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目标:神七实现太空行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0:19 新文化报

  国务院新闻办17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唐贤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预计到2007年左右,中国将实现航天员出舱和太空行走;到2009年至2012年,将完成发射目标飞行器,同时在空间轨道上实施飞行器的空间轨道交会对接技术。

  2007

  神七实现太空行走

  据专家介绍,神七想实现太空行走,必须在神六的基础上解决两个大问题,舱外的航天服(神六是舱内航天服)和气闸舱。“航天员出舱”是载人航天技术一大突破,首先需要全新的宇航服。

  与舱内航天服相比,舱外航天服具有更大的技术难度。它应具备密封座舱保障生命安全的全部功能,比如能防微流星体撞击、防辐射、供氧、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能处理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长期穿用的舱外活动航天服还要能让航天员饮水、进食和大小便。此外,还需具备独立的动力系统。据专家介绍,我国舱内航天服的研制生产大约用了10年时间,在此基础上,我国舱外航天服的研制正在加紧进行。另一个重点便是气闸舱。由于整个飞船都是密闭的,航天员必须在出舱的同时保持飞船和外界环境的独立。因此气闸舱将由两道门组成:航天员穿好舱外航天服把第一道门关上,后把第二道门打开,这样便能够保证原来的舱里的氧气和压力。而回来的时候也一样,航天员必须分别经过这两道门。

  2007

  探月卫星发射升空

  今年不但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一年,也是探月工程重要一年。据了解,目前,“嫦娥一号”所装备的全部九种仪器都完成了初样研制并正在进行各种测试。这九种仪器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干涉成像光谱仪、X射线谱仪等。它们将完成给月球“画全身像”、测量月球14种元素分布、探测地月之间的环境、估算月球土壤厚度等关键步骤。根据规划,“嫦娥一号”于2004年9月以前完成工程总体和各系统的详细方案设计;2005年底将完成探月卫星初样产品研制和相关试验;2006年10月前完成探月卫星正样产品的设计、研制、总装、测试和各项试验等,最后力争2007年前后发射升空。

  有记者问,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中是否包括登上月球?唐贤明明确表示,中国在规划载人航天工程的时候,并没有包括“登月”计划。

  2009至2012

  实现飞行器空间对接

  空间对接技术和对接机构已经成为航天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载人飞行的关键技术。实现飞行器之间(如飞船、

航天飞机、空间站等)在宇宙空间的连接,航天员可以从一个飞行器转移到另一个飞行器。

  神五留轨舱前端就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为空间对接做准备。

  据介绍,轨道舱的“交会对接”类似于“拧瓶子”——两个轨道舱在火箭推进舱的作用下,撞击到一起,对接的“卡口”找到合适的角度后卡入“槽”中。多个轨道舱通过多次对接后,最终建筑成空间站。这样的空间站才能算得上一个功能齐全的“单元”,各舱之间可分可通,宇航员可以从一个舱钻进另一个舱里进行各种工作。

  综合新华社、《东方早报》

  从2000℃到40℃

  神奇的返回舱“隔热衣”

  据新华社电(记者 李宣良 黄明) 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告诉新华社记者,飞船返回舱返回最大技术难点之一就是飞船的降温,必须给飞船穿上一件“隔热衣”。

  当返回舱在距离地面80公里~40公里的高度以数千米每秒的速度穿越稠密大气层时,返回舱表面温度会达到1000℃~2000℃。这时必须给飞船穿上一层“隔热衣”,使飞船内部的温度控制在航天员可以忍受的40℃以下。

  侯鹰介绍,飞船返回舱的降温主要通过三种方法:一是吸热式防热,在返回舱的某些部位,采用导热性能好、熔点高和热容量大的金属吸热材料来吸收大量的气动热量;二是辐射式防热,用具有辐射性能的钛合金及陶瓷等复合材料,将热量辐射散发出去;三是烧蚀防热,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高温加热时表面部分材料熔化、蒸发、升华或分解汽化带走大量热量的方法散热。

  由于飞船重量的限制,隔热材料要求是重量尽可能轻的低密度烧蚀材料。神舟六号飞船的隔热材料,就是按照这一标准从几十种材料中严格筛选出来的。为进一步将重量降下来,在材料的使用上采用了蜂窝格的设计,这种既有密度又有疏松的设计,保证了神舟飞船穿上的是轻薄的“隔热衣”。直径2.5米的返回舱表面积为22.4平方米,目前使用的隔热材料总重量约500千克。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直径是2米,表面积是17平方米,而它的隔热材料重达700千克。侯鹰说:“可以看出,我国飞船的隔热技术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

  从7800米/秒到1米/秒

  “生死时速”有惊无险

  据新华社电(记者 李宣良) “飞船返回降落的过程,就是速度不断下降的过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在大约48分钟的时间内,经历了从7800米/秒到1米/秒的生死时速。”

  在进入稠密大气层之前,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返回舱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由于飞船表面和周围气体摩擦产生巨大热量,在飞船表面形成的高温等离子气体层屏蔽了电磁波,使飞船暂时失去与地面的联系,出现“黑障”现象。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飞船下降到离地面40公里高度。当飞船下降到距离地球表面15公里左右的高度时,飞船的速度由超音速下降到亚音速,并稳定在180米/秒左右。

  距地面大约10公里时,返回舱上的静压高度控制器通过测量大气压力判定高度,自动打开伞舱盖,首先带出引导伞,引导伞再拉出减速桑此时返回舱180米/秒的速度依然惊人,为了把开伞对航天员的冲击力减到最低,减速伞设计为两级充气,先张开一个小口,8秒后待返回舱速度减小到一定程度后,再全部张开。通过减速伞的作用,返回舱的速度下降到80米/秒左右。

  减速伞工作16秒钟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桑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秒减到40米/秒,然后再减至8米/秒~10米/秒。在距地面约1米时,返回舱的4个反推火箭点火工作,返回舱速度一下子降到了2米/秒以内,又渐渐降到1米/秒,最终安全着陆。

  10万美元能游太空

  中国民间首位太空人20日亮相

  中国第一位太空游客将在本月20日现身,花10万美元上太空!据蒋方香港太空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有一位中国人报名了亚轨道飞行。

  据蒋方介绍,他们代理美国太空探险公司的项目主要分三类,包括每人1亿美元的月球飞行、2000万美元的地球轨道飞行(国际空间站8天至10天)和十多万美元的亚轨道太空飞行。蒋方表示,如果想申请参加太空旅行,只需向其提供资料表格审核、体检,再报给美国公司,合格就进入身体测试训练,这些步骤是全球统一的。不久前,美国太空探险公司成功把第三位太空游客奥尔森送上天。

  谁会成为中国第一个民间太空人?蒋方说,有一位中国人报名了亚轨道飞行。本月20日会在北京王府饭店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届时世界第三太空探险家奥尔森也会到场,“也许你能当面采访那位报名参加亚轨道飞行的中国人。”据悉,亚轨道飞行计划在2008到2009年着手开展。

  蒋方说,目前除了这位报名以10万美元亚轨道飞行的中国客户外,还有两位2000万美元地球轨道飞行的意向客户也在谈,这两个项目哪个先上太空都不一定。

  亚轨道飞行指飞船离开大气层进入太空的边缘,在距离地面大约100公里处。游客可以感受几分钟的失重,目视长达4827公里的地球弧线表面。

  据《新闻晨报》

  “绕月探测卫星”

  发射步骤示意图探月四大难关

  一是轨道设计与控制。必须正确认识月球卫星轨道设计的客观规律,寻找合理的工程实施途径。二是测控和数据传输。地月相距遥远,测控信号的空间衰减明显增大。三是制导、导航与控制。月球探测卫星从绕地飞行到准确进入绕月飞行轨道,需经历多次复杂的轨道和姿态机动,要求控制精度高和实时性强。四是热控技术。卫星绕着月球转,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又带着月球和月球旁的卫星绕着太阳转,相对关系比较复杂,从而导致绕月卫星的热变化巨大。而我们只能给“嫦娥一号”穿一件“衣服”,不能换。在克服这些难关后,我国的航天器将第一次飞临月球附近,带回珍贵的月球资料。而这些数据也将为我国中远期计划中的登月打下坚实的基矗

  各国登月计划

  美国 9月19日,美国宇航局宣布重返月球计划,拟在2018年送4名宇航员重新登月,在那儿建立包括生活区和发电厂在内的月球基地,计划费用为1040亿美元。一旦月球基地建设完成,美国就将开始进行载人

火星之旅,用一艘飞船运送6名宇航员前往火星,进行500天的火星探险。

  欧洲 欧洲航天局计划在2008年前向月球发射一颗卫星;在2009年或2010年向月球发射登陆器;在2020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俄罗斯 俄航天设计师已经研制出新式登月飞船,并将在今年夏天首次试飞。

  印度 印度的登月计划近年来也不断升温。印度计划在2008年发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月球飞船-Ⅰ”号。这艘登月飞船重590公斤,携带重20公斤的“冲击者”登月舱。如果发射成功,印度将在2015年前进行更多的登月活动。

  日本 制定了航天发展长期计划,其中包括在5年内研制出能够在月球进行探险的机器人;10年内,开发出能够使人类在月球长期停留的一整套技术;20年内,开始在月球上建造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日本还将开发太阳能发电卫星为月球基地提供

能源。(新闻编辑:)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