师”。

  在中国航天界,他有着长胜将军的美誉,在四十多年的航天生涯中,他领导指挥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成功。

  转折

  “如果没有小学老师刘汉甲,我会是一名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刘老师在我人生十字路口上起了决定性影响,改变了我的一生。”

  出生在辽宁农村的王永志,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发自肺腑:当时家里穷,兄弟姐妹又多,我能上小学已很难得,但到1945年5年级时学校停办,我只好回家务农。后来我们县创办中学,刘老师赶快千方百计通知我,他还找到我大哥说:“你可别把这孩子耽误了,这是个有出息的孩子。就这样,我再次踏入校门。”

  但王永志并非从小立志于航天,出身农村的他对农作物特别感兴趣,总是梦想改良物种,当一名生物学家。但现实又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抗美援朝时期,王永志经常听到空袭警报,因为美国的飞机时常侵入我国领空。

  “那时候,我就觉得,有了飞机就有保障,如果连国防都不行,那改良物种还有何用?所以在1952年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我就报了

清华大学航空系,从此走向国防建设。”

  1957年,又是王永志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被他称为“难忘的1957”:这一年,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改学

火箭导弹设计,而1955年被派到这个学院时学的是飞机设计;前苏联的人造卫星在这一年成功发射;他回国后所长期奉献的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也在这一年成立……“正是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这一次次转折,我才从一个孤苦无助的农村孩子,逐步成长起来。”王永志说。

  1961年,王永志回到祖国,一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

  跨越

  “我们做火箭的,最后一定要把人送上天。”这个梦想一直萦绕在王永志心头。

  1992年,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有了圆飞天梦的广阔舞台。然而这又谈何容易:1992年论证时,预计要经过10年左右,到2002年我国的飞船可以上天,到那时前苏联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上天已经41年。

  “如何面对40多年的差距?如果我们再去搞一艘和别人40多年前同样水平的飞船,它能极大增强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吗?我们还能有激情吗?因此,我们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跨越!”谈到跨越式发展的大思路,王永志雄心满怀。

  “前苏联和美国在研制载人飞船时都经历了体积由小到大,乘员从单人到多人,结构由单舱到多舱的发展历程。我们的飞船一起步就提出搞三舱方案,刚开始我们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人曾觉得三舱不如两舱简单、保险,加上第三舱就复杂多了。当时要统一大家思想还挺难。”王永志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一开始就瞄准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载人飞船。

  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号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构成,返回舱返回后,同国外废弃轨道舱的做法不同,“神舟”号飞船的轨道舱可留在轨道上,作为一颗科技卫星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

  “我们的飞船一起步,就要让它和后面的工程一步一步衔接起来。也就是说,我迈出左脚,不仅仅是为了向前跨进半米,同时也为迈出右脚找到支点。”王永志作为总设计师,处处体现出总体和大局的意识。

  轨道舱的多适应性为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试验创造了条件。美苏两国的交会对接试验是先发射一艘飞船到轨道上,紧接着再发射另一艘,与前面一艘对接。而我国是把轨道舱留在轨道上,做对接试验时只要发射一艘飞船去与留轨运行的轨道舱对接就可以了。

  “要说跨越创新,这个多功能的轨道舱应是主要标志之一。”谈起这一点,王永志颇感自豪,“同时,在跨越大动物实验阶段、航天员的安全性设计等多个方面均体现了创新的思路。”

  “中国飞船就是中国飞船,没有什么抄袭之嫌。这是国际航天界权威的评价。”王永志说。

  圆梦

  2003年10月16日,“航天英雄”杨利伟返回祖国大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全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

  “看着杨利伟自主从返回舱里走出来,我非常激动,当时我流泪了。我这一生因为激动而流泪的次数不多,像这样控制不住地流泪,是极少有的。”王永志完成了他这项“压力最大的任务”,至今谈起圆梦时刻仍是激动不已,“我们不辱使命,取得了成功”。

  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一朝实现,杨利伟乘坐的“神舟”号飞船功不可没,而将飞船送入太空的火箭更是劳苦功高,如果火箭没有足够的运载能力,则无力将飞船送入太空。而王永志在运载火箭研制中所做出的业绩同样令人瞩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作为重要的技术骨干,参加了我国第一代战略火箭的研制工作,在中近程、中程和洲际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为增大射程,提高实用性能,解决了大量技术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他是第二代战略火箭研制的主要技术带头人,为我国实现火箭技术更新换代做出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末,他主持完成了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火箭研制任务。研制时间仅为18个月,首次便发射取得成功,使中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正是由于长期的积累,才可使千年梦想一朝圆。

  “铁杆球迷”与“天遂人愿”

  王永志自认为是一个铁杆球迷,只是因为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了,有时只得“爱而释手”。尽管他19岁离开东北,但他的心中难了故里情怀。看足球赛时,如果辽宁队和其他队比赛,那他一定是坚决地站在辽宁队这一边,希望辽宁队赢。“‘神舟’五号发射前,有的记者发现我在观看女足世界杯比赛,感到很吃惊。他们问我,你对飞船放心吗?是真没问题,还是有问题没有发现?我告诉他们,这次我是放心的,不出问题是符合规律的。”

  载人航天对民族精神的巨大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人们最关心的是与他们的生活有没有关系。王永志说:“当年卫星上天时,曾有人怀疑,研制这个在天上唱歌的东西有实际意义吗?但30多年后的今天有谁能说他不需要卫星?从渔船、

出租车上的GPS全球定位导航仪到覆盖率超过90%的卫星广播电视,从气象预报、信息网络、教育到餐桌上的‘太空稻米’、‘太空蔬菜’,人们都在享受‘太空文明’的恩惠。”

  王永志指出,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太空有许多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如太空具有在地球上难以模拟的、独特的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等环境,可为科学研究提供理想的试验场所。另外,人类为了社会进步和生活,需要不断扩大活动领域。载人航天活动,就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也将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物简介

  王永志: 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工作。王永志1961年回国以来一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从1992年至今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是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40多年来在我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2003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称号。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