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内加尔抛弃台湾 陈水扁“烽火外交”难撑台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00:39 青年参考 | |||||||||
10月25日,台湾当局还没来得及庆祝“台湾光复节”,却已经遭到“外交沦陷”的震撼教育。位于西非的台湾“重要邦交国”塞内加尔突然决定与中国大陆建交,并和台湾断绝外交关系,这不只让台湾的“邦交国”从26个变成25个,也让陈水扁一再自豪的“我访问过的‘邦交国’,未曾断交”的豪语,遭到重创。 紧接着凤凰卫视10月30日报道,梵蒂冈教廷已经定下为期18个月的时间表与中国建交
2002年陈水扁到非洲访问时,第一站就选择了塞内加尔,他特别送了许多足球给该国的小朋友,希望两国的友谊能从根扎起,所以他就说出前面的豪语。只是这句话还在绕梁,两国的关系已黯然落幕。 在经历跟塞内加尔断交的震撼教育以后,台湾主导外交关系的重要首长,都对所有的“‘邦交国’”可能跟台湾断交,而忧虑不已。台湾“外交部长”陈唐山在检讨外交关系时,特别说出:“我们对每个‘邦交国’都有可能断交感到担忧”;“国安局长”在面对“立法委员”的逼问时,也说出:“我与所有的‘邦交国’关系,现在都可能有危险”。 李登辉的“务实外交” 和陈水扁的“烽火外交” 台当局向来喜欢把争取“邦交国”的做法称为“拼外交”。从李登辉时代以来,台湾为了“拼外交”,自己把外交称为“务实外交”,意思是,只要愿意跟台湾交往的国家,台湾都可以不计较任何名分跟他们建立所谓外交关系。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1989年3月李登辉欲在外交上走出北京的封锁,因此他在接任蒋经国的政权以后,就积极寻找到国外访问的机会,而新加坡成为他所选择的第一站。这是因为新加坡愿意帮助台湾,并接受李登辉以“总统”的名义往访,虽然当时新加坡政府称呼他为“来自台湾的总统”,但李登辉仍然以“虽不满意,但可以接受”的态度欣然接受这个称号。 陈水扁上台以后又发明了一个“烽火外交”的名称,试图在国际上打游击战,到处燃起外交烽火,让中国首尾难顾,陈水扁几乎每年都要往与台湾有“邦交”的拉丁美洲或非洲地区跑。 当然,陈水扁愿意绕着地球跑,主要是台当局一直都相信国际间是有“道义”的,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所以他们认为只要台湾愿意出钱出力帮助其他国家,就可以获得他国回报,进而建立起紧密的外交关系。 然而,这次塞内加尔决定跟台湾断交之时,塞国在上午已经和北京建交之后,下午才由总统瓦德给陈水扁一封说明为何要断交的信函。而此前台湾的外交机构对此事,居然一无所知。这种做法对台湾的打击,恐怕比塞台断交还要来得沉重。 没有了“邦交国” 台湾就是另外一个香港 虽然危险,台湾还是要在国际间“拼外交”,除了相信国际间理想主义的道德政治之外,也希望借由“邦交国”的承认,让台湾能“真真实实”地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国家”。 原本,国际法上认定一个国家存在的要项,应该包括人民、土地、“政府”和主权。其中主权的原则,在1648年西方所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theTreatyofWestphalia)之后,国际间已经确立主权被当成是一种国家的“私有权”,任何可能对国家主权所含括的私领域进行干涉,都会遭到主权国家的排斥。 由于国际间国家主权私有化的观念一直没有改变,所以台湾虽然拥有人民、土地和“政府”这些国家构成的要项,但民进党“政府”为了追求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他们一直认为必须打破中国把台湾的主权视为“国家私有权”的观念,才能真正达到“独立”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从李登辉时代以来,台湾执政者一直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联邦”、“邦联”和“双重承认”、“台湾地位未定”等各种名称与说法,无非是想突破中国对台湾主权的垄断性和私有化的观念。 在国民党执政时期,他们认为因为有国家的承认,所以台湾的“中华民国”可以跟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享中国的主权,而不被中国独占,所以他们坚持海峡两岸应该存在“一中各表”的原则。 对民进党“政府”而言,因为有国家的承认,“中华民国”可以独占台湾的主权,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权分享,所以他们坚持两岸应该存在“一边一国”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台湾是否有“邦交国”,对台湾的“中华民国”是否存在,具有相当关键的影响,这样才不会让“中华民国”变成一个“死亡政权”。反之,如果台湾没有了“邦交国”,那么台湾就会变成一个“附属国”,台湾地位就会被“香港化”。 虽然,现在台湾的当政者一直希望透过国际间的承认,达到独占台湾主权的目的,但国际间因中国政府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原则,全球有160多个国家,因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而承认这项原则,这就使得“一个中国”的原则,已经逐步变成当代国际法上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一个原则。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崛起后,台当局想以一己之力打破这项国际法上的原则,恐怕是困难重重。 (王昆义:台湾淡江大学战略所副教授,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客座教授)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