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黎骚乱专题 > 正文

巴黎骚乱凸显法国社会弊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08:34 新华网

  法国国内发生的骚乱呈蔓延趋势。媒体纷纷分析产生这场骚乱的原因。认为贫穷、失业、种族歧视、教育和居住条件的巨大差异所引起的愤怒是滋生这场骚乱的原因。

  美联社

  :在因为两名十多岁孩子意外死亡而爆发的这场骚乱活动,已经演变成一场对法国
国家和法国维持正常秩序能力的更广泛的挑战。暴力活动引爆了巴黎郊区本来就已经一触即发的不满情绪。生活在巴黎郊区的非洲和穆斯林移民和他们在法国出生的子女一直生活在贫穷、失业、种族歧视、犯罪、教育和居住条件差的困境之中。

  法国总共约有500万穆斯林,是西欧国家中穆斯林人数最多的。但法国的穆斯林移民和他们在法国出生的子女没有被接纳为完全和享受平等待遇的公民。他们常常抱怨警方对他们进行骚扰,而且常常无法获得就业和发展机会。

  法报分析法社会的四大特征

  法国《费加罗报》:始于10月27日的克利希苏布瓦骚乱很快就蔓延到了其它一些城市,这一骚乱揭示出法国社会的4个突出特征。这些特征相互激化,促使我们对法国模式的现状产生疑问,因为该模式已不知不觉地偏向野蛮,也就是精神和社会的倒退。这4个特征具体表现为:

  1.暴力行为司空见惯

  :日常的粗野行为、针对个人及财产的暴力、对人身的侵害、贩毒、袭击治安人员、向警察和消防人员投掷石块、纵火、械斗和凶杀,凡此种种,暴力事件不断增多,以至于有些街区被誉为“难治理的”街区。没人敢反驳官方的统计数据,因为人人都清楚它们已被低估。据高等安全学院统计,只有31%的身体暴力行为受到起诉。在塞纳—圣但尼省,每天夜里都有20辆至40辆车被烧毁,自年初以来,9000辆警车遭到过石块袭击。

  2.语言欺骗

  :当人们不敢再正面看待各种事情的时候,就会通过语言来更巧妙地对此加以掩饰。法国人将不再说“骚乱”,而是说“骚扰行为”;不说“犯人”,而说“年轻人”;不说“警察”,而说“煽动者”;不说“贩毒”,而说“地下经济”。

  3.国家放弃

  :国家放弃行使诸如确保其公民安全的职权。当负责行使职权的人不再有勇气说应该说的话和做应该做的事情的时候,法制国家就不知不觉地屈服于现实。

  4.精英放弃使命:

  语言欺骗和丧失勇气必然导致那些被称为精英的人放弃自己的使命。首先是面对最无力和最贫穷的人们。不过,继续把犯人说成是“年轻人”,让整个这个年龄段的人和居住在贫困区的所有年轻人蒙受耻辱,是不负责任的做法。靠把重担压在共和国部长的身上、而不是让暴力的始作俑者承担责任,来使克利希苏布瓦和其它城市的暴力活动减少也同样是不负责任的。

  移民后裔抱怨:“我们不是“真正的”法国人”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我们是法国人,但不是“真正的” 法国人。

  弗朗斯·瓦利德出生于法国,上的是法语中学。他会向别人出示他的法国驾照和法国身份证。但在被问及他的身份是什么时,他会回答:“93。”

  “93”是巴黎东北郊一片条件最简陋的地区的

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它代表失业、长期居高不下的犯罪率、青年流氓团伙斗殴和一大片移民社区。不久前,两名少年意外死亡在这一地区引发了骚乱。此后“93”也成了那些焚烧汽车和店铺、袭击警察的愤怒青年的代号。这些青年也许并不能代表他们所在的整个地区:该地区的许多居民谴责暴力活动,渴望恢复正常的生活。但是,这些青年对剥夺了他们工作岗位、发展机会和认同感的一套制度充满愤怒,这种感情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具有阿尔及利亚血统的瓦利德今年19岁。他说:“是不是法国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一张身份证能说明什么?”他说:“我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我来自‘93’。就是这么回事。”他轻蔑地把身份证塞回牛仔裤口袋。

  20世纪60年代,瓦利德的父母从阿尔及利亚南部移民到法国,他们现在仍拥有阿尔及利亚国籍。和瓦利德一样,这一地区的许多移民后裔觉得,他们既不是北非人,也不是法国人。

  和这里的许多青年一样,24岁的马马杜因担心被警察追踪而不愿透露自己的姓氏。他说,在这个地区,现实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崇高思想相去甚远。

  马马杜说:“我们是法国人,但与‘真正的’法国人相比,我们觉得自己像是外国人。”几十年前,马马杜的父亲离开马里,来到法国,后来与一名法国女子结婚。

  在马马杜看来,谁是真正的法国人?他的回答毫不犹豫,他的一群朋友听了使劲点头。他说:“那些白皮肤、蓝眼睛的人。”

  他们被视为二等公民的故事举不胜举。许多青年觉得,白人警察紧盯着他们不放,定期搜查他们的居住区。瓦利德愤愤不平地说:“在那些白人警察看来,如果你是黑人或阿拉伯人,你就有可能隐瞒了什么事情。”(完)(来源:参编)

  相关专题:巴黎骚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