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金逝世专题 > 正文

成都晚报记者专访巴金老街坊:用镜头怀念偶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0:11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本报记者 潘鹞 汪澜 宋林风 黄旭阳

  其实这是一个意外中的专访——昨晚接到巴金逝世的消息,记者们本能地往报社赶,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自然作为老摄影记者的李杨也丝毫没有松懈。但当我们与那个朝夕相处的的“李老师”驾车赶去采访时,突然感觉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异样感觉。“知道吗?巴金是我的偶像,我是读着他的书长大的。更荣幸地告诉你,我是他的老街坊!”李杨有些
深沉地说。

  “当年巴金他们李家院坝非常大,占了如今正通顺街、战旗歌舞团几乎全部的地方,可惜这些地方如今已经面目全非了……”在巴金故居如今硕果仅存的双眼井,李杨慨叹着说道。李杨就出生在和巴金李家大院一墙之隔的东珠市街。童年起,爷爷和父辈就不断地谈起这位早年生活在这里,却已经远走他乡声名鹊起的文学巨匠。老辈子们回忆起30年代巴金作品《家》改编为电影开拍时,第一个镜头就是在东珠市街石板路口子开镜的。那时候只记得人山人海,把条并不宽松的老成都巷子围个水泄不通。1976年上初中时,他拿起被视为“黄色小说”的巴金三部曲,深深地被巨匠折服。小说里的场景俨然就是他生活环境的原物重现,甚至街口的古井、街边的黄桷树都一如真景。

  “巴金的人格就是整个中国那一代知识分子良知的集中体现,他对于世界的看法和对自由思想的不懈追求,如今仍令我受益匪浅。”在李杨收藏的群书中,仅巴金的《随想录》就有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版三种版本。每当他捧卷品味字里行间,思绪就跟那位偶像兼老街坊隐隐相连。在百花潭巴金慧园故居前,我们看到几位前来哀悼的市民被工作人员劝说离去。

  “如今他去了,也代表着一个时代在慢慢淡去,我只能用自己的镜头来纪念这位巨人……”李杨拿着自己的相机对准了慧园幽静的大门,从未因机器沉重而哆嗦过的手,竟微微有些颤抖。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