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海啸-拱门中可以看到被海啸摧毁的街道(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21:18 新京报 | |||||||||
废都班达亚齐 2005年1月8日,在印尼亚齐省省会城市班达亚齐,从街头一座拱门中可以看到被海啸摧毁的街道。本报记者 张涛 摄 年初的印尼海啸报道离现在已近一年,除了震撼人心的浩劫场面,留在记忆中最深的还是灾后华人之间的亲情。从雅加达、棉兰辗转重灾区班达亚齐,我们的整个采访行程虽然紧张,却出奇地顺利,这其中大部分要归功于当地华人和澳门归侨的倾力帮助。 在前往棉兰的飞机上,两位同去救济华人的澳门归侨得知我们的目的后,马上答应帮忙安排采访和住宿。在棉兰的华人难民营里,上千名亚齐华人在棉兰华人的帮助下来此避难
千叮咛万嘱咐之后,棉兰华人社团将我们送上了飞往亚齐的飞机。在这个满目疮痍的重灾区,如果没有当地华人的帮助,我们恐怕只得露宿街头。受灾较轻的李先生家里一度留宿过七八名中国记者却毫无怨言。尽管彼此之间语言不能完全互通,但他和家人对我们的关心却是真切的。 海啸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残垣断壁的末日惨相,而是棉兰《分析日报》主编傅维典有感于海啸的一幅时事漫画:同样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印尼人和华人不管有什么样的历史恩怨,在天灾面前重又凝聚在一起,相互扶持。本报记者 谢来 -记者手记 原谅自己 如果你还保存着你和初恋女友之间的来信,它们一定都被保存在家里最隐蔽的地方,轻易不会被拿出来,更不要说重新阅读,因为你知道,那种彻骨的痛会再次袭来,尽管这一切已经过去很多年。对我来说,再次回忆在印尼采访海啸的经历就像是将多年保存的此类信件拿出来重新阅读。 看着那些出自我手的图片,突然感到呼吸困难起来,那是一种让人窒息的感觉———赤道附近闷热的空气夹杂着一股尸臭,自始至终笼罩着你,从你嘴和口罩的缝隙中,从你的耳朵,从你的鼻孔钻进你的肺里,你惟一的念头就是快点离开这里。 可是,你手里却握着相机,一定要留下来,至少像个摄影记者那样工作。而骨子里那个怯生生男孩的另一个我却在不断劝说自己,拍完这张就走,拍完这张就走……这样的斗争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我脑海中不断进行。 我曾经身在现场,当然可以堂而皇之地说,我在报道人类的大灾难,把天下兴亡的责任安排在我身上。但事实是,这些照片好像一经拍摄,我就和它们失去了联系,这只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图片,不能妄想她们能对这些无家可归或者灵魂不在的躯体有任何帮助,我帮不了他们,甚至比他们还无助。因为,他们在经历他们生命中的某种锤炼,而我把相机对准他们,我感觉我是对他们又一次的盘剥,而且我的职业让我别无选择。 凯文·卡特,普利策奖得主,南非摄影家。1994年7月27日被发现死在他的红色小货车内,自杀身亡,终年33岁。他是因为在苏丹拍摄饥荒中一个即将饿死的小女孩而获得普利策奖,也是因为这次采访,他始终无法原谅自己。 如何原谅自己,这是每次灾难报道中要克服的最大难题。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专题:新镜头——新京报2005新闻图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