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自发悼巴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4:00 北京晨报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全集》诞生在这里 文学创作与编辑出版都是巴金先生心爱的事业,这最符合他用文艺改造社会人生的理想,这个理想贯穿了他一生的经历。早年留学回国后,他先是任《文学季刊》编委,后与
●三联书店—— 《随想录》的缘分 巴金晚年最震撼的作品无疑是《随想录》,它的问世是出版家范用先生推动完成的。范用是当时三联书店的总经理,也是“三联”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他主持期间,出版了在思想史上重要巨大的一系列作品,包括这本《随想录》。范用最先发现《随想录》是在香港《大公报》的副刊连载,在陆续见报过程中,巴金发自肺腑的真话感动了很多经历坎坷的人,但也受到来自一些方面的压力,《随想录》有被叫停的危险。不久,巴老来京,范用看望巴老,同时提出三联书店希望出版《随想录》的要求,而且是“可以一字不改”。巴老欣然同意,于是,《随想录》先是在香港三联书店以单行本的形式与读者见面,这就是《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1987年,三联书店出版了《随想录》精装合订本,另外加印了150本编号特装本,供巴老赠送之用。看到第一流的纸张和第一流的装帧,巴老十分开心,他感谢编辑“用辉煌的灯火把我的这部多灾多难的小著引进‘文明’的书市。”作家与编辑之间的相知相惜,一览无遗。 ●国家图书馆—— 挽留巴老手稿藏书 巴金先生一生爱书,特别关心图书馆建设,而且他的关心都化为了切实的举动。自1980年起的十多年内,他多次向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捐献手稿和珍贵藏书,其情感人。在1981年写给馆方的信中,他坦率地说,自己已经77岁,工作的时间不会太多了,决定把收藏和使用的外文书刊百分之八十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并准备6年内移交完毕,最近先交出关于性科学的英、德、法、日文著作和限定版英、德文本《天方夜谭》、《十日谈》等两百多册。巴金的想法很简单,自己爱书,也喜欢看到图书馆的不断发展,捐赠出去能够多少给国家图书馆添一点力量,自己总算尽了个人的责任。他只有一个要求:将来移交完毕请图书馆编一份《赠书目录》。在他无偿捐出的丰富书物中,不少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和文化价值,堪称绝版,包括对巴金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克鲁泡特金在日内瓦创办的法文刊物《反抗者》从1879年到1914年合订本十四册,在东方大概就只有这一部。 ●现代文学馆—— 最后的梦想落地开花 从1979年开始,巴金就在为一个梦想而奋斗:创办一所现代文学馆。他在《随想录》中这样写道:“甚至在梦里我也几次站在文学馆的门前,看见人们有说有笑地进进出出。醒来时我还把梦境当作现实,一个人在床上微笑。”今天,全世界只有五个国家建设了文学博物馆,分别是日本、韩国、俄罗斯、爱尔兰及中国,当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每一个走进现代文学馆新馆大门的读者,都要握住这位老人的手,按着他的手印走进这座神圣的文学殿堂,仿佛感受到他的温暖。因为这个文学馆的门把上精心蚀刻着巴老的手模,这是专门派人到上海由他亲手拓下来的。 巴老梦中的文学馆是一个资料中心,它搜集、收藏和供应一切我国现代文学资料,“五四”以来所有作家的作品以及和他们有关的书刊、图书、手稿、信函等等,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一个总结,让大家认识文学,认识中国人民的心灵美。巴老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公开倡议很快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当时茅盾、叶圣陶、夏衍、冰心、曹禺等老一代作家均表示热烈支持。不到两年时间就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1985年,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告成立,北京西郊的万寿寺成了文学馆的临时馆舍,作为名誉馆长,巴老除在开馆仪式的当天呼吁全国的作家多为文学馆尽力外,第二天又一个人悄悄来了,看遍了馆里每一个角落。 万寿寺过去是慈禧太后到颐和园途中的行宫,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能改建,但里面设备较差,没有防尘、防潮、防紫外线等设施,难以妥善保存资料。从长计议,只能另选址建立一所具备现代化设施的文学馆新馆。1993年,巴老又为文学馆新馆的选址和资金,特意写信给江泽民总书记,希望中央关心现代文学馆的建设,同时表示:“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拨出巨款兴建中国现代文学馆。1985年以后,巴老因病再也没有来过文学馆,但他始终惦念着文学馆。在1996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奠基时,他在贺信中说,“我的心和你们在一起”。凡是每一个从北京到上海看望他的领导和朋友,他总要让人帮他看看文学馆,解决文学馆的实际问题。 在这20年里,他一直在为文学馆捐款献物。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慷慨捐款15万元,作为建馆基金,到目前为止,他先后捐款25万元左右,是文学馆建设中捐款最多的作家。更难得的是,他先后10余次把大量的收藏多年的各种版本和外文译本的作品、手稿、书信、照片等捐献给了文学馆,共7700余件。 晨报记者 田小满 文学馆内悼巴老 晨报讯(记者 王娜)昨天,记者再次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发现文学馆外已经挂出横幅,上写“沉痛悼念巴金主席”。 进到馆内,巴老的微笑赫然映入眼帘。据文学馆馆长助理王治训介绍,这张巨幅照片中的巴金摄于1987年,选择这幅照片是征求巴金老人的女儿李小林女士的意见。照片上方依然是“沉痛悼念巴金主席”八个大字,正下方摆放了一个略小的花篮,挽联上写着:“爸爸安息,小林、晓棠哀挽”。右侧依次是温家宝总理等领导人和王蒙、陈忠实、张平、李存葆、铁凝、王安忆、池莉、张贤亮、张抗抗、陆天明等作家敬献的花篮和挽联。 哀乐声中,馆内工作人员默默地迎接着陆续前来吊唁巴老的市民。这些自发前来的市民,有的是特意坐车赶过来的,有的是特意过来看一眼的,但他们都表示喜欢巴老。62岁的卢女士对记者说,“我年轻的时候,读了好多好多巴金写的书,我太喜欢《家》、《春》、《秋》了。”卢女士说着说着声音哽咽了……夜幕降临,前来吊唁巴老的人越来越多。17时左右,巴金的友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邓友梅先生来到文学馆。在巴老照片前,老人深深地鞠了三次躬,每一次鞠躬弯腰都更深,抬头看巴老的时间都更久,然后就是长时间地凝望和沉默,忽然,老人用双手捂住脸,后背颤抖着。没有人知道此刻他与友人巴老交流了什么,或许这伤痛对一个有着太多默契的友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他没有对媒体记者说一句话,默默地离开了文学馆。 “巴老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灵堂设在现代文学馆本身对巴老就很有意义,这是在他建议下才成立的馆。”现代文学馆馆长助理王治训称,文学馆将为巴老设3天(18日、19日、20日)灵堂,每天早8时至22时对前来吊唁的市民开放。晨报记者 蔡代征/摄 巴老家中 设置灵堂 上海市武康路113号,一扇绿色的大门。昨天,在巴老的家中,一间小小的灵堂设在此。 灵堂正中挂着巴老黑白照片 在巴老的家中,家人为他布置了一个小小的灵堂。灵堂的正中挂着巴老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灵堂中充溢着鲜花的芳香。 巴老生前亲友,一一前来拜别。绿色的大门一直有人进进出出。门口的墙上有一道石牌,“上海市重点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大门口没有什么特别的布置,一切都很低调。 巴老的侄孙女婿汪致正告诉记者,“巴老为人一向低调,他生前也主张自己丧事从简。他小的时候就不喜欢在别人的告别仪式前鞠躬,老了以后也不希望别人这样给他鞠躬。他的告别仪式家人希望按照他的意思从简。” 邻居把鲜花放在巴老院中 得知巴老去世,邻居们有的来到巴老门前,把鲜花默默地放在院中。邻居们说,以前巴老过生日的时候,很多人都送来蛋糕。我们邻居经常会来到巴老的院子里,给巴老鞠上一躬,然后带走一块蛋糕。 巴老的门牌号是113号,住在巴老隔壁115号的薛先生告诉记者,得知巴老去世的消息,邻居们都很难过。“我在这里住了有四五十年了,小时候经常和巴老的儿子小棠一起玩,巴老的几个姐姐也住在这里,是看着我长大的,我一直随着小棠叫他们七姑姑、九姑姑。” 薛先生说,小时候我常常到他们家花园里玩,经常能看见巴老,他不怎么爱讲话,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这些孩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巴老70多岁的时候,每天早晨大约6点多,巴老就在花园里读日文。他读得声音很大,我有时候在家中都能听到。那时候他可能专门在锻炼自己的记忆。晨报记者 代小琳 ●相关新闻 超四成网友认为 巴金最大贡献 是“说真话” 晨报讯(记者 罗德宏)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去世的消息在广大网友中引发广泛的反响。昨天在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关于“你认为巴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什么”的调查,近一半的网友选择“说了真话”。 截至昨天下午止,2万余人参加了本次调查。调查显示,巴金的作品一直享有较高的欢迎度,74.52%的参与调查的网友读过一些巴金的著作,其成名作《激流三部曲》最受读者追捧,近八成网友把这视为“最喜欢的作品”。 在问答关于巴金作品影响力的问题时,超过一半的网友首寻追求自由”是其作品至今影响国人的内容,其他排位比较靠前的依次为“理想主义”、“反叛精神”和“世俗关怀”。在回答“你认为巴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时, 44.62%的网友选择“说出了真话”,其余依次为“使万千青年走上进步道路”和“写出了伟大的文学作品”。 另外,七成网友认为巴金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42.74% 的网友认为巴金去世后,“文坛再无大师”,34.84% 的网友表示“新文化时代彻底结束”。 纪念巴金 成都东城根街小学:102根蜡烛围成心形图案 成都东城根街小学的大厅,巴老一座小小的灵堂设在这里。昨天,小学生们点燃了象征巴老生命的102根蜡烛,围成一个心形。在心形的中间,学生们用小白花组成了“巴金”两个字。孩子们捧着蜡烛,默默悼念巴金爷爷。 成都东城根街小学总被人误称为巴金的母校,因为巴金和该小学关系密切。1991年,东城根街小学的学生给巴老写了一封信,巴老很快亲笔给孩子们回了信。此后,每到“六一”儿童节,巴老总会给孩子们寄些礼物,有时候是一套书,有时候是一套磁带。他有时还托他在成都的侄子李致亲自把礼物带给孩子们。巴老给孩子们的亲笔信就刻在了学校礼堂的大理石上,现在,巴老心中的字句成为了东城根街小学的校训:“读书时用功读书,玩耍时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 现在,成都东城根街小学正在申请改名为“巴金小学”,巴金给孩子们写的信,也正在编选入教科书。 南京师大附中:巴金铜像前,一朵白菊花 昨天,在南京师大附中巴金的塑像前,不知是哪位学生,默默地放了一朵白菊花。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以前名为东南大学附中,是巴老中学母校。1924至1925年,巴老曾在这里就读。在南京师大附中校园里,有一尊巴老的雕像,雕像下面有“掏出心来”的题词。附中的老师告诉记者,这是1992年,巴老专门为学校90周年校庆题写的。 南京师大附中校办张主任说:“我们没有在学校里设立灵堂,巴老也一直是一个低调的人。我们想用正常的学习来纪念巴老——我们的老校友。”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