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穿长衫的李浬和他的国学理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17:14 中国青年杂志

  文、图-田璐

  2005年8月31日上午9时,成都市首家国学公立学校——文翁书院举行开学典礼。嘉宾席上,除了主管领导外 ,还有五六位当地的国学大儒。白须飘飘的老先生中间,一位衣着青色长衫的青年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刚刚被文翁书院聘为 “形象大使”的李浬。

  典礼结束后,李浬一手撩起长衫后襟,方步迈向新落成的国学讲堂,他将为一年级的新生讲授国学入门的第一堂课— —“人”。让人们惊异的是,这个28岁、气质儒雅的青年刚走上讲台,那些白须飘飘的国学老先生们也纷纷到场,像小学生 一样坐在礼堂内,听起这位后生的课来。这年轻人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

  13岁的长衫少年

  出生在重庆的李浬,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三级警监,其外婆的祖父、父亲和叔父曾被誉为“小三苏”,家学渊源 相当深厚。李浬从小就对外祖父的线装古书特别感兴趣,经常背着父母偷偷翻阅古书。

  13岁时,李浬翻到《论语·先进》篇,看到其中写曾皙学成后的愿望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由此曾皙得到了孔子的赞赏。虽然只能大体上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李浬仍兴奋不已。他 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对现有的教育制度不满了。在学校里,老师每天强调的不是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而是给大家灌输“学 习好才能考大学,考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这种功利性的教学方法,是阅读了大量古文的李浬内心深处所排斥的。

  “我不想去学校了。”一天在吃晚饭时,李浬突兀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父母都吃了一惊。

  “我不喜欢学校的教育方式。”

  父亲沉默半晌,开始劝解儿子:“如果不去学校念书,你就会逐渐与这个社会脱节,也不会有同学一起玩儿,你会很 孤独的。”

  “我才不会孤单呢,我能静下心来看书。我已经拟定了详细的阅读计划了。”说着,李浬一溜烟跑到卧室里拿出了读 书计划表来。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每天阅读多少古文,背诵多少,理解多少。父母望着固执的儿子,一时半会儿不知该说些什 么。

  为了给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找个妥帖的载体,也为了在父母面前表现出自己自学古文的决心,李浬将省了三个 月的零花钱25元去裁缝店做了件长衫。取回长衫的第二天,李浬就迫不及待地配以一双圆口布鞋穿上了。他这身装束在家里 引起了轩然大波,迫于街头百分百的回头率,父母规定李浬与他们出门时不能穿长衫。

  早料到人们会质疑,李浬准备了着长衫的三条理由给大家解释:“一是我从小就爱国,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服 装,中国文化讲究‘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穿长衫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其二,我觉得长衫很飘逸,玉树临风,很符合中 国读书人的气质。其三,长衫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本质:天人合一。西装都是两截,上下结构,表现西方文化崇尚分析。而长 衫从上到下浑然一体,正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中和’的内涵!”因为感觉到了儿子身上与众不同的气息,父母默许了儿 子长衫加身。

  学习、工作、游历,一个也不能少

  初中毕业后,李浬坚决要求不进学校念书,父母坚决反对。要适应这个社会,一张初中毕业证怎么能找到工作呢?儿 子身体瘦弱,也不可能去干建筑工地上的体力活儿,父母不可能养他一生,他今后靠什么生存呢?夫妻俩彻夜未眠,谁知第二 天一早,李浬就拿出了自己的人生计划书来。

  李浬给父母看的计划书前,有一段《孟子》里的经典语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 以他在自己的计划书中写道:“先请家中资助两年生活费,以便我潜心读书,等到17岁,我就自己找一份工作,赚到一定数 量的钱后,我会像孔子周游列国一样去游历天下,以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花光了钱,便去打工,然后周而复始……”

  还没看完,父亲马上说:“你这是典型的理想主义,在现实里怎么行得通?”

  “怎么就行不通?我跟别人不一样,我觉得自己生下来就是为了传承国学的,我要在这条路上走到底。为什么现代人 那么浮躁?为什么我们那么功利?就是因为我们抛弃了老祖先种种精妙的人生哲学,没有好好地修身养性……”

  看到两父子剑拔弩张的场景,母亲马上出来打圆场说:“好了好了,反正他已经厌恶去学校了,强拉他去只能是浪费 学费。不如依他的话,养他到17岁吧。到时候他不能自立,再来向他兴师问罪。”

  就这样,母亲的一句话,成全了李浬。

  这之后,李浬索性与传统教育“断绝”了关系,每天清晨,他就到父亲任教的大学图书馆借阅国学书籍,不懂的便向 专门研究训诂学的老师请教。同时,他也按计划背诵了大量诸子百家的经典论著。

  1995年,新成立的重庆晨报高薪招聘校对,17岁的李浬怀揣一张初中毕业证去应聘,面试时他自如的谈吐,儒 雅的气质给招聘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试后,他竟然打败了好多本科生、研究生,顺利被报社录取,得到了1500元的月薪 。

  半年之后,已经小有积蓄的李浬决定像古代圣贤教诲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时,因为在报社工作,他看到了 很多关于中国农村现状的报道,农民们的质朴深深打动了他,他决定到农村去体验生活,用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贫穷的生活环境 来磨砺自己,使自己更能体会“劳其筋骨”的真实意味。

  告别家人,李浬到了四川安岳县农村,借住在一个贫穷的老乡家中。当这个身着长衫,一身书卷气的小伙子站在老乡 面前,说只管他吃住,插秧种菜养猪担粪他都会学着去做,而且是为他们家里免费劳动时,老乡的第一个反应是李浬是个疯子 ,坚决不收留他。

  李浬一言不发,跑到猪圈旁挑起粪桶问老乡:“请问大叔,粪由何来?又往何去?”文绉绉的一句话,让老乡哭笑不 得,只好收留了他。老乡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体质虚弱的年轻人,竟然在他家一待就是一年,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 在此期间,由于水土不服,李浬身上长满了脓疮,一沾衣服就钻心地痛,可他还是咬紧牙关下地干活儿。老乡实在看不下去了 ,不让他下地,李浬反问:“你们身体稍有不适,就不下地干活儿吗?”憨厚的老乡摇头说:“怎么可能呢?错过了播种的时 节,就可能一年都挨饿啊。”李浬笑着扛起锄头说:“那就对了,我现在是个农民,我也不能错过时节等着挨饿啊。”就这样 ,18岁的李浬在乡村里品尝着农民劳作的艰辛,也享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意趣。

  修佛、为师,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之后两年,李浬先后卖过报纸,做过文书,相继辗转重庆、西安、成都,分别到小学、初中、私立高中、大学教书。 同时,他还五拜黄河,参拜黄帝陵、周公庙、晋祠等名胜古迹。

  1998年初,李浬在罗汉寺帮助藏经阁整理经书时,读了大量的古典书籍和佛家经典,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重庆,他在华严寺挑灯夜读,读遍了寺中所藏经书。在应天寺(成都双流),李浬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尼姑给病人看病 ,一两服药就药到病除,而且每次用药都用手抓,从不用秤,又激起了他学习中医的兴趣。在古寺里,80岁的尼姑给90岁 的尼姑修指甲,70岁的尼姑给80岁的尼姑洗脸。她们坐在那儿安详、朴素,却让李浬感动不已。

  学习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后,李浬开始在“佛教传习所”为和尚们授学。期间,他再次与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林木先生 相遇。李浬读初中时,巴蜀中学的周代远老师以惜才之心,将他介绍给了自己的大学同学林木。当时醉心于国画的李浬,时常 捧着自己的画去拜访林木,深得林木赏识。从此,他开始关注起李浬来。但后来李浬辍学后四处云游,师生一度失去了联系。

  2000年6月,林木调到四川音乐学院任教,偶然邂逅了已成青年才俊的李浬,新奇之余,感到相当的欣慰和高兴 。林老师自幼喜爱国学,到如今都没有放弃对国学经典文论的研究和注释。为人师表多年,他从来没有发现一个学生有着李浬 这样对国学的执著和痴狂。

  师生见面,彼此间的问候透着浓浓的情谊。

  林老师问:“还是穿着长衫啊?”

  李浬答:“是呀,穿上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要脱下。”

  “这些年有什么收获呢?”

  “国学是个大范畴,以前我理解得太狭隘了,国学不只是《四书》《五经》。田间劳动是国学,读佛经也是国学,学 中医也是国学啊。”

  “以后有什么打算呢?”

  “书也读了,路也走了,该是传承文化的时候了。”

  “有把握吗?”

  “有信心,不过有老师帮忙的话,把握更大。”

  师生俩促膝谈心一整晚,林木老师欣喜不已,决定以己之力,好好地帮助这个爱徒。当年8月底,李浬收到了四川音 乐学院的讲师聘书,9月便成为学院里的中文教师。

  但是在一个艺术类的院校里,中文并没有被提升到必须重视的地位。一开始李浬上课时,学生们都很积极主动,打量 着身着长衫的老师,嘻嘻哈哈把课堂当成了摄影棚。因为长衫的原因,其他系的学生也赶来“看热闹”,大家在下面交头接耳 ,根本听不进李浬的圣贤之道。甚至还有学生捣乱,一开始就叫李浬“坦白”自己的婚恋史。到后来,学生们对李浬的新鲜感 一过,便开始逃课或者闹堂,这是李浬始料不及的,他开始苦闷起来。林木得知后,专程找到他问:“你当初教过书,有一定 的教学经验,不是说想把传承传统文化的路坚持走下去吗?”

  “是呀,可是没想到在正规大学,传承起来却这么艰难。”

  “你熟读《四书》《五经》,难道不知道当初孔子周游列国,向君王们传播儒家思想时有多艰难?受过多少侮辱吗? ”

  “当然清楚,我都能背下来呢。”

  “圣贤尚且如此,你一个小毛孩艰辛一点儿,又算什么呢?”

  一句话点醒了李浬,他从此明白,传承传统文化的路艰难漫长,绝不可以急功近利。现在没有人听不要紧,只要自己 坚持不懈地讲下去,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的魅力所吸引。从此后,不管学生有多少,哪怕只有两三人,李浬仍然在讲 台上忘我地阐述着国学的重要性。渐渐地,一些热爱文学的学生自发地来听李浬讲课。到了2002年夏天,课堂里的人数陡 增,一度达到了增座的热闹场面。

  古老的不一定就是过时的

  2002年,林木任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后,聘请李浬担任视觉艺术学院的教员。李浬在离校一里多外的 乡村租下一个农家

四合院,收了11位拜师弟子,潜心研习国学。与此同时,学院还免费提供了一个阶梯教室,作为李浬每周 日上国学课的场地。

  一步步向着理想踏近的李浬,已经28岁,仍然一身长衫,不急不缓地生活着。

  为什么非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沉迷于古老的国学,并力争将其传播发扬呢?李浬如是说:“古老的不一定就 是过时的。随着世界越来越进步,第一,各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各种文化都应该得到肯定和包容;第二,在众多文化的 竞争当中,西方东方、诸子百家之学,哪个是指引人类光明的,哪个就是经典。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不离日用行藏外,直到 先天未化前。这种人生境界,是所有人类都追求的境界,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经典里早已经很明确地谈到这个问题,而且谈得 非常之深透。”

  中国古典文化是永远不会断代的,先秦百家,即便经历了焚书坑儒的大浩劫,仍得以基本保存下来,以后历代,无论 是战火纷纷,还是暴政钳制,始终都会有人站出来,虽九死犹未悔,为传承古典文化尽一己之力。李浬认为他就是为了这个任 务而生。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