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没有城镇化就不可能有成功的现代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17:14 中国青年杂志

  文-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城镇化滞后意味着什么

  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看,工业化不应与城镇化相脱节。城镇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发展过程,它体现了社会的全面变化 和发展。没有城镇化,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现代化。

  忽视了城镇化对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正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要背负着更大包袱的原因所在。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 平还只有40.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5%),比中低收入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低六个百分点。

  城镇化滞后意味着农村发展落后,城乡发展不协调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就业和收入问题。在长期城乡二元体制下,大量农村人口得不到转移, 造成农村人多地少,

农业产业化滞后,从而影响到农民的富裕。只有减少农民,减少农村人口,才能富裕农民和农村。那么减 少农民和农村人口的途径在哪里呢?那就是城镇化。如果我们不推进城镇化,不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那么仅凭占GD P14.5%的农业产值是没有办法让占人口60%左右的农村人口富裕起来的,因此农村也就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农村现 代化了。我们看到,最近几年,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只有去年国家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倾斜,农民收入才出现多年未见的增长 ,但是这种增长难以持久,现在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是其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正如学者孙立平指出,“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 社会,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以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如果不能顺利实现这种转变,也不会继续保持一个农村为主的社会,将 会形成一个断裂的社会。”一个城乡断裂的社会,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城镇化滞后意味着城镇进一步发展要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

  限制城镇化的做法,实际上也给城镇带来巨大的压力。城镇越来越现代化,但是农村在衰退,那么更多的农村人口会 进城务工经商,但是城镇社会又不接纳他们,他们只能在城镇社会的边缘生存着,对城镇社会的秩序产生很大的冲击。就拿深 圳来说,它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代表,但是,现在深圳籍户口的人只有160多万,而外来人口高达900多万,是 户籍人口的近6倍,因此对900多万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个非常难的工作,特别是他们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反过来会 冲击户籍人口的权益。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在外来人口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而 且他们往往也是生活在城镇的最底层。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权益受损已经成为城镇社会最主要的侵权现象,而农村流动人口中的犯罪问题也已经成为城镇 社会的最主要的社会问题。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将农村流动人口当作城镇市民,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公平的对待,这样 他们才能把城镇当作自己的家,才能融入到城镇中去,才能真正缓解城镇社会的压力。

  城镇化滞后意味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陷入了内需不足的困境

  推进城镇化,增加城镇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可低估,也是解决我国内需不足这一困境的唯一途径。

  据对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将带来33 60亿元的GDP;城镇人口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有人预测表明,在未来1 0年城镇化加速条件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0个百分点。

  城镇化需要政府的积极行动

  政府的作为对城镇化十分重要。首先,政府的作为不是去阻挡城镇化,而是为城镇化的发展确保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比如公平的、没有制度性障碍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像现在农村流动人口在城镇还没有获得同等的就业竞争条件。其次,政府 还有一个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市场化竞争是不会照顾弱者的,在市场化带动下的城镇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竞争的失败者和 竞争中的弱者,他们会碰到一些困难;与此同时,现代城镇充满着风险,这些风险不是一个人所能克服的,这就需要政府的积 极作为。政府一方面要确保城镇化过程中人们的基本生存,另一方面帮助人们提高生存和竞争能力。所以,在发达国家的城镇 化过程中,政府通过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体制、廉租房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构建政府资助、民间协助、专业机构兴办 的各种技能培训体系,来消解城镇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在这里,公平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尤其重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 是与发达国家的早期相比,政府完全可以有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作借鉴,完全可以更主动地去应对和更好地去促进城镇化,更有 效地去消除城镇化中出现的贫民窟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

  当前,我国政府在城镇化上已经具备积极行动的条件和能力,也有这样的需要了。当然这种积极行动不等于用行政手 段强行推进城镇化,而应在尊重市场化规律的基础上让那些进入城镇的农村流动人口享受平等的制度和政策权利,与此同时为 他们提供提高其融入城镇社会的各种能力的条件和机会。政府要改变完全靠压低劳动力成本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想法。

  首先,应从制度上逐步落实公民的基本权益,消除城乡不平等的政策性歧视。一是构建覆盖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 制度,让他们享受与其他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二是从制度上落实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就业权利,建立统一的、完善 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三是强化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制度。

  其次,应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技能培训体系。这个体系主要为这样一些低技能、经济条件差的公民提供培训服务。

  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市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必须积极行动,创建更灵活、有效、公平、合理的制度, 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当然,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过程,需要作出艰巨的努力,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但这并不等于消极作为和等待。党和政府已将城镇化建设纳入“

十一五”规划,广大青年农民也应作 好准备,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只有积极行动,才可大有作为。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