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南方人物周刊:女大当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9:05 南方人物周刊

  女大当嫁

  野兔

  大学毕业后一年参加了若干场同龄女友婚礼,满怀期待却从没遇上《逃跑的新娘》或《四个婚礼一个葬礼》中的情节,可见大家把以往的情场纠葛结束得多么干净利落。

  女同学C早年立誓不婚,现在与男友同居蠢蠢欲动,退而求其次坚决不生孩子。但那日和她去老师家参观新生宝宝,她大呼可爱,从此决定把人生信念全部丢弃。婚前婚后的两段论人生,在这里换行似乎早了点,“女大当嫁”却已迫在眉睫。

  我一直觉得安室奈美惠的版本很酷,19岁结婚,20岁生孩子,24岁的黄金年龄离婚,从此带着孩子开始多姿多彩的人生。或者像对欲望从不吝啬的麦姐,在唱到筋疲力尽后,才开始相夫教子“Like a Virgin”。可惜大学耽误人生,在我们24岁之时,选择结婚或者放纵都已经波澜不惊,平庸无为。

  最近一次婚礼上,主持人问新娘何为她将从事的“好女人”,答:贤妻良母。又想起米勒的话来——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德国女心理学家乌特·艾尔哈特写的励志书以此为名,教唆女孩们模仿拒绝父母指定的完美婚姻、创办世界第一所护士学校的南丁格尔。坏女孩们放弃的天堂也许只是一场完美的婚姻,或仅是完美的婚礼,但这个放弃已经足够打动人。

  《Friends》里,婚礼结束莫尼卡抱怨道,新娘只能当一次,而以后的日子都是妻子了。读书时女生们的逛街对象先是从二楼的衣服降到一楼的化妆品,等到了大四,基本不忘浏览钻戒柜台。某个调查显示上海婚礼加上蜜月,平均花费已达到16万。女人们总想,这辈子大概也惟有这样一次晚会是以自己为主角,便决心出尽风头。

  只可惜我天生对珠宝婚纱具有顽强抵抗力,由于我预料自己十有八九会弄丢钻戒,早已想好将来建议老公送给我一个银圈即可,多出来的钱为家里添置一台彩电。当我把如此成熟实际的打算告诉女友们时,个个都认为我疯了。而他是否也会揣测,一个对钻戒的浪漫都兴味索然的女孩,又怎么可能专心于更索然的婚姻?

  我心中自鸣得意的婚礼仪式,是几年前从《天生杀人狂》中偷来的:在一次精心策划的旅行中,在某个悬崖上和他割破手掌以血盟誓。结果遭到更多诘问,不打算邀请我们了?你父母送出去的红包怎么收回来呢?不领证万一离婚财产怎么分?……推敲鲁迅的话,走人多的大路总是有更多理由的。

  作文考试

  吴虹飞

  我从小就喜欢作文课,一直想当一个鲁迅那样的文学家,写出和野草齐名的《野花》。

  考中学,所有人都以为我会考上重点初中。结果我一向拿手的作文……我下笔如有神地写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下雨的夜晚,我突然发了高烧,妈妈冒着雨把我背到了医院。她全身湿透了……我很感动!

  其实我根本不敢在下雨的夜晚发高烧,因为这样妈妈一定会大发雷霆,我妈妈发雷霆,比打雷可怕。因为一生病就要花钱,她还要去上班,当然会不高兴。她也不会背我去医院,只会把我拖过去……

  所以这个故事是我编造的。编完的时候,我读了一遍作文题目,突然发现:OH MY GOD!我离题了!!!这个作文和妈妈无关,和下雨、发烧无关,我忘记当时是要写什么了……

  于是我的作文根本没有写完,我当然,也没有考上重点初中。我以为我的人生路全毁了。从此将变成一个像黛玉一样忧伤的人。

  三年后考高中,不知什么题,我写了类似干屎撅的、乏味的文章。结果我考上了重点。上了重点我的作文简直从来没有被表扬过。终于有一次写春游,被表扬了,因为文章的结尾是: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回来了。老师大为赞赏,认为我有始有终,全班50多个同学,大部分人都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么美啊,我流连忘返”,就我一个人没有忘记回家。

  又三年,我们高考了。这一次,考议论文。我根本不会写议论文。因为议论文要背很多警句。比如鲁迅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听了他的名言,很受启发,从此就很少践踏草地了。后来还学环境工程,专门保护环境。

  我擅长的是抒情散文。比方说《中外少年》里的美文,“梦里有朵飘花,不知道为什么,它无声落下”。结果,该死的高考考的是议论文!题目说的是一个寓言:有一天,一颗树,有一片树皮掉了下来……要求对此发表议论:树皮掉下来,究竟好不好……有没有污染环境、砸到花花草草……

  我就开始写了:树皮,树皮……掉下来,这老树皮真讨厌,都那么老了,还出来拉风。我是一个浪漫的人,喜欢的是花,树皮关我什么事……树皮啊树皮,树皮……我还上了一趟厕所……我就写了,树皮,老了就是该掉下来,因为后面,还有新的树皮,如果你不掉下来,新的树皮怎么见人啊……

  结果我考上了重点大学。

  我们最精英

  刘天昭

  前两天收到一封邮件,是大学低班校友发来的,要调查我们毕业之后的经历,发了个问卷,说是还要出个系刊叫做《萍踪侠影》。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群都这样,反正我们系里是这样:人们倾向于夸张每一个人的经历和性格,用尽编剧才能,把他们说成传奇,并且在后面的学生中间越传越奇。这个氛围非常蒙蔽人,一直到大学快毕业,我才痛心地发现,其实我们都很平常,并且越来越平常。那时候以互相吹捧的方式塑造青春群像,现在看起来倒更像是一场集体自恋,说起来有点让人难为情。

  在删除问卷邮件48小时之后,ZX上线了。ZX住我对铺,是个害羞的女同学,人多的时候说话都会结巴,私底下稍微好一点,不过仍然容易激动。不记得是什么样的起因,我们俩经常互相讲一些家乡的故事,大人们传说的故事。那些故事都是真的,是我们做学生这么多年偷听来的社会现实。故事里都是一些丑恶的东西,肮脏的东西,我们经常很愤怒。

  那是9年以前,政治冷漠的废墟之上经济热情疯涨,大家真心假意地都觉得,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拼命赚钱才是最有胸怀的智慧。我们两个大一的女生,怯懦在机会大潮之外,以一种来路莫名的草根精神,交流某种不合时宜的愤怒,消费着也许可以被诟病的道德优越感。后来看《玻璃之城》,一边自大地判断学生运动为幼稚,一边却被那句台词打动:我们最精英。我们最精英,这是我和ZX始终无法启齿的一句沉默的台词。

  大三以后我出去住她忙着恋爱,见面都变得有限。生活还有那么多别的内容。可是朋友之间曾经抵达的亲密,就像学会了游泳或者骑自行车一样,多少年不温习,也不会荒废。毕业之后4年,我们见过两面,都是极冷的冬天。她在研二之后突然变得神秘,经常回老家去,手机总是打不通,后来传说是在那边的一家公司做兼职。他们说她赚了很多钱,我想也许我并不了解全部的她。

  ZX上线的时候我们已经一年半没联系。我逼问她到底人在哪里,在做什么。她吞吐很久,终于说她住在山下,在山区办了一所小学。她说不过赚工资,压力很大,就怕哪一年拿不出那些钱来。我停了下来,非常跳跃地、无端多情地,想,我们这些主动否定革命价值的人,度过的是什么样的青春。

  老师,生于80年代

  黄妃红

  作为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又有点悲观气质的70年代生人,我曾对80年代人颇为忧心忡忡。从许多媒体中,我得到的信息是,80年代人自我,自私,缺乏合作精神,害怕吃苦,没有社会责任感,还有性开放……对照那时我接触有限而且数量不多的几位80年代人,好像是有这么一些特点。于是不免为中国的未来担心,巍巍华夏今后交到这帮人手里,民族复兴何能有期?

  我有这些担心的时候,其实也不过二十四五岁,光阴荏苒,80年代人逐渐长大成人,越来越多进入我们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对80年代人的刻板印象有所改变。我第一次上网是80年代人教的,第一次E-mail是80年代人教的,还有第一次用搜索引擎,第一次用MSN,第一次登陆写博客,全是80年代人教的。

  知识越来越由晚辈教授给长辈,我们已然进入美国学者米德所说的“后喻时代”。刚开始接触这个观点时,我有点震撼,莫非70年代人已经老了?我身上和周遭发生的一切又确实在证明他的观点。只好自我安慰,老同志还是有自己的价值的,现在这帮年轻人是“有知识,没文化”,——这是六七十年代人经常自慰和自恋的说法,他们也实实在在地自以为精神上比80年代人更贵族一些。

  事实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最近一位80年代人又给我上了一课。

  一位实习男生最近给我们这些“老师”看他在网上down的短片,日本人的恶作剧,犯罪分子在夏日专门对穿着清凉的青春貌美女子下手,在僻静处趁其不备扒下她们的上衣,猥亵一番快速离去,留下惊魂未定的女子在那里狼狈不堪。这些都有人用DV偷拍下来。

  观摩完这部暴力与色情兼具的“纪录片”,我对实习男生说“你小子真坏”,还有一位全身心投入观看的“老师”深沉地感叹,“现在的年青人啊,怎么尽看这些东西。”

  在“老师”们观摩影片时,这位实习男生一直不露声色,听到观后感,也没有直接回应,只一脸严肃地说,“老师们觉得有什么问题?现在这种片子在校园里传播很广,我真担心有人会模仿他们犯罪,我访问过一些法律专家,也想听听老师们的看法……”

  他的表情是真的忧心忡忡,那一刻,在这位整整小我10岁的80年代人面前,我很伤心,那是一颗曾经自以为精神贵族的心。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