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兰州与西藏50年的故事:青藏铁路把它们距离拉近(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18:40 都市天地报·城市周刊

  四、见证“天路”:19年,青春洒在青藏线上

  人物:王志成 72岁,青藏线上跑邮车整整19年。

  就在我们采访现生活在兰州,曾在西藏工作过的人时,得知有一位曾在青藏线跑了19年邮车的老人现也生活在兰州。

  2005年10月27日下午,在詹家拐子16号,我们见到了在青藏线上跑邮车19年的王志成老人。虽然已经72岁了,可我们眼前的他还是一个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人。采访中,老人告诉我们,在青藏线上跑了这么多年车,现在还能这么健康,全靠年轻时身体好。在随后的时间里,老人向我们讲述了自己19年间发生在青藏线上的故事,说到动情处,老人硬朗的身体也会微微颤抖……

  1200公里八天往返一趟

  王志成也是1951年随十八军独立支队步行进藏的,那年他16岁。进藏后王志成被分配到西藏工委组织部。工作了4年后,他被调到了西藏邮电局。这一次调动,开始了王志成和青藏公路19年朝夕相伴的汽车生活。

  调到邮局后,王志成开始跟师傅在青藏线上

跑车。两年后,王志成出师了。他要独立面对这条险恶丛生的“天路”了。“刚开始我们只跑唐古拉山至拉萨的一段,后来青海方面把交接站设到了沱沱河,再后来,青海干脆把交接站设到了格尔木,这样我们跑的就是一条1200公里长的完整的青藏线了。”王志成说,青海方面将最难跑的一段路让给了他们。

  1200公里青藏线,一辆越野车可能一天一夜就能跑完。可当时的车当时的路和现在是不能比的。车是50年代的老解放,路是“小坑能养鱼、大坑能卧牛”的搓板路。这种情况下,往返一趟就需要8天时间。8天里,吃住都在沿途的兵站和运输站上;8天里,要翻越昆仑山和唐古拉山。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危险的情况,这些,都只能靠自己解决。

  两个冻馒头,从拉萨跑到了格尔木

  “我们邮局运输队,每天都要发车,逢年过节也不例外。可这时候,我们就要受罪了。因为过年过节,运输站、兵站上都要放假,如果白天赶到,还有可能吃顿饭,一旦不能按点到,也只能饿着肚皮了。我就遇到过一件很惨的事,有一年过节,我从拉萨出发时只带了两个馒头。一路上各个运输站都放假了,我没能吃上一顿饭,只好啃着冻得像石头一样的馒头连夜赶路。困了,就靠在驾驶座上休息一会儿。整整两天两夜,靠两个冻馒头,我从拉萨跑到了格尔木。从车上下来后,我整个人都站不起来了,太苦了。”王志成说这是他跑青藏线遇到的最凄惨的一件事。

  路上,困难时时在身边

  跑了19年青藏线,王志成对这条路有太多的感触,“用搓板路来形容都很不贴切了,我记得有一年交通部来人考察这条路,他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青藏公路‘小坑能养鱼,大坑能卧牛’。”也就是在这条坑坑洼洼的路上,发生了许多让王志成终生难忘的故事。有一天下午,他们从格尔木出发。刚出格尔木30多公里就被一条河沟挡住了。可能是前一天下了雨的缘故,这条平常不难过的沟,那天流着不小的水。在他们之前,已经有几辆车陷在里面了。眼看着水越来越大,王志成急了,干脆趁大水来之前试一试吧。当他刚把车开到中间时,大水就过来了。这时往外拖车已经来不及了。水越大了,几个邮包被冲开了,王志成赶快把冲出去的邮包捞了回来,然后死死看住邮包。大水整整趟了一夜,第二天水小了,车厢里铺了一层十几厘米厚的沙子。车得大修了。王志成把被水和泥沙浸泡了一夜的车大卸八块,将全部零件清洗后,又重新组装了起来。车,能发动了,天,也黑了。只能第二天再上路了。

  苦中作乐:在唐古拉山上打篮球

  王志成酷爱打篮球。即使在跑青藏线这样艰苦的生活中,打篮球的爱好也没有丢。每次到交接站,车一停下,饭都顾不上吃,就跑到篮球场了。在他看来,篮球才是最好的消除疲劳的方法,“我刚跑青藏线的时候,邮包的交接站还设在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山上。那时候年轻,身体也很壮,走上几天的路也不觉得很累,把车一停好,就和站上的人一起打篮球,一两个小时跑下来,也没有呼吸困难什么的反应。篮球打完了,出上一身汗,再吃一顿热饭,路上的一切劳累都消失了,现在想起来,那种苦中作乐的生活还是很有意义的。”王志成至今仍很怀念年轻时的生活。

  铁路通了还想去拉萨看看

  1984年,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在西藏工作了33年的王志成调到了兰州市邮政局。在兰州,他领导邮局刚组建的一支运输队。为了让这个只有十多辆破汽车的运输队创造些效益,王志华带领运输队又一次进了西藏。他们在林芝等地运输木材。干了几年,运输队带着在西藏赚的一些钱,回到了兰州。

  1994年,61岁的王志华因老伴的一些事又去了一次拉萨。这一次,他是坐汽车去的。当汽车行驶在那条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公路上时,王志华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19年,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这条公路上。但他无怨无悔,是青藏线赋予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也是青藏线让他的人生变得异常丰富多采。

  这两年,王志华老人特别关注青藏铁路的建设,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关于青藏铁路的报道,他都会仔细地看,他希望能从电视画面上寻找到30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王志华在盼望,盼望着青藏铁路早日建成通车。那样,他就可以坐火车再去看一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了……

  五:一个人的“天路”见证史

  人物:徐铸,72岁,在藏工作30年

  在连续几天的采访时间里,我们见到了很多个与西藏有故事的人们,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感人经历,但在所有的经历里,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到青藏线,这是内地通往藏地的必经之路,这条路就像整个故事的“生命线”一样贯穿始终。

  最早的可以追溯到50年代,老一辈军人们牵着骆驼一边行军,一边修路,一条并不是路的青藏线被开辟了出来,从此,西藏和内地有了一条母婴相联的生命脐带;1956年军民1万多人历时118天用双手和独轮车在西藏当雄推出了世界屋脊上第一条飞机跑道,当北京号飞机安全降落机场时,轰动了世界航空界等到了60年代,横贯雪域高原的通信线路的建成,使西藏人更多地知道了外面的世界;70年代,格尔木到拉萨铺成了1080公里的地下输油管线,西藏从此结束了灯油照明的历史;如今,铁路像巨龙一样跃上了世界屋脊,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在翻阅这些历史的时候,我们总会被一种精神所感动。而对于这一切,年过七旬的徐铸老人再清楚不过了,1951年还是“娃娃兵”的他就是边修路边用双脚丈量进藏的,在西藏的20多年时间里,他见证了青藏线发生的一切……

  时间到了1975年徐铸一家才从西藏回到兰州,时间一恍又过去了30年

  1、兰州到拉萨走了四个月

  徐铸,72岁。1951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独立支队进藏支援西藏,当年他只有16岁。

  这一年骄阳似火的七月,徐铸随军从兰州出发,向着西藏走去。还只是“娃娃兵”的徐铸并不知道,这一路上会遇到多少麻烦,会经历怎样的苦难。“那时候年轻嘛,说走就走,没什么顾忌!”

  进藏的时候,从内地征收了大批量的骆驼、牦牛、骡子,一路上基本没有什么路可走,连一个车辙都找不到。“我们一边走路,一边修路,遇到沼泽地或大河什么的就要耽搁好久。尤其是进入青藏线后,由于缺氧,人的身体有些不适应,头疼的要命,但没有办法,只有强撑着前进。”当我们问及生活情况时,徐铸的思绪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他的表情有些凝重:“那时候的生活,你们是没有办法想象的,气候恶劣不说,光是吃都吃不饱。有时候我们一天只吃一顿饭,只有四两面。烧火做饭用的全是捡来的牛粪。记得走到龙羊峡的时候,连续下了13天的雨,牛粪全下湿了,没办法只有吃糌粑充饥。”就这样,徐铸随军从夏天走到了冬天,整整四个月才到拉萨。

  根据老人的回忆,我们得知:18军独立支队当时走的是一条传统的路线,从青海香日德向南翻过昆仑支脉巴隆大坂,进入黄河源头曲麻莱地区,渡过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穿过玉树、丁青,然后到达藏北重镇那曲。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黄河源头地区有着大量的泥沼地带,此处的通天河天险浪急水大,极不适宜大部队行进,第18军独立支队进藏时曾造成极惨重的损失。而这条路的走向和1300年前唐蕃古道大致相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已有两支队伍由此进藏。

  在徐铸他们之后,还有一支队伍从此路经过,这是如今很少有人知道的共和国历史上悲壮的一幕:3万峰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骆驼,其中也有从甘肃的民勤、景泰等县和宁夏、青海等省区招收的骆驼、骡子,他们带着鲜为人知的政治使命,浩浩荡荡地向着冰川、向着戈壁、向着荒漠进发。驼运是悲壮的。这悲壮的驼运以400万斤粮食运到拉萨,沿途每500米就倒下一头牲畜的惨痛代价,完成了它的艰难历程。1年零3个月下来,3万峰骆驼死亡十之八九,而当时全国的骆驼也仅有不到20万峰。

  2、修公路每一公里倒下一个人

  刚到拉萨那段时间,徐铸被分配去开荒种地,当时就叫七一农场,期间没有离开过西藏。

  一直到1954年,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在西藏工委统战部工作的徐铸跟随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一起有机会出来,重走青藏线。他们从拉萨坐汽车到了兰州,汽车走了一个月,当时青藏公路还没有完全修好,绝大部分车都在草原和戈壁滩上行走。

  短短三年的时间,汽车已经可以往返于兰州与拉萨间了。但在这条公路上,修路工作者却谱写了一曲高原悲歌。

  这里要提到“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在修筑青藏公路之初,慕生忠听当地驼工讲,除了传统的路线还有一条土质坚硬、极少沼泽、河床平浅的路线:由香日德西行至格尔木,再折向南行,沿雪山边缘,越过昆仑山和唐古拉山,经那曲去拉萨。这同样是条被岁月尘封的古道,曾是七世吐蕃王北上安西的和亲之路。然而,它隐藏在被外国人称为“生命禁区”的高海拔地带,是否能够走通?走这样一条新路,能否使人困马乏的运粮队伍获得意想不到的新生?在这关联千秋的重要时刻,慕生忠随即决定:“放弃旧路,改走新线”!

  随后在1953年-1954年间修筑青藏公路,青藏公路从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66公里,前后国家投资约10亿余元。1954年7月份,公路修到人迹罕至的霍霍西里。一周后,西藏工委副书记范明陪同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一行,坐汽车赴北京开会路过了这里,徐铸作为工作人员就在其中。这也是青藏公路在修建中接待的第一批重要领导人。

  据说,当年修青藏公路的时候,平均修一公里就倒下一个人。而青藏公路的通车,结束了西藏千百年来仅有栈道、溜索和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改变了西藏长期封闭的状况。

  3、飞行禁区里的蓝天坦途

  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复杂,曾经被认为是飞行禁区。而这一飞行禁区在1956年5月被打破了,由新中国飞行员驾驶伊尔-12型飞机和CV-240型401号机(北京号)安全降落当雄机场时,轰动了世界航空界。

  1960年,徐铸与爱人刘秀英结婚,这时候已从西藏调至西安咸阳民族学院,并生下了大女儿。

  1966年徐铸重新被调回西藏工作,这时候青藏公路路况已经不错了,从西安咸阳到拉萨,汽车只需要7天。徐铸原回西藏工委,其爱人被分配到拉萨人民服务公司,这时候其他3个孩子相继出生。后来,因为4个孩子照顾不过来,只好将大女儿送回武威老家。或许,是因为有了对孩子的牵挂,徐铸夫妇每年都有机会回到内地。而这时候,条件就大不一样了,快而稳的飞机自然会成为首选。此时的拉萨机场已选择在了海拔较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贡嘎,自此,贡嘎机场成为西藏通往内地的主要空中通道。

  4、老人的期盼

  最近这些日子,徐铸老人经常会戴着老花镜,不停地翻看报纸,看电视也会格外关注西藏卫视,一看就是好久,这一点老伴刘秀英感觉到了异常,总不解地问他:看什么呢?徐铸憨笑着说:不告诉你!随后自己却又叨叨:这铁路修通就好了,真是了不起啊!

  原来,徐铸惦记着青藏铁路。说实话,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实在是难。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路轨最高点穿越的唐古拉山地段海拔高程达5072米。这里的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一半,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在这种环境下,人往往会出现头痛、失眠、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严重的可能患脑水肿、肺水肿以至出现生命危险。这条跨越“世界屋脊”的铁路,被西方舆论称为“堪与长城媲美”。它横穿“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曾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

  自此,占中国八分之一土地的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高原1300年来的沧桑苦旅成为永恒的记忆。

  当本报记者问徐铸,如果青藏铁路修通了,想不想再回西藏去看看时,老人沉默了一会说:年纪大了,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身体不容许啊,恐怕是回不去了。很快,老人脸上浮现出了笑容,他兴奋地说:铁路修通了造福子孙,至少他们不会再受我们当年的罪了……

  六:历史与将来:兰州曾是西藏的门户! 将来的门户?

  人物:焦明 82岁

  有人说,青藏铁路是一条“天堑之路”,也是一条幸福路。而在兰州的西藏人却说,它的成功修筑一下子把兰州和拉萨的距离拉近了。采访中,我们获得了一条很“意外”的线索,在西藏自治区尚未成立的时候,兰州曾经是西藏的“门户”,即西藏工委兰州办事处,对西藏和内地的连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点历史已很少有人知晓了。

  10月27日晚上,在小西湖西藏驻兰州办事处的家属院里,记者有幸见到了见证这一历史的焦明老人。在老人的回忆里,我们可以感受一回50年代时,兰州与拉萨曾经的“亲密”。随着青藏铁路即将开通,兰州和拉萨的距离将再次被拉近,将来兰州很有可能会再次成为西藏的“门户”。

  1、兰州曾是西藏“门户”

  今年82岁的焦明老人,看上去精神还不错。回忆最初来到兰州的情形,他十分感慨:“1956年,我是从河北省响应号召支援西藏建设的,当时,报名的人有120人,我们一起来到兰州准备去西藏。但事与愿违,由于某些原因,我和另外一些人没能进藏,便留在了西藏工委兰州办事处。没想到,这一留就在兰州生活了大半辈子,50多年了啊!”

  我们根据老人的回忆进一步还原当年的历史:早在1953年时,西藏在兰州就成立了西藏工委兰州办事处,有40多个工作人员。地址设在原兰州市第一新村(现在的西北民院附近铁路旁)。后来搬迁至小西湖现在的兰州市第12中学的位置上。一段时间后与12中互换位置,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小西湖西津东路381号,义乌商贸城旁边的这个位置。

  西藏工委兰州办事处也是西藏在内地设的四个办事处之一,即北京、西安、成都、兰州。当时,因为地理位置等因素,兰州办事处的权力和职能远远大于现在,职能非常全面。主要的职责就是负责全国所有去西藏人员的接洽工作,还有内地运往西藏物资的联系和运输。换句话说,当时的兰州就是去西藏的必经之地,是一个中转站,所有去西藏的人必须都要先在兰州报到后才可以到西藏去。当然了,五十、六十年代进藏的人国家都是鼓励的,只要你愿意去,就可以报名,再到兰州办理相关手续,这时候,就会领到包括衣服在内的生活必需物品和一些经费,这些都是国家给的。之后,这些人分批由兰州统一坐汽车到西藏,或者先坐火车到西宁再坐汽车到西藏,大多数情况都是如此。

  为了运输方便,西藏工委兰州办事处还在柳园、湟源等地分别设有分办事处,专门负责人员往来接待和运输等工作,这个规模也是相当大的。

  时间到了1965年时,才成立了西藏自治区驻兰州办事处。

  2、历史变革后辉煌几近消失

  曾经辉煌的“门户”,其作用缘何被削弱了呢?

  据焦老先生回忆:文化大革命时期,西藏自治区驻兰州办事处被一度取消,一切事务交由西藏驻兰州的军队处理,当年的西藏工委的40多号人除了司机、炊事员等工人留在兰州外,其他的人都各奔东西,有的回了老家,有的去了西藏,一个领导也没有留下。10年间,“门户”的地位不复存在。

  到了1975年时,办事处的权力再次由军队交归政府管理,可这时候苦于没有人接管,只好由西藏驻西安办事处的人员代为管理了一段时间。事实上,这个时候的办事处权力已经大大减弱了。时间不长,从西藏派来了一批人重新建设西藏驻兰州办事处、招待所、干休所,所有的部门都重新划分。但此前“门户”的地位已经没有了,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经过格尔木办事处才可以通过。

  可以说,经过这场历史的变革以后,兰州和拉萨的经济等方面的往来就越来越少了。

  3、“门户”的辉煌

  “尤其是我们搬到小西湖,重新盖了招待所以后,更忙了。尽管新盖的招待所可以比以前接待多一些的人,但还是有些接应不过来。当时,除了成批量去西藏的人以外,还有一些从西藏返回来的人们,也要在兰州留宿办事。有好多次,来自全国各地去西藏的人到招待所后,没有房间住了,就在楼道里睡着,到处都是人,没有下脚的地方。”当时作为炊事员的焦老先生忙得不可开交。这时候,焦老先生的老伴风趣地告诉记者:“这会快九点了吧,可他那会儿啊根本回不了家,还正在大食堂里忙活呢?我一个人带四个孩子,他根本帮不上什么忙。”焦老先生听见后一个劲的抿着嘴笑,半晌才反驳道:“那会儿真忙,自己连吃饭都没有时间,那能顾上回家啊!有那么多人在食堂等着吃饭呢!”

  焦明老人的老伴向我们解释说:“他是一个老实人,一辈子都是勤勤恳恳。1959年10月份时,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去了趟北京,见到了毛主席!”说着老伴从抽屉里拿出了焦老先生的荣誉证书,还有一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是当年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的合影,照片中的焦老先生还很年轻。这样的荣誉对于焦老先生来说是一辈子的记忆,是值得珍藏的记忆。

  我们似乎看到了西藏工委兰州办事处当年红红火火的情景,每个人都在忙碌,每个人都是激情澎湃。而兰州对于西藏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可以说,50年代时,兰州就是西藏的“门户”。

  4、将来:兰州和西藏会走得更近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对于老百姓来讲,出入西藏会更加便利一些。而对于西藏驻兰州办事处来说,青藏铁路更多地意味着兰州和拉萨的关系。用西藏驻兰州办事处副主任高智华的话来说:这条铁路,会把兰州和拉萨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

  西藏驻兰州办事处高智华副主任分析认为:在青藏铁路没有修通以前,西藏的经济是以西南作为主要链带的,而青藏铁路通车后,这个局面将被改变。也就是说,以成都为主的西南作用会逐渐弱化,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地位将会提高。矿产方面,西藏地域宽广,矿产资源丰富,且储量巨大。但由于当地的生产条件和气候环境所限,西藏不具备大批量生产的条件。而甘肃有色冶金业拥有大规模开发生产的能力和经验,具备了成为上述矿产品加工中心的条件。从物流及人才流动方面看,兰州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青藏铁路通车后,兰州将成为西藏的采购中心。大量进藏物资将会源源不断地通过铁路进藏,而兰州则“近水楼台先得月”,西藏所需的日用品及其他物资大部分将从这里采购,这对促进兰州商贸业的流通和发展是一个新的契机。

  高智华透露,将来在兰州还要修建“西藏家园”,安排那些从西藏回来的甘肃、青海籍的人养老居住。对于兰州和拉萨未来的发展,西藏驻兰州办事处的人员对此充满了信心。

  两地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甘肃、西藏合作的重要性。2005年8月,两地的合作站在了新起点上。甘肃省经贸代表团到了西藏,甘肃省省长陆浩与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在拉萨签署了《甘肃省与西藏自治区合作框架协议》,以青藏铁路即将贯通为契机,加强了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合作,促进两省区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同时,甘肃省经贸代表团与西藏有关部门在拉萨签订了9项合作项目协议,涉及金额高达14.22亿元。今年8月份,兰州市市长张津梁与拉萨市市长罗布顿珠就双方加强在政务、经济、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举行会谈,之后,签署了兰州市与拉萨市《关于加强双方合作发展意向书》,两市拟建立友好城市,互设政府办事机构,通过加强双方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地共同发展。

  对于甘肃和西藏的合作来说,青藏铁路是一个契机,也仅仅是一个开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兰州和西藏会走得更近。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