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润效应的中国特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13:43 时代人物周报 | |||||||||
杨耕身 胡润,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每年给中国的富豪们“拍照留念”,把统计并公布中国富人的财富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去除商业因素之外,也同时将追求财富品质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一些“不幸”上榜的富豪们却并不这么看——近日,“2005胡润百富榜”正式发布,上海一个房产富豪得知自己上榜后的第一反应是,“我要告胡润。”跟这位富豪一样,今年房地产界冒出来的这些“黑马”大都不太乐意上榜,而且纷纷斥责胡润所公布的数字有失公允。 扬言“我要告胡润”的高调嗓音与动作,是不能当真的,但却可以反证出富豪们对于财富的低调。这是我们早已见惯的现象,自胡润进入中国以来,就像从来没有哪一次不扯动民间的眼球那样,也从来没有受到过上榜富豪们的主动配合与认同——虑及胡润排行榜在最初一度成为“税收稽查指南”,一直伴生着民间的关注与富豪的排斥甚至反弹就不足为奇了。如果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胡润效应”,我想,大概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从来没有听说过,作为美国首富的比尔·盖茨对其财富地位有什么不爽,更没有听说过美国民间对他的首富地位有什么微词。但富翁排行榜为何到了我们这里就成了淮南之橘?当然,中国有所谓“不露富”的传统,但现在看来,这同样并不是富豪们排斥胡润的理由。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用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特色”来区分于那样一种传统力量,我们也以此来试图解读“胡润效应”,进而理解中国并不健全的财富文化。 它首先应该在于,一种财富安全机制的缺乏。近年各地出现的一些富豪被杀事件,应是这一问题的悲情注脚。不能不承认的是,当财富成为可能,我们社会的确还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来适应,更何况这是在一个一直有着“劫富”传统情结的国度。而与此同时,在整个市场培育以及个人产权保护方面,我们也没有建立起足够安全的机制。正如上榜的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对媒体坦言,很多企业担心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些“麻烦”,林林总总,大抵是可以意会的。 作为不健全的财富文化的第二个方面,我不得不着重强调的是一种财富透明机制的缺乏。富豪们斥责胡润数字有失公允,是可以正面理解的。胡润一个榜接一个榜地发布,连他自己都承认,“其实这个榜并不可靠”。但这也实在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财富本身的不透明,使得胡润在中国的财富统计行动,更像是一种地下行动,一方面,他显然不可能像在美国那样,通过税收帐单即可对财富状况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一些不正当的财富积累方式,强化了财富的隐蔽属性。 正像易宪容所说的,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说,想通过有效收入体系、税收体系或透明的市场信息来了解个人财富多少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由于避税、财富获得的不正当性、非市场性及隐蔽性,不少人的财富想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计算更是难上加难。这也就注定了富豪们对于胡润排行榜所保持的排斥姿态,这也实在是“胡润效应”的中国特色之根本所在。 当然,导致胡润效应的另一层原因,还在于财富本身缺乏受人尊敬的成分。“来路不正”是部分问题富豪们的原罪,是财富不被尊敬的首要原因,与此同时,财富的“为富不仁”及其对社会责任的放弃,也极大地助长了它不被尊敬的社会心理。而又由于财富透明机制的匮乏,以及资源分配和社会贫富处于严重两极分化的社会前提之下,这种局面又与财富的安全机制相辅相承。 无论如何,一股叫做“胡润”的风的确掀起了中国财富文化的一角,尽管,这样的效应并不是胡润在一开始制作排行榜时所预料到的,但恰恰因此,使它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使得我们有机会拷问财富品质,进而拷问整个社会的财富运行机制。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