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难舍故土 6次回川听乡音品乡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3:58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 |||||||||
“倘使我也流了眼泪,那一定是在悲惜白白浪费掉的二三十年的大好时光……我感到可悲的倒是流水一样逝去的那些日子。” 6次回川听乡音品乡情 1923年春,19岁的巴金离开四川远赴上海求学,从此再没有在川长期定居。故土难
早前,成都市档案馆在馆内举办了“老成都”档案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文坛泰斗、著名川籍作家巴金赠送的《译文选集》序的手稿和他1960年末至1961年初在成都小住期间的一本日记……”于是,巴金在成都期间的那段生活,成了人们探寻的热点。 入川背景 促使巴金下决心入川的是时任成都市市长的李宗林,他为巴金安排好了一切1960年的中国大跃进热潮未过,自然灾害接踵而来。在7月22日开幕的全国第三次文化会上,刚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的巴金的发言《文学要跑在时代的前头》,强调了要作家们赶上大跃进时代。而就在开会前一个月,巴金在上海担任主编的《收获》杂志,却由中国作协派人通知,因物资缺乏,纸张紧张,不得不停刊。虽然当时心里十分难过,但巴金转而一想,“腾出一些时间来自己多写一些作品也好。”这个念头,加剧了巴金返川的渴望。 而早在几个月之前,巴金曾接到过沙汀和吴先忧的来信,要他到成都做客。实际上,4年前,他就对一个记者表示过,打算在以后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交际工作,“如果上海不允许我有较多的写作时间,那我就决心回成都去”。 当然,促使他最后下定决心的还是时任成都市市长的李宗林,他已经为巴金安排好一切,等他回去。 住在成都 巴金回来后,先住在三槐树31号市招待所,后来搬到了更为清静的学道街76号1960年10月9日上午10:50,时年56岁的巴金出现在成都火车站,与前往接站的李宗林、沙汀、安旗、戈壁舟等亲切相会。李宗林和安旗陪巴金到永兴巷招待所住下。李说“暂时在这里休息两天再搬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 那天吃过午饭,陈书舫、戴雪如、小舫、小艇等川剧演员相继前来看望巴金。由于在永兴巷只是暂住,巴金在信中嘱咐妻子萧珊,“来信还是暂交布后街2号四川省文联沙汀转”。当天巴金获悉,《四川文学》11月号也要暂停检查,要次年1月(后又说要2月)才复刊。晚上,他看了此次入川的第一场川剧《卧心尝胆》。 17日左右,巴金又被安排搬到三槐树31号市招待所,那里条件较好,住人不多,适合写文章。此前,李宗林还带巴金到城外五福村看过,环境虽好,但喝水、吃饭不方便。11月9日,李又安排巴金搬到更为清静的学道街76号住下,直至离蓉。 写在成都 这段时间他写了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4个短篇和一个中篇小说,同时还修改了《寒夜》 刚在三槐树住下的巴金,10月17日便收到萧珊的来信,信上转达了上海文艺界领导的意见。“那天陈同生还谈起你创作的事,他非常希望你这次写中篇后,能把写《群》(一部拟写的长篇)的事彻底考虑一下。……他强调这次文代会的精神,我们中国解放后11年还没有几部大作品出来,而且老作家没有写过大东西。他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来自组织的压力与自己多年的心愿不谋而合,很快巴金的创作步入了正轨。他根据入朝采访的大量素材,陆续写了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4个短篇小说《回家》、《军长的心》、《无畏战士李大海》、《再见》和一个中篇小说《三同志》。同时,他还为他的不朽之作———长篇小说《寒夜》作了精心的修改。 巴金此次在成都住了4个多月,在那里度过了1961年的新年,度过了自己的57岁生日,还经历了丧母之痛(巴金继母10月27日去世)。1961年2月8日晚9时40分,巴金带着巴蜀父老乡亲的深切祝福登上了返沪的列车。 □非常缘分 与蜀中五老结缘川大 巴金是川大校友一事,一直鲜为人知。据川大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在川大开展校史研究之前,一直都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后来才得知,川大外语系有两支源流,一支是1896年创建的四川中西学堂的英法文科;另一支就是1906年创办的四川藏文学堂,后者1914年发展成为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即巴金15—19岁时就读的学校,1927年发展成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有意思的是,“蜀中五老”居然都是川大校友,张秀熟、巴金、马识途都曾是川大早年的学生,而沙汀、艾芜则曾是川大中文系的兼职教授。 □非常回忆 “我与巴老有段难忘的往事” ———成都华西医院何生教授 “我欠了巴老的情啊!”知名肝胆外科专家、成都华西医院何生教授想起巴金老人的教诲,就唏嘘不已,哽咽在喉:“没有巴老热情的激励,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人生……” “那时我正在成都上初中二年级,非常喜欢读巴金的作品,同学们都叫我‘小巴金’。可是我家里贫穷,十四五岁的我又处于少年困惑和彷徨时期,一次,我在作文中写下了‘我的头上笼罩着乌云,阳光照不到我头上’这样消沉的句子。老师看后非常吃惊,把我的情况写信告诉了远在上海的巴老。没想到与我素昧平生的巴老很快回了信。除了在信中热情鼓励我外,还寄来了他的新作《在大快乐的日子里》。”64岁的何生至今都在为巴金的人品感动着:“是巴老带我走出了人生的困境。” “巴老音容似慈父” ———成都华西中学退休教师谢芒谢芒是巴金青年时代的好友吴先忧的女婿,曾与巴金3次见面。在谢芒的眼里,已经过去了40余年的见面情景,却仿佛发生在昨天。谢芒老先生清晰地记得,他陪着岳父母,提着大红公鸡去看望住在招待所的巴金,大家大快朵颐的热闹场面。谢芒老先生更忘不了巴金“谨言复慎行”的教诲,并赋诗称巴金“音容似慈父”。 □非常连线 “好想再给巴老唱川剧” ———访巴老的干女儿、川剧演员舒元卉著名川剧演员舒元卉至今清楚地记得,1957年她随成都市川剧青年团到上海演出的情景,因为那是她第一次见到巴金先生…… 巴老有个四川干女 当时20岁出头的舒元卉扮演《白蛇传》中的白蛇,她说:“巴老很喜欢川剧,我们到上海演出川剧,他特别高兴,每一场都和妻子萧珊来捧场。巴老很喜欢我的表演。演出空闲,我们常到巴老家里去耍,巴老的女儿李小林也爱来找我耍。有一次巴老请我们团领导和主要演员一起吃饭,团领导冒昧地说:“巴金先生这么喜欢元卉,干脆认她做干女儿?”“要得!要得!”没想到巴金当即爽快答应。萧珊也在一旁说:“太好了!”四川去的家乡人都看出来了,巴金和萧珊感情非常好。 巴老关心家乡戏曲 1987年巴老回四川,特地请舒元卉去见面,同去的还有川剧团的几位演员,他们为巴老清唱了川剧选段,当时巴老坐在轮椅上,精神挺好。他关切地询问舒元卉的情况,听她唱完《归舟》,巴老说:“嗓子还那么好!人也没长变,好!你有什么事情,就给我打电话。”第二天,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李致(巴老侄儿!找舒元卉和川剧艺术家周企何再去与巴老摆龙门阵。谈到川剧,巴老很关心家乡戏曲的现状。 尤其令舒元卉难忘的是,文革后,痛失最爱的妻子萧珊的巴老,竟然给舒元卉家里寄来铁盒装的奶糖,舒元卉非常感动。那时大家都生活拮据,这盒奶糖无异于“珍馐美味”,但舒元卉实在舍不得吃,觉得这是巴老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是珍贵的礼物,只要每天看看她就觉得很甜蜜了。就这样放了好久,直到糖都要放坏了,才不得不吃了。 干女想为巴老唱川剧 舒元卉保存了一张她和巴老的合影,照片上,他们两人很亲密,像亲父女一样。那是1987年,在金牛坝照的。还有一样东西,舒元卉当作最珍贵的纪念,那是巴老1988年寄给她的1987年出版的《随想录》,10多年过去了,这本书保存得跟新的一样,书的扉页上写着:赠元卉,落款巴金。 10月,川剧《激流之家》到上海为巴老百岁华诞作贺寿演出,舒元卉见到巴老的女儿李小林、巴老的弟弟李济生,听小林说巴老目前情况稳定,她很高兴。“为了巴老的健康,我就没有去医院看他老人家,我非常想念巴老,真想再清唱川剧给他听。”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