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教育改革要创造良好育人氛围提高民族创新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11:54 中国网
教育改革要创造良好育人氛围提高民族创新能力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鲁广锦主持本次发布会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教育改革要创造良好育人氛围提高民族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提问


  内容导读:

    ●中国的学校要和国外学校多进行交流和合作,我们进行了学历学位互认。中国和非洲在教育领域采取了务实合作方式,每年向非洲提供1200人次的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名额。

    ●就业问题也是教育改革努力的重点方向之一,高校教育改革将继续推进。

    [韩进]:

  为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这个目标,中央政府会投入更多的财力。

  我顺便也说一下,目前来看,我们说到的所谓免费的义务教育是免杂费,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本来就是免掉的,是进一步由中央政府来支付这部分资金,使得广大农村的儿童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使广大农村家庭能享受更多的实惠。

  [东方早报记者]:

  第一个问题,经常有这样的事件发生,高校的研究生出走或者跳楼,尤其以北大的研究生为甚。我想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高校的学生面临学习的压力、经济的压力和就业的压力。请问章部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教育部有什么良策来解决这样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关于教育投入的问题,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投入呈什么样的状况?是金字塔型的还是倒金字塔型的?这样投入的状况是不是合理?谢谢。

  [章新胜]:

  先回答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想“经常”应该换成“时有发生”,第二,我想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高校的老师和领导、教育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是十分痛心,也是十分关注的。因为教育工作者的最大特点就是热爱学生,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和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这是我们的责任和我们的良知。

  [章新胜]: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加大开放和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引入,经济体制在多元化,社会在转型,也在多元。开放了以后,不光是窗户开了,门也开了,东南西北门都大开。中国全面实现开放,必然有西方、海外各种各样的思潮和价值观涌入,带给我们的既有好的也有差的,更有糟粕。年轻人还在成长阶段,他们鉴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什么是鲜花,什么是毒草,如何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来接受它?这个能力还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更大了。我想,发生这样的问题,是十分痛心的,也不能以任何理由来辩解说世界上到处都有这样的问题发生。

  第三,在这方面的措施,你讲的是良策,我们在考虑如何能有实实在在、实事求是的措施。首先,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总书记、总理都有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德育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批示和意见。所以,中央和国务院下达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文件,一个是8号文件,关于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的文件,第二个是16号文件,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进一步加强的文件。目前,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厅局、各高校、中小学都在努力贯彻。

  [章新胜]:

  社会各界,包括传媒界也都在关注和呼吁,也都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我想这是一个全社会要关注的事儿,要使全社会,教育部门、学校、社会社区、家庭来共同形成一个育人的良好氛围。

  第四,教育要为经济和社会服务,要引导学生更多地走向工厂、农村、西部和各领域的社会实践,这个我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使学生经风雨、见世面,能够更多地锤炼自己。这方面的措施,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这项工作是我们教育部门要抓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现在这方面的措施仍在加大,包括通过法制的手段,如何进一步通过法制和民主,提高透明度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同时,我们也采取开放的措施,中国的学校更多的和国外的学校进行交流和合作,我们进行了学历学位的互认,使大家能够放眼看世界,能够更多地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面向世界。谢谢。

  [章新胜]:

  我想在这儿跟各位记者商量一个问题。各位记者都是最具有全球视野和关注世界的,迄今由于时间的限制,我还没有听到任何问题是关于中非教育论坛以及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层次最高的国际会议的,特别是今天有这么多非洲的同行,这方面如果有什么问题请大家提出。关于你的第二个问题,请韩司长回答。

  [韩进]:

  把教育经费问题和金字塔联系起来,确实很形象。如果按照教育的层级,把高等教育定义为上,把义务教育定义为下,我想应该是两个金字塔,一正一反。从教育支出的总量和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上来看,毫无疑问,这个金字塔是正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投入的资金量更大。但是,如果从教育的培养成本和一个家庭支撑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成本来看,毫无疑问这个金字塔是倒的。谢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中国和非洲很多国家各方面有很多的合作,我想了解一下目前我们国家和非洲各国在教育领域实质性的合作有哪些?另外,中非教育部长论坛是作为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今后的中非合作能够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谢谢。

  [章新胜]:

  中非教育合作论坛是我们中非教育合作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活动。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合作属于南南合作,而且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包括同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是中央和中央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

  第二,中非的交流合作和相互支持从来都是相互的,非洲的广大国家也对我们中国给予了各种各样的支持。关于教育的具体合作方面,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和非洲的教育领域采取了务实的合作方式,现在每年向非洲提供1200人次的国家政府的奖学金、

留学生的名额,我们已经向非洲50多个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17800多人次,向33个非洲国家派遣了530名专业教师,这涉及到理、工、农、文、体等十几各专业。

  [章新胜]:

  在25个非洲国家开展了近60期的援助项目,建立了较为先进的生物、微生物、计算机、物理、分析化学、食品保险、水产养殖、材料、汉语教学等专业实验室。

  [章新胜]:

  同时,中非教育论坛也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洲优先这一重大的方针。

  我可以很高兴地告诉大家,这次非洲有20位教育部部长将来中国,而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洲这方面的领导机构也会有人来参加。这次论坛重点是如何加强双方在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教师培训,教育官员有关政策和举措,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农村实用技术和教育等等,以及农村的扫盲和义务教育的普及。

  [章新胜]:

  最后我想补充一句,中国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有很多困难的地区。但是,非洲优先也是我们中国的一个方针。在这方面坦率地言之,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要进一步发挥。所以我们正在和非洲的教育同行,共同探索对非工作教育合作的新形势和新领域,用改革的方式和创新的方式,这方面我们正在和非洲的同行进一步作出努力。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

  我看到很多文章中写到,现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很难找到工作,他们说他们虽然手中持有文凭和学位,但是他们实际能力不够,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教育部是否有这样的计划,改革学生受教育的方法,采取一些创新的措施,来培养学生创新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死记硬背?

  [章新胜]:

  这个问题既重要又大,很难简短地回答。我强调三点:第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这始终是我们努力的重点。

  [章新胜]:

  第二,就业问题也是教育改革努力的重点方向之一。现在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已经达到70%,这个数字在国际上还是高的数字。具体的措施首先是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受教育者,特别是强调能够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这方面是我们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努力的重点,是重中之重的方向。在基础教育方面,特别是在高中段,我们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开始起步,经过多年的试点以后,已经逐步推开。贵国新加坡的教育部长和副部长也几次来中国,就中国高等教育的课改进行交流。

  [章新胜]:

  第二是高校,高校的改革,特别是强调在通识教育方面是重点,另外在研究生阶段中,强调如何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实际成果。中国在这方面走得还是相当快的,特别是关于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化。在职业技术教育上,我在这里就不具体说了,大家可以看看报纸,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以及我们四大目标的具体措施,都是要强调实用能力。

  当然,你提出这个问题来,也确实是个问题,这个问题不光是中国,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发现我们亚洲都要进行这方面的努力,来改变记忆灌输式、应试式的教育。特别是高校培养能力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提高在一个文化、一个体制下学到的能力,在另一个文化、另一个体制下能够迅速转化和使用,我想这方面新加坡有什么新的经验,也希望海峡时报和电视台多做介绍。谢谢。

  [章新胜]:

  我最后再补充一句。今天各位关于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没有提任何问题,我想一个是大家对教科文组织了解很深了,所以我很感谢,或者说材料写得不错。但是,最后我希望各位继续关心,感谢大家的兴趣和耐心,欢迎大家参加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和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谢谢。

   [主持人]:

  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章部长和教育部的几位司长。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