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用侦察卫星计划彻底歇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0:31 世界报 | |||||||||
本报特约撰稿 郭喧 近几天,台湾的军事卫星发展计划突然间风云突变:由自主发展卫星变为对外购买卫星照片,理由是在经济上更“合算”。消息甫出,各大媒体一片哗然,因为台湾当局刚刚在10月10日“郑重”宣布将研制新一代侦察卫星。仅仅经过十几天的时间,就发生如此大的反复,几同儿戏,连习惯于如此反复无常的台湾媒体都措手不及。但其实如此结局也是顺理
台新卫星分辨率目标纯属妄想 由于军用侦察卫星的侦察覆盖面大、范围广、准确性高,而且不受国界和地理条件限制,所以已成为了现代作战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按照台湾军事卫星发展计划,其准备研发中的侦察卫星属于光学成像卫星。在技术上是使用高分辨率CCD相机对地面目标进行拍摄,采用光电数字成像和实时图像传输技术,主要用于侦察敌方军事设施或监视危机地区的军事态势。台湾现有的、包括准备发展的新一代侦察卫星,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小卫星。 台湾本身并没有卫星发射能力,所有的卫星都是经由国际商业渠道发射升空的,其军用侦察卫星目前最先进的型号是“华卫二号”(现已改名为“福卫二号”)。该星设计寿命5年,轨道高度891千米,与赤道夹角81度,一昼夜绕地球14圈。采用法国阿斯特留姆公司的照相设备,分辨率彩色8米、黑白2米,可见光侦查,没有夜间侦察能力。 对于10月中旬台湾当局宣布要研制与“华卫二号”类似的、分辨率达到几十厘米的新一代卫星的消息,稍具军事常识的人都是付之一笑:其所谓新一代卫星的分辨率目标对于台湾现有的技术而言,绝对属于臆想的数据。 卫星的成像分辨率,是衡量光学侦察卫星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目前最先进的军用侦察卫星分辨率确实可以达到10-20厘米,民用型则大约是1米。然而,无论是可见光侦查还是非可见光侦查,在同等条件下,卫星的成像质量(分辨率)却主要取决于两个硬性指标:一是同被拍照目标的距离,二是镜头的通光量。距离越近(卫星轨道越低)成像越清晰分辨率越高,镜头通光量越大(星载相机镜头越大)成像越清晰分辨率越高。 “华卫二号”的轨道高度为891千米,而美军的“锁眼”系列高清晰度成像卫星轨道高度都在200千米左右。这系列低轨道运行卫星受地球大气层阻力的影响较大,必须经常作调整,对卫星姿态控制和燃料储备技术要求极高,在技术上台湾是做不到。 当然,也有一些侦察卫星的轨道高度与“华卫二号”接近,但那都是一些“巨无霸”型的军用侦察卫星。比如法国的“SPOT-5”军用侦察卫星,其分辨率达2米,但这是通过2台相机相互校正后的精度,而每台镜头直径2米。仅仅是这类卫星的相机,就明显不是“华卫二号”这种742千克的“小东西”所能够携带的。 据台湾自己公布的计划数据,新一代侦察卫星的质量与轨道高度都同“华卫二号”相似,对于这类高轨道的小型成像卫星而言,几十厘米的分辨率简是荒谬,如此高的技术要求,就是航天技术最发达的美俄两国也做不到。 传输难题让台湾望而却步 其实,就算是台湾能制造出大高度、小质量、高清晰度的军用侦查卫星,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手段,传输技术上无法解决的难题也会成为台湾方面难以跨越的鸿沟。 军事侦察卫星完成拍摄后,会在卫星经过地面控制中心上空时,将照片信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给地面工作站。近些年,伴随卫星拍摄的图像分辨率越来越高,电子照片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可卫星通过测控站上空的时间并没有增加。因此,对于星地之间图片传输技术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以台湾“华卫二号”891千米的轨道高度为例,卫星过顶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将卫星获取的侦察图像顺利无误地传输到地面站,在技术上已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而且,由于卫星采用自动工作模式,没有“寻找”或“选择”拍摄目标的逻辑能力,所以伴随着一张“有用”照片,自然还会有无数张“垃圾”级的照片。进行如此规模巨大的数据传输,对于台湾而言,绝对属于技术上的盲点。 当然,解决数据传输难题的办法也有两种,一是延长星地数据传输时间,二是缩小信息传输量。第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在世界各地多建地面站点,尽量使卫星在轨道的各个位置都可以同地面进行传输。第二种办法是有选择地拍摄高分辨率图像,尽量缩小信息的传输量。但这种方式对卫星和地面目标的相对位置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这种侦察卫星必须具有很强的变轨能力,必须做机动动作抵近目标进行侦察。以“神六”的发射为例,发射的朝向是东南即南太平洋方向,如果不实施机动变轨,回收时飞船应该由西北方向进场,而实际的进场方向是西南印度洋上空,这就证明中国大陆掌握“精确的机动变轨技术”不是一句空话。 很明显,这两种解决办法对于台湾都是天方夜谭。因此,即使台湾能够发展出来高分辨率的星载照相机,由于缺乏配套手段,也拿不到高分辨率的图像。 卫星低生存率成致命弱点 由于台湾本身地域狭小,从事航天工作人员稀少,无力设置多处卫星测控站点,目前仅有新竹一处多用途控制中心控制着多颗卫星。测控站想实现对卫星的控制指挥,必须连续不断地发出无限遥测信号,战时极易被发现并受到攻击,生存率几乎为零。台湾当局也考虑过使用移动式地面遥测站,但是移动站点由开机发出遥测信号到成功捕捉卫星要经过数小时,不被发现也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平时作为固定遥测点的补充和后备。 台湾的致命弱点是没有战略纵深,先天不足。一旦与外界有了军事冲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摧毁台湾的地面卫星测控中心,所有的侦察卫星立时都变成了瞎子。面对这种发展血本大,生存率极低的侦查预警系统,台湾当局也是无计可施。 台湾现役的“华卫二号”大约在2008至2009年到期,发展新一代的侦察卫星进行替代势在必行,但技术难点太多使得“2011年发展出自己的预警系统”已经成为一句愚民的空话。可以看出,在卫星计划闹剧收场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台湾当局的无可奈何。 相关专题:世界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