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李瑞环的哲学思考:出书提倡讲真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10:11 瞭望东方周刊

  该书提倡讲真话

  全书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来展开的,诚如书名:学哲学,用哲学。徐莉说,这个书名是李瑞环同志自己定的,简单通俗,很能概括全书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在发布式上说,“现在我国正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广大干
部和文化科技水平的起点普遍提高了,但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识问题、改造自己、指导实践,比起前几代的老同志就有很大差距,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某种程度弱化的趋向。”

  在本书的导语里,李瑞环就呼吁“提倡大家学点哲学”。他用切身的经历阐释了自己学哲学、用哲学的体会。比如,在谈到给毛主席纪念堂修筑地基,要抓住主要矛盾,先解决主要问题,最后早于中央的要求,提前完成工程量。在讨论天津绿化带、港口建设等问题时,他都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得枯燥的理论转化为活生生的生产力。

  李瑞环在导语中说,“历史经验证明,全党哲学水平的提高能够极大地推动党的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产生了巨大积极影响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一次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延安整风时期,另一次是发生在以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为开端的拨乱反正到全面改革的转变时期。”

  参加发布会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徐匡迪说,“在哲学界、思想界有一种西方的影响,认为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还管不管用?我说这个是非常肤浅的,科学进步的重大进步都源自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运用,以本书的出版发行为契机,我们应该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高潮。”

  徐匡迪还说,“很突出的一点是该书提倡讲新话、讲短话,不讲无用的话。”

  极具个性的中共领导人

  李瑞环是一个性格极其鲜明,而且在主管工作中受到很高评价的官员。

  在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前,李瑞环曾任天津市市委书记、天津市市长。在很长时间,在天津,李瑞环具有极好的口碑,尤其在知识阶层受到较高评价。有高级领导人说,党内能够得到知识分子认可,并能够成为朋友的领导人不多,但李瑞环是其中的一个。

  李瑞环真正为外界所熟知的是引滦入津工程。此后,李瑞环还在天津的道路建设(三环十四射)、改造“三级跳坑”等工作中建树颇多。

  在李瑞环主政天津期间,多次借助媒体和公众对话也是其施政的一大特点,每次李瑞环发表电视讲话时,不少市民居家观看。这种作派,在一向被认为严肃有余的党的官员中,还属少见。通俗的语言,不拘细节的举止,直入主题的率直,天津市民至今记忆犹新,其讲话在当时就被认为很有“哲学味道”。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李瑞环是极具改革色彩的地方官员,曾经破格提拔只有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为工程师,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李在任期间被公认为开明、开放,具有“改革开放色彩”。

  1989年6月,李瑞环调中央任职,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十四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连任至十五大,后退休,期间连任两届全国政协主席,在李瑞环主政全国政协工作期间,受到很高的评价。

  李瑞环在退休之前最后引起广泛关注的是,2003年1月23日,在主持全国政协九届二十次常委会闭幕式时发表的演讲。他说:

  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任何组织、任何事业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志都能以长远的眼光、宽阔的胸怀、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进退去留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把位置腾出来,让更年轻的同志发挥作用,这本身也是对国家一种积极的贡献。

  郭湛评价李瑞环说,“他是懂哲学的干部,威信高,工人出身,是个平民政治家,语言活泼,能和老百姓想到一起。但他也是一个哲学家。”-

  《学哲学 用哲学》全书55万字,分上下两册,共十个专题:一、从客观实际出发;二、坚持实践的观点;三、重视总结经验;四、掌握辩证分析方法;五、注意研究特殊性;六、坚持发展的观点;七、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八、坚持群众观点;九、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书的后记里,列出了参加前期资料整理工作的人员名单:

  沈宝祥,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郝怀明,原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局级调研员;杨再平,原全国政协办公厅副局长,现任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

  前期资料整理工作结束之后,后期的资料编排、体例确定工作便由编写组成员来完成。编写组成员有:

  方放,原天津市委秘书长;牛旭光,全国政协研究室副主任、正局级秘书;郭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干春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吴秀生,哲学博士、《人民政协报》编辑。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贾葭、实习记者朱秋坤/北京报道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