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台湾光复60周年专题 > 正文

南方都市报:台湾与大陆由远及近要靠两岸和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17:38 南方都市报

  一百多年前,大中华金瓯乍裂,爱国诗人丘逢甲长歌当哭,“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今日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先生,时年未弱冠,秉承父训,立志写一部《台湾通史》,以证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台湾已光复六十周年。台湾人“鲁连蹈海,义不帝秦”的抗争,犹自让人气血奔涌,感慨民族大义之永存。

  遥想光复之初,悲歌不再,台湾六百万人一起畅想彩色未来,何等扬眉吐气。然而,历史又是何其吊诡:六十年过去,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为何竟成了“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为何像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时所言的“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

  六十年里,台湾发生了什么?昙花一现的光复之喜,四十年政治冰河期,两岸对峙,保钓运动,政治解严,选举乱象……种种世相,似乎是恍如隔世。

  “汝为中国人,不可不知台湾事。”学者说,只有了解历史,了解台湾的具象人生,以认知来弥补文化认同上的裂缝,才能藉以建构两岸脐连的价值共识。

  于是,我们隔海望过去,试图穿越大国战略利益交错的迷局,穿越台湾现实政治的浓雾,在历史的冰冷法则之外,去打量那一个有血有肉的台湾。

  去寻她“四小龙”之一的容光,探寻她自由经济的奇迹如何开花散叶;看她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如何奠下均富的基石。

  去看她的流云四季,山海风景,于妈祖庙,于台南小吃里,于诚品书店的雅痞文化里,去寻那一脉同根的亲情,去获致对于历史文化的感受。

  去追寻她四十年来的现代文学,三十年来的云门舞集,二十年来的电影新浪潮,于“西”的形式里寻“中”的精神。

  去体味她的《思旧赋》与《梁父吟》,感受那个“过去是如此的色彩缤纷而又沉重如山”的年代,那些王谢堂前的燕子,那些胼手胝足自己养大自己的人民,那些失根之苦。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六十年沧海桑田,多少人和事,皆如白驹过隙;然而它们却是不可回避的,不容抹杀的,就像“光复”不是“终战”,不是数典忘祖就能忘掉的,不是所谓“去中国化”就能去掉的,光复带给台湾的尊严与归属感,不是想淡化就能淡化掉的。

  纪念台湾光复,让今人让后人更明了台湾之前世今生,明白“四百年的疏离,一百年的隔绝,五十年的对抗”,两岸隔阂虽深,台湾的悲哀却绝非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的悲哀,其悲哀之深恰恰在于长期孤悬海外。而“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那原乡原本叫做中国。”

  乡愁难遣,往事惊心。“寥廓海天,不归何待?”值台湾光复六十周年前夕,国、亲、新三党领袖相继大陆行,作破冰、搭桥、民族之旅,海峡局势一时有柳暗花明之势。台湾光复这一天,两岸民众将在

长城脚下合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碑,以展望美好明天。

  台湾诗人李魁贤说:总是在争执过后\在心灵受到创伤后\才想起建碑\给予安慰……\如果以深情的爱\来弥补嫌隙\那么碑不是纪念物\而是信物。

  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以慈悲来化解悲情,以理解来消弭隔阂,以深情的爱为信物,以存异求同之心,凝聚善意,两岸必能从了解到谅解,从矛盾化解到最后和解,共同创造民族崭新未来。

  □谢海涛

  相关专题:台湾光复60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