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黄源的夫人巴一熔深情追忆巴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2:12 青年时报 | |||||||||
□时报记者 王未 时报讯 惊闻巴金去世,著名作家黄源的夫人巴一熔很是伤感。虽然早已过了休息时间,但一听说记者要来,她早早地放了一桌子巴金与黄源的交往书信原稿和照片。可面对记者,巴一熔及儿子儿媳回忆起这位家庭的至交,仍感慨万千。“我们两家实在是太熟悉了,就跟一家子一样。”巴一熔回忆,早在1929年,他们就已相识,从法国回来的巴金和从日本回
从黄源组织创刊《文学》,共同为鲁迅而呐喊,到共同为鲁迅送行,以及晚年两位老人的美好约定,黄源和巴金的生命轨迹如同他们之间的伟大友情一样,相互缠绕。虽然黄源已先于巴金而去,但众多往事仍让黄源夫人巴一熔和儿子黄明明记忆犹新。 回忆起巴金与黄源一家的点点滴滴,面前的巴一熔老人不停地抚摸着手中巴金与黄源夫妇的那张珍贵的合影。巴一熔微微地抬起头,沉默了好一会儿。虽然没有说话,但她那双眼睛里浮现的已分明是那段无法忘却的岁月。 鲁迅、黄源和巴金 因为黄源和巴金的深厚友谊,才有了巴金与鲁迅的相识。“黄源那时候总去看鲁迅,每次从鲁迅家里出来,必然就去巴金家里。”巴一熔回忆起他们当时的亲密劲儿,开心地笑了起来,“这样的好朋友真是难找啊,就是黄源受了委屈也会去找巴金诉苦。” 抗战爆发,巴金坚持在上海写作,而黄源投笔从戎。临行前,黄源将两个书架寄放在巴金家中,里面有许多鲁迅给黄源的书信以及鲁迅《故事新编》的全部原稿。解放后,巴金原物奉还,经历了战争浩劫,书信竟然毫发未损。“书架可是他们友谊的见证啊!”巴一熔介绍,如今这两个旧书架一个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一个在海盐黄源藏书楼。而杭州新落成的黄源故居中也特地放上了两个书架的复制品。可见其意义之深远。 他们与鲁迅的故事还远没有书写完,1936年,鲁迅推出翻译丛书,介绍世界进步作家。是黄源将书稿转到了巴金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系列书籍,同时推出的还有鲁迅翻译的《童话世界》。随后,巴金将该书的原版本回赠给了黄源。这本巴金题赠的珍贵书籍至今仍被黄源一家完好保存。 为鲁迅送行的最后一个人也走了 1936年,鲁迅去世,黄源第一个通知了巴金,两人共同前往鲁迅家中。这是巴金第一次走进鲁迅的家门也是最后一次。“为鲁迅先生抬棺的有16个人,如今这最后一个也走了。”巴一熔微微叹气。当年鲁迅逝世,16位进步作家共同为他抬棺送葬。这其中就有著名作家萧军以及黄源和巴金。 巴金去世,当年为鲁迅抬棺的16人已无一健在。黄源之子黄明明拿出了自己拍摄的一张萧军、黄源和巴金的合影感慨地表示:“当初三人合影就是为了纪念当年的16人中还有他们3位仍有联系,可如今……”黄明明没有往下说,只是不住地看着照片上三张开怀的笑脸。 二老的“三个约定” 1949年,黄源参加解放上海战役,踏进上海的第二天,第一件事就是看望久别的老友巴金。多年以后,“文革后你是第一个来看我的。”黄明明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文革结束后,受父亲嘱咐去看望巴金时,他说这句话时的样子。 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十几年不间断的通信,字里行间流露着的是给对方的鼓励和帮助。”巴一熔说,黄源1957年被打成右派,巴金没有嫌弃自己的老朋友,仍然呵护着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十年动乱时期,有人调查巴金,黄源先后三次坚持原则对着“造反派”说:“你们可以看看鲁迅是如何评价他的!” 十年浩劫过去后,二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仍每年多次碰面。“两人在一块儿就是聊天,聊那些文人趣事,聊过去的岁月。”巴一熔边说边轻轻地拍着腿,仿佛此刻仍能看到他们在亲切地交谈。 “瞧这张照片,1994年4月两人在西子国宾馆照的,那时候他们许下了三个约定。”巴一熔指着照片说。第一个约定,希望能一同看97香港回归。这个约定实现了,黄源在当天还特地带了两面小旗(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巴金在西子国宾馆共同观看了回归录像。这天下午他们再次合了影,照片记录了两位文学泰斗在一起的最后时刻。 第一个约定实现,两人便为实现第二个约定———活到国庆50周年而“努力”。虽然当时巴金已卧床不起,两人没有相聚,但他们还是实现了这个约定。 最后一个约定是两人相约活到100岁。“父亲终于爽约先走了一步,98岁就去了。”黄明明说到此处,谁都默不作声,家里的空气仿佛都已凝结。淡淡的哀思萦绕在屋内。“父亲临终前还在病床上收到了巴金的贺卡。让父亲激动了好一会儿。”如果不是生命的结束,巴金和黄源的友谊将会永远书写下去的。“他们的友谊是永恒的。”黄明明说。>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