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建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04:14 山西日报

  (2005年11月10日中共山西省委八届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是引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山西、致力求真务实的总体要求,提出符合山西省情、富有时代特色、体现人民意愿的发展蓝图。

  一、“十五”回顾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时期,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八大战略工程,构建六大支撑体系,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上狠下功夫,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明显前移,成为我省历史上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之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总收入翻了近两番,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扎实推进“1311”规划,特色农业迅速发展,工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一批优势企业崛起,经济结构调整明显见效,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引黄工程引水到太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86公里,人字型主骨架基本形成,县乡村公路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3个支线机场相继建成,交通运输通达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部分地区和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有所好转。资源利用水平有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市供水率、供气率、集中供热率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新的平台。

  (2)“十一五”时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中长期内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性有利条件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构筑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供应体系和建设山西能源基地方面,将加大对我省的支持力度;我省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机遇,拓展了空间,注入了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国内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结构性矛盾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适应性较差,宏观经济存在大起大落的风险;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城镇建设水平不高,对外开放滞后,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3)“十一五”是我省实现崛起的重要时期。未来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周边省份竞相发展的格局中走在前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从容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确立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4)“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继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山西、致力求真务实的总体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进程,在培育优势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科教兴晋人才强省战略上实现新突破,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把山西建成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

  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使经济社会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坚持深化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落实“五个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全省的和谐稳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主要目标是:全省GDP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人均GDP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尽力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七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形成一批技术进步、规模较大、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提高,经济外向度明显提升,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5%左右,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下降35%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力争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迈出更大的步伐;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制定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破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符合省情的新型城乡关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稳定完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妥善解决乡村集体债务问题。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积极探索以工补农的有效方式;完善对粮农直接补贴机制。改革城乡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有序转移。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全面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加强对涉农价费的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7)提高综合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三大农业经济区域、十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四大产业,提高特色农业产值比重。建设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推行农业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8)开辟多种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规模化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抓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和服务网络三个关键环节,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坚持整村推进和开发式扶贫,支持山区、老区、贫困地区新上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扶贫资金和各类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大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引导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9)加大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分期分批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建立起覆盖全省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继续抓好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探索建立并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和低保制度。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大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加强农村公路、电网、通讯、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和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开展农业污染治理,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

  (10)坚持分类指导,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围绕强县、富民两大目标,从土地、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扩权等方面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选择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进行扩大县级管理权限试点。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县(市)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多渠道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提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建设县乡财源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县域特色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经济强县(市)重点突破、率先发展,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鼓励和支持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市)发挥优势、争先发展,到2010年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鼓励和支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努力追赶、加快发展,到2010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并向小康迈进。

  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特色城镇

  (11)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特色城镇化,必须从山西实际出发,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按照“中心集聚、轴线拓展、外围协作、分区组织”的思路,以太原为核心,大运城市带为主干,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个城市群为主体,东西向交通干线、太原至晋城高速公路和太焦铁路沿线为次级城市带,形成叶脉状城市发展格局。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的有关法律法规,科学编制和规范实施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规划和用地规划,加强对城镇化的宏观调控。

  (12)以完善功能、提高质量为重点,加强大中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强化功能和扩大规模相结合,统筹旧城开发和新区建设。按照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提高城市管理档次,提高城市建设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太原的城市建设水平,使省会面貌有显著的变化,在全省更好地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

  (13)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加强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发展要立足比较优势,注重合理规划,与扶贫移民、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个性和特点,强化带动作用,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依托区位、旅游、文化、生态等优势,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新型城镇和城镇组群。择优扶持一批具有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县城和中心镇,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县城发展为小城市。资源型工矿城镇,要改变生产性功能突出、生活和文化型功能薄弱的状况,提升和完善城镇功能,加快转型步伐。

  (14)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推进特色城镇化的良好机制。实行资源整合,统筹安排城镇组群内部的大型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加快城镇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电、气、热供应,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运营领域。强化各类城镇的专业化职能,提高产业和人口的聚集规模。建立城镇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破除城镇之间、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营造推进特色城镇化的良好环境。重点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五、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15)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掌握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全省重要支柱产业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加工转化方面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发挥后发优势,注重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推进技术再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国家级和省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形成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并重的工作平台和激励机制。以煤炭、焦炭、建材、炼铁、铸造等行业为重点,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16)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科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将经济增长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做到经济增长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继续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大力培育发展非煤支柱产业,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完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17)发展七大优势产业,推进三个层面建设。进一步完善并实施七大优势产业推进计划和发展意见。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中心,推进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建设,发展一批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按照市场需求合理确定煤炭生产规模。高度重视煤层气、煤制油等煤基清洁能源的开发。加强对焦炭产业的整顿、改造和提升,控制焦炭生产总量。大力发展使用空冷机组和脱硫除尘设备的大型坑口电站,加强电网建设,积极发展一批洗中煤、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推进不锈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工业发展。发挥军工企业技术优势,积极整合提升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具有山西特色的煤化工和医药产业。积极发展煤炭深加工,切实推进焦炭化产回收,实现我省由煤炭大省向新型煤化工大省的转变。加快发展新型材料产业。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积极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着力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物流、会展、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建立和完善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展文化产业。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企业,推进旅游业的市场化、国际化。

  大企业大集团、重点经济园区和新型产业基地三个层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要整合各类政府性支持资金,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和外资,优化资源配置,实行政策倾斜,创新支持方式,围绕七大优势产业,从三个层面给予支持。着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加大重组整合力度,尽快形成一批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乃至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循环经济园区等重点园区建设。鼓励资源消耗低、成长性强、市场前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发展壮大。

  (18)统筹地区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支持太原率先发展,发挥省会城市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太原经济圈发展,增强太原的辐射带动功能。对其他地区,省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根据区位特征、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帮助他们明确各自的定位,并建立起地区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逐步形成分工合理、布局优化、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格局。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区域性和复合性中心城市,要依托各自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促进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形成区域性发展极。加快人字形高速公路沿线市县发展,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构筑高速公路经济带。抓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实行跨越式推进。

  (19)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形成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综合交通体系。铁路重点加强晋煤外运、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公路重点建设承东启西的高速公路运输大通道,继续加强包括运煤通道、旅游公路、沿黄扶贫公路在内的干线公路改造,加强县际公路、县乡公路和村村通水泥(油)路建设,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快太原机场改扩建,积极建设支线机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蓄水、引水、节水并重,高效配置水资源。

  (20)加强信息技术普及和运用,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结合重大项目、关键生产过程的技术改造,加快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扶持七大优势产业中有发展潜力的信息化示范项目。加快定位导航、遥测、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全省地理空间、国土资源、社会保障和生态环保等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导和扶持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形成,加强对交互式网络电视的应用开发。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确保信息安全。

  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1)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促进规划。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以多联产、洁净化为方向,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加快对传统产业的循环经济改造。新建和在建的工业园区原则上都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布局。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支持一批先进循环利用技术和“零排放”等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示范园区,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市、县试点。积极探索和推广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防止“大而全、小而全”。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金融、技术、人才支持保障体系。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以物质流程为基础的资源核算方法。

  (2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编制全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大力推进能源、原材料节约。改革完善煤炭等矿产资源使用管理办法,建立有偿使用资源的长效机制。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和关小、改中、上大的思路,大力推进煤炭等矿产资源整合,全面提高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回收率。突出抓好炼焦、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节材。努力构建节水型农业、工业、城乡生活和生态体系。提高中水、矿井水利用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与再回收利用。对主焦煤、铝矾土等稀缺性资源实行控制性开采。营造节约资源的社会环境,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23)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完善污染物排放管理办法,实施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重点抓好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行业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验收工作。搞好生态环境功能区域规划,集中治理11个中心城市和人字型高速公路、汾河干流沿线市县以及十大景区的生态环境,创建一批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大力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健全生态系统补偿机制,改变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空气和水资源污染严重的局面。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太行山绿化等国家六大绿化工程,全面启动我省通道绿化、平原绿化、园林村镇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等六大工程,建立生态保护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4)理顺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解决企业改制、城镇拆迁、农村征地、司法执法等过程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适应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落实群众的参与权、监督权、建议权,充分保障基层的和谐;注重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努力形成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深入开展“平安三晋”创建活动,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和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5)强化培训服务,扩大就业与再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引导、政府推动、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将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提倡自主就业,扶持自主创业,鼓励非正规就业、弹性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形成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加大对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和一些困难行业职工再就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26)拓展筹资渠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增加财政的社保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保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生育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省级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推行企业年金,发展商业保险。完善城市低保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27)健全调节机制,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坚持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健全调节机制,强化调节手段,规范分配秩序,注重社会公平。认真解决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依法取缔非法收入。规范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收益分配,推动资源型产业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形成与激励约束机制相对应的经营者收入分配机制和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28)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完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影剧院、文化站等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加强县文化馆、乡文化站、村文化专业户和文化大院建设。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净化文化市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29)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加大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力度。加强妇幼卫生保健,降低人口出生缺陷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城市医疗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有序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继续完善城市医疗卫生设施,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以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重点,逐步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又相互衔接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改进医德医风,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和医疗市场管理。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30)加强安全监管,提高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保障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地方法规,完善保障安全的规章制度和应急机制,把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纳入法制化轨道。以煤炭行业为重点,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督、企业负责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推进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全面实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杜绝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进入生产领域,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严厉打击煤炭领域官商勾结。全面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强化交通安全执法。做好防震防汛减灾工作。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方面的安全监管。

  八、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3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完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基础上,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权明确、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行政问责制度,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完善社会公示、听证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规范政府投资方式。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建立和完善价格宏观调控体系,密切关注重点领域价格走势。改革煤焦管理体制,强化行业管理。

  (3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推进所有制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优势企业以转让部分产权、股权或增资扩股等方式,加快产权多元化。进一步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制衡机制。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对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健全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聘用办法。继续采取多种方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技术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体系,着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继续清理、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制度和政策障碍。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服务。各类企业都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3)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地方金融创新。合理界定省以下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和规范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省市财政对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开展贫困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税收征管制度,坚持依法治税,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在落实国家各项金融改革政策的同时,加快地方金融创新。积极推进我省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改革。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发展风险投资、融资租赁、信用担保和基金管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股票和债券等资本市场,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做大做强主板市场山西板块,支持中小企业上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发行债券,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发债公司。鼓励发展各种所有制的投资机构,大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山西设立分支机构。

  (34)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统一开放市场。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规范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公益性用地实行公开供给制度,经营性用地全面推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完善技术和信息市场体系,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等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健全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

  九、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35)创优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软环境建设为重点,努力营造高效、廉洁、务实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健康、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鼓励创新、保护干事、支持发展的人文环境。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责任制和相关部门之间协商、协调机制,建立包括对外省在内的对外招商的共同平台和统一窗口。创新引资方式,推进招商引资市场化。要把招商引资与调整经济结构有机统一起来,鼓励外来投资者转让和转移先进技术,鼓励外资投入我省七大优势产业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国际服务业向我省转移。提升利用外资层次和质量,重点面向世界500强和其他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强与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扩大使用外国政府贷款。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严禁引进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

  (36)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深加工产品出口,支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输出,合理控制煤炭、焦炭等资源型和高载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鼓励进口我省所需的短缺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健全煤炭、焦炭、冶金等重点行业反倾销和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37)发挥能源地域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立足我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在全国的独特地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与我省能源输出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重点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技术联系。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机遇,积极进军奥运市场。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桥梁,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经济技术协作。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机遇,协调区域发展政策,建立与中部各省的联动机制。争取国家在能源原材料、老工业基地改造、综合交通运输网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加快与中部省份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方面的一体化步伐,推动建设一批跨省重大项目,发展跨省企业集团。大力开拓西部市场,引导和支持我省生产能力相对充足的产业向西部转移,重点加强与西部地区的能源经济合作。大力推进晋陕大峡谷和晋陕蒙三角区的共同开发。鼓励各市与周边省份开展形式多样的经济技术合作。

  (38)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合作。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合作领域,重点在传统产业新型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资源型城市转型、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教文卫等领域寻找合作机会。积极巩固发展我省与国外友好地区的关系,推动双方经济技术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境外供应基地和加工制造基地。完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和中介服务体系。发挥我省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鼓励形式多样的境外、省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十、大力实施科教兴晋和人才强省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

  (39)面向经济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融为一体、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领域。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加快科技信息网、科技数据库等重点工程建设,搭建社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支持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相关政策。鼓励大胆探索,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40)突出优先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通过合并办学、对口支援、支教助教等形式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重点学科建设,优先发展急需专业和新兴学科,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一批我省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加强师资培训,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加大教育投入,依法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建立健全教育资助体系,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学,拓宽教育融资渠道。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倡导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41)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着力优化人才机制。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增加人才总量,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人才布局,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规定,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建立人才引进机制,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项目聚集等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以品德、能力、业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大胆使用优秀人才。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条件和环境,努力减少人才流失。健全人才流动机制,破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制度性障碍,规范人才市场管理,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精神激励、事业激励、物质激励。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人才参加国内外培训。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为各类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政策、人文和创业环境,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十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4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关键在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善决策程序和决策咨询制度,推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加强对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督促检查,改进对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级党委要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4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加快依法治省进程,全面推进法制建设。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继续做好普法工作。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各种权利。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山西发展上来。

  (4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化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改进理论宣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新闻宣传对外树形象、对内鼓干劲的作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太行精神。以高校学生和未成年人为重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方位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45)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教育广大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反对铺张浪费、弄虚作假,树立执政为民、务实创新、朴素节俭、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持之以恒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做到任何事情、任何环境、任何环节、任何时候都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全省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圆满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徐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