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相对幸福”是通向现代幸福的唯一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17:21 中国青年杂志

  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许多人而言,生活压力正在转化成“幸福压力”。

  什么时候,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已经变成了对压力的承受?又是为什么?

  社会学家说:“在社会转型期,人人都在比较中验证自己的价值。”是的,比较。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相互比较的社 会中,某种程度上,竞争的激烈,物质追求的无限扩张,
人际关系的微妙,其起因之一皆在比较。是比较影响了幸福的本质定 义,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为压力。

  然而,如果说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那么在一个以比较为特征的社会形态里,幸福的出路在哪里?比较永无穷尽, 难道幸福的获得也将遥遥无期?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是否有一条去往幸福的通幽之径,令每一个生活在差距与对比中的现代 人,都可以不必窘迫,坦然幸福?

  接下来的这封读者来信,或许同样说出了你我这些现代人的困惑,由此,我们提出了——“相对幸福“,试为处境困 窘的幸福,寻一条通途,只是,对这一点,争辩仍然存在。

  追求幸福就是:没有最累,只有更累?

  尊敬的编辑: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

公务员,结婚五年,刚刚当妈妈。丈夫在一家外企工作,已经做到比较核心的位置,我们的感情也不 错,看上去,一切都很完美。

  最近,我和丈夫在一件事情上的冲突越来越明显了,这似乎无关感情,但我还是很不安。大概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吧, 我属于那种小富即安型的女人,我知道这没什么出息,但是这让我内心很安静。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小富”型,没有太多存 款,但也足以应对突发事件;房子不算大,来个客人什么的也足够住了;有辆车,挺破的,开起来也还算顺手;我们两个呢, 在工作中不拔尖,但也中等优秀……总之,我觉得我们的一切都不多不少刚刚好,如果按照老祖宗的中庸之道,我们的生活完 全符合标准,全部的二流加起来,就是一流的和谐。

  可是丈夫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这句话转化到生活中其结果就是:没有最累,只有更累。 房子明明住得好好的,他又惦记着再换一套“更大的”,而且还要在市中心。说实在的,房子就图个舒心加习惯,我们全家人 都完全适应并喜欢目前的居住环境,还有多大必要再换呢?有辆车就行了,他还想再买台“更好的”,我从环保到市场行情再 到必要性一通劝阻,似乎并不起什么作用,这些天他正打算出手呢。

  这些都来自他对自己某种身份的自我定义,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以我目前的身份……”接下来就是,“应该起码有4 0万存款打底”,“怎么也得开

帕萨特”,“最次也要住120平米以上的房子”。

  我常常问他,你不累吗?他回敬我说,否则生活还有什么乐趣?我又问他,难道现在这样你不觉得幸福吗?他说,幸 福,但是还不够。我说这些数字难道就是幸福的指标吗?他回答,不是唯一的指标,但是最清晰的指标。

  不,我觉得很幸福。我的中学同学大多都在老家过着县城里的生活,我的大学同学

离婚的离婚,下海的下海,出国的 出国,总之,大多不消停,穷折腾。也有很好的,比如芬,自己做公司已经身价百万,可是,我真的一点都不嫉妒也不羡慕她 ,因为我太知道她的辛苦了,我更知道那辛苦我做不来更付不出……

  前几天回老家,在菜市场里看见了正在摆小摊儿的玲,高中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成绩不相上下啊!我红着眼睛迅速掉 头走开,不是我不想见她,我知道,她一定不想见我……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还不感到满足,还不觉得幸福,那 也未免太过奢求。幸福如果不是这一刻的真实感受,难道是和那些大富之家比较后的沮丧、沮丧后的再次“战斗”,“战斗” 后的持续比较吗?

  而我丈夫就是这样。他所有的动力似乎都来源于此,他相信假以时日,他自会富甲天下,那时他才会感到幸福。可是 ,啥时候是个头儿呢?

  在他眼里我当然“很没追求”,根本就是妥协地“苟活于世”。而他则是斗士,是永远挑战生活绝不向既定幸福低头 的斗士。

  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是我们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吗?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物质追求被无限扩大的 社会里,我们该怎样获得幸福?

  困惑的读者:王芳

  现代人越来越把物质的绝对数值当作幸福的尺度,越来越把“攀比”当作通向幸福的天梯,倘若幸福要如此获得,那 现代人和来回搬运石头的薛西弗思有何区别呢?幸福的追求与获得倘若这般永无止境,无边无涯,那还有什么幸福可言?也就 不是真正的幸福

  “相对幸福”恰恰是绝对幸福

  文-余聿

  前些时候,和朋友聊天,朋友忽然说:“奇怪,什么是幸福呢?”

  接着她讲道:“周末请在北大读博士的一位朋友过来玩儿。下厨给她做饭,倒是很兴奋的。并且怜她在宿舍住得不便 ,还留她在家里好好住了一夜。然后问她:‘怎么样,我这里舒服吧?’言语间颇为自得。其实,我的处境也很一般啊,房子 是花1000块钱租的,但当时款待朋友,却感觉幸福。想起一次去同学家,同学的房子是花了几十万买的,收拾得很有艺术 感。出来的时候,我却有些莫名的情绪。说不上是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绝不是幸福感。”

  客观地说,幸福无法自己定义。当一个人无所凭依,单纯地说我是幸福的,或我是不幸的,这里的幸与不幸,都是无 法度量的,是主观的。无“比”的幸福靠的只是个人的感觉,也许下一秒钟,这个人的幸与不幸就完全颠倒了。所以,幸福必 须在人与人的比较中存在。只有在与你的生存环境中的人进行比较后,一个人的幸福度才会具体地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幸福 必须是比较出来的,幸福是相对的。正如朋友所感到的——相对幸福。

  相对幸福的“比”是有界定的。首先,是“比”的对象。与你相比的人,不能是陌生人,而是你熟识的身边的人。一 个陌生人远在天边,即使他身为总统,富甲天下,与你也是毫不相干的,你的幸福感不会因为他的起起落落而有一丝波动;相 反,身边人的起落波动,则直接会引起你的幸福度的震荡。也就是说,在生存环境内的人与人相对时的幸福度,决定了你的幸 福。

  呈现这种生存环境内“相对幸福”的情境,最典型的莫过同学聚会了。

  这时候,如果是“攀比”,估计没有几个心情会好的。一番论说,比较下来,发现自己不如身边的人,很可能这会让 你觉得自己辛苦努力的生活有些失败,甚至不值一提。由此,否定自己或没有价值感,你的幸福度将丧失殆尽。然而,倘若此 时有一颗平常心,不妨“下比”一点。也就是说,相对幸福除了有其对象,更有其方向。

  在“下比”中,你永远是生活的强者,相应的,你的幸福度也会提升。如果是“攀比”,你永远是生活的失败者,你 的幸福度就会很低。这就像一杯水,一定要和江海比大,则永远是小。但若和一滴水比,则永远是多。

  相对幸福是一种有“选择”的比,一种高明的比。写信的王女士自是一例,尽管在和丈夫的观念对比中产生困惑,但 她在“下比”后的相对幸福却是实在的。没有什么比这真实可感的幸福更有说服力。从这个角度说,这种“相对幸福”恰恰是 绝对的幸福。

  再比如,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相对幸福”的人。本来她的爱人工作在外地,人际暌隔,她有时候难免凄凉,觉得自 己形单影只的。在一次十年同学聚会上,蓦然看到很多单身妈妈带着孩子来了。她心里就产生一种平和的幸福感。她想:毕竟 ,我和他在感情上还是没有分离的。

  在目前这样一个人人压力巨大的环境中,“相对幸福”正是通向幸福的唯一出路。因为现代人越来越把物质的绝对数 值当作幸福的尺度,越来越把“攀比”当作通向幸福的天梯,倘若幸福要如此获得,那现代人和来回搬运石头的薛西弗思有何 区别呢?幸福的追求与获得倘若这般永无止境,无边无涯,那还有什么幸福可言?也就不是真正的幸福。

  而“相对幸福”,它是幸福本然天成的面目,是在当今个人命运起起落落的现实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智慧,它是只要你 想,就能唾手可得的心灵珍宝。

  “相对幸福”很像饮鸩止渴,那种瞬间的满足不过是种暂时对抗强大的麻醉剂而已,好比在一个充满煤气的房间中划 一根危险的火柴,还有无限的力量就毁灭在那自欺的幸福里——自我止步,无异于自我毁灭

  “相对幸福”不过是精神鸦片

  文-尹之雷

  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对许多人而言,生活压力正在转化成“幸福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和不如自己的人比 较,也就是所谓的“相对幸福”,似乎很容易获得自我认同。这种比较,与其说在发掘自己的长处与快乐,不如说在“短处” 中迫切地寻找安慰。

  而且,你已经知道这一安慰的必然存在,你已经知道自己在比较中必然胜利,你已经知道自己的心情将再次平静,在 这一连串的已知中,你获得的不是幸福,不过是自我满足而已,而且一闪即逝。

  而幸福自然不像自我满足那般浅薄,它是固定的,它是明确的,是你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在不需要任何外 力帮助下的直接体验,它不需要,也不能需要一种理性的复杂计算。这就好比你深深爱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一想起对方直接是 爱情中的幸福感,而不是在对比另外一场爱情之后,告诉自己:“我是爱他的。”

  如此方式获得的所谓“相对幸福”,形如鸦片。就像你在非常饿的时候全身心回忆着过去某一顿大餐,你已经闻到了 当时的味道,甚至味蕾搅动,辨出了菜肴中的肉末或香菇的味道,那一刻,你真的不饿了,但越是这样,恰恰越能证明你其实 已经饿到极致。

  在当下,这种麻醉感其实非常危险。

  它让一个人对失败更多采取“接受而不反抗”的态度,因为即使完全失败,还是有可能比某些人过得快乐,过得幸福 ,这势必吞噬了他的本源力量以及再度奋起的力量。当今世界越发考验一个人再度甚至几度从失败中爬起的——心理能力,痴 迷“相对幸福”的人将在“幸福”中丧失人生新的机会,确切地说,丧失一次这样的机会,就再没有机会。

  而真正的幸福应该在追求绝对幸福的过程中获得,即不是在比自己低的目标下“主动”感受幸福,而是在对高目标的 追逐中无形中体会到幸福。

  始终在为一个自己兴奋的目标努力着,实现梦想也好,买车也好,买大房子也好,让孩子出国也好,你已经预感到在 追逐的时间里,你会很辛苦,也有难以为继的时候,但你始终能够重现自己的那份乐趣与兴奋,它是持续的,一直到你完成为 止,就像一个孩子盼着过年的礼物,在几个月时间里内心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在努力的过程中,你还感受着自己力量的浮现,这时你的内心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目标下的副产品,然而也就是它 ,在一点点酝酿成为你的幸福。

  很重要的,你在创造自己新的生命,你拥有一个崭新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里有你丰富的情感、丰富的能力、丰富的 感受,它们在出现的时候就暗里酝酿什么,即使你失败了,你也只需要面对自己的过去,对比那已经发生的变化,获得相对于 自己过去的幸福。

  这种积极的幸福,才是绝对的幸福。

  它能保证你既体会旺盛的生命冲动,跟上世界的快速步伐;又能够在心里“慢”下来,体会自己的节奏与变化。

  对比之下,“相对幸福”很像饮鸩止渴,那种瞬间的满足不过是种暂时对抗强大的麻醉剂而已,好比在一个充满煤气 的房间中划一根危险的火柴,还有无限的力量就毁灭在那自欺的幸福里——自我止步,无异于自我毁灭。

  幸福的最大障碍是比较

  ——访国际关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平

  采访-本刊记者亓昕

  亓昕:心理学如何定义幸福?

  张平:心理学所说的幸福是一种感受,即一个人在达成某种生活目标、满足某种希望后,其内心的愉悦感受。

  亓昕:心理学的各种流派对幸福的解读是否有同一的核心?

  张平:心理学上对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各种流派都强调“主观幸福感”。也就是说,因为个体不同,主题感觉 也就不同,幸福也就不一而足。幸福是每个主体的感觉,没有客观标准。

  在心理学上幸福的测量有一个量表,可以测出一个人的幸福主要来源于哪儿,比如说有人的幸福感来自金钱,有人的 幸福感来自闲暇时间,还有的人来自感情上的体会。其实说到底,是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幸福度。

  亓昕:笼统一点说,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容易接近幸福,什么样的容易偏离幸福?

  张平:这就回到你的主题上——相对幸福。其实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应该说是庄子,他倡导无欲无求,这自然就容易 得到满足,容易获得幸福感。

  亓昕:但是且不论庄子,我们文中提到的“相对幸福”——其实也就是所谓“下比”,不消极吗?

  张平:其实这种“下比”恰恰是不比,是一种“无为”。也就是说,满足的人是不比的,浮躁的、不满足的人才会去 和别人比。不满足是一种动力系统,那些在比较中调动了潜能、激发了斗志的人,其本身也是有力量的、自信的。也就是说, 这样的人,原本就有幸福感以及对幸福的界定。反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些攀比的人,往往会在比较中变得更沮丧,变得更 容易找不到自我。

  亓昕:建国以来我们经历了不同的社会时期,在您看来,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张平: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更多来自外在的评价,比如那时的人常常会说“你看这一家人多幸福”, 那么被评价为“幸福”的人可能会想“哦,我们家是很幸福”,作为个体的感受似乎被时代淡化了;现在,我们会常常听到人 说“我很幸福”或者“我不幸福”,伴随着“我”的出现,幸福成为“感受者自己的感受”。

  社会发展到今天,当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满足后,也就说当物质上的幸福感得到实现后,人们对幸福开始有更高层 次的追求:精神上的幸福。你看李连杰,他什么都有,金钱、名誉、爱情、家庭,可他还是要用“人生一半的时间去修佛”, 为什么?他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幸福感,也就是所谓寄托。

  亓昕:可不可以这样说,从物质到精神,这是幸福的必由之路?

  张平:应该说,社会越发达,人们对精神上的追求就越高。

  亓昕:您觉得现代人拥有及体悟幸福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张平:比较,计较。我们通常强调的比较是以自己的弱比他人的强,而计较则更细碎更物质,当然也就更容易败坏心 情。幸福的获得是在你对自己明确定位、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目标达成后的感受。而上述的比较则是完全不成熟的表现。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才更容易获得幸福。

  亓昕:可是社会学家认为,在社会转型期,每个人都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界定自身的价值,这样说来,又该如何理 解您所说的“成熟”?

  张平:首先要接纳社会发展中的现实。要知道,比是无穷尽的,如果比,你可能永远都追不上。在客观地看待社会发 展中的某些现象之后,该更多地关注他人,对整个社会富有责任感,倾注一定的社会关怀。

  另外,常葆有一颗感恩的心——成熟、关怀、感恩,你自然会获得长久的幸福。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