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再版《再思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6:52 成都晚报 | |||||||||
12月上旬,近13万字的《再思录》(增补本)将出版,该书收集了巴金《随想录》之后十多年的重要创作,是上 世纪90年代以来巴金思想历程的记录。出版《再思录》(增补本),最主要的想法就是,考虑到1995年以后,巴老又不
断地写出新的文章,或者是有新的材料被发现,而在这时候,巴金的重要作品集《巴金全集》、《巴金译文全集》都已出版, 来不及予以收录,这样非常有必要对1995年版《再思录》进行增补,让大家对1995年以后的巴金,有一个更整体的看 法。 《再思录》(增补本)里收入了什么 《再思录》(增补本)里,收入了非常重要的几篇巴金怀念老友的文章,比如说,《怀念曹禺》《怀念振铎》,其中 《怀念振铎》属于未完篇,是根据手稿首次收入集子;另外一部分内容,就是巴老为十卷本《巴金译文全集》每卷所写的代跋 ,还有一篇《告别读者》。这十篇代跋回顾了他从事翻译的历程,等于是给自己的思想历程进行了一次清理,这些篇章占有很 重要的位置,而且文字完整,流畅。巴金的译文,总是跟他的思想发展有关,尤其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他正常表达自己思 想的渠道受到阻碍时,译文就是他的另外一种说话方式。他自己说,一辈子反对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 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在和旧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他就借来别人的武器,所以他的译文和一般纯技术性 的文学翻译不同。从其译作来看,纯粹的文学作品不多,即使是像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很纯粹的文学作品,也是和他的思想有 关的。 《再思录》(增补本)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书信,我们主要是选择了一些能表达巴老思想、感情、晚年心态的书信 。巴老晚年由于疾病,不可能大量地发表文章,书信是他传达心声的重要渠道。这里面比较值得关注的是,书信中主要谈到了 他的痛苦。巴金的痛苦一是疾病带来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能工作的痛苦,这种精神上的痛苦他始终没有摆脱, 他在悲观的时候经常说,我生命都到尽头了,我这一辈子活着意义在哪里?我们还选择了一部分书信,内容涉及到巴老对社会 现象发表的评论。这些书信,完全可以当做文章来读,而且巴金有很多文章,本来就是用书信形式表达出来的。还有一小部分 内容,是给自己或朋友的集子写的序、跋,都很短,内容也是围绕他一贯思考的主题来写的,包括讲真话,反思“文革”,关 于道德、生命的意义等。 《再思录》与《随想录》的差异 《再思录》与《随想录》有着很重要的差异。《随想录》的写作是在一种开放的心态下完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所 指的,它的写作,作者始终处于与社会信息的及时交流和反应之中。《随想录》的第一篇是《谈〈望乡〉》,当时这部日本电 影在中国上映以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巴金就出来发表意见,通过为《望乡》辩护,对于人道主义的情怀进行了再度的重申 ;再比如对于“文革”的反思,这个话题也是社会热点,当时巴老身体状况比现在好,这也保证了他能及时对各种社会现象作 出反应。 《再思录》的写作就完全不一样了,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写出的,当然这种封闭不是和外界完全不联系,而是 基本上不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巴老更多地回到了自身,越来越向内心里走。这种变化跟他晚年做的事情有关,他编《巴 金全集》《巴金译文全集》,不断地看自己的旧作,回忆过去的事情以及老朋友,这促使他越来越注重个人往事和内心记忆的 东西。 在《再思录》里,还包括巴金怀念从前的无政府主义朋友吴克刚、卫惠林等人的短文,巴金说,他们在他的成长中, 给了他巨大的影响,这在以前是不大说的;早年的信仰,一直是他忌讳的,现在他明确地说了出来,我觉得他正逐渐地开始整 理自己的内心。这个现象,对于外界有什么意义?巴金作为“五四”以后的第二代知识分子,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这些信仰 的?在当时多元化的社会里,他接受这些信仰,其价值意义又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会这样痴迷?是不是有一种信息暗示我们 ,他在回归? 《再思录》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认识 我认为,巴金能够完成《随想录》这样的巨著,意味着巴金在逐渐回归自己青年时代的思想轨道。他有着自己的运行 轨道,至于这些内容深不深刻,深刻到什么程度,还可以再讨论。但他一旦迷了路,知道回到哪里去;而现在有些作家,根本 没有自己的轨道,没有自己的标准,所以也不知所向。 另外,《再思录》延续了巴金对“文革”的反思话题,只是这种话题不再通过具体事例来反思,而是越来越抽象。“ 文革”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事件,而是一种人类的伤痛,是人性的大检验,是人类社会某种特殊状态的预示。在《没有 神》里,他说,“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人为什么变成了兽?他没有强求大家反思, 而是首先从自己剖析,他一直在进行道德自问:我没有讲真话,我对不起朋友……他说他自己不像某些人一开口就是“天下” ,就是“人类”,可惟独忘了自己。其实对自己负责,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类的负责。 比较巴金的这两部书,《随想录》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再思录》却常常被人忽略。我觉得《再思录》的价值还有待 于进一步认识。对于《再思录》与《随想录》,不能仅仅把它们当做文学作品来看,更重要的是,通过暮年的这两部书,巴金 等于书写了一个孤独老人的形象,一个“五四”以来第二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在《怀念从文》中有一句话,沉痛至极,非常有 分量,可以说概括了巴金晚年的心情:“有什么办法呢?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我是躲避不了的。” “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我从未说, 也不想说,我的‘真话’就是‘真理’。”——巴金语录之讲真话(周立民)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