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污染危机检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11:54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于津涛、张悦、沈亮/黑龙江、吉林、北京报道 松花江污染危机检讨 应该清理以前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是否还有更多的像吉化这样的“不定时炸弹”
11月23日晚6点,张松华和妻子李丽莉挤出喧嚣的哈尔滨火车站,长舒了一口气。 “真和春运一样,何苦呢!”他嘴里嘀咕着,“这回家里就剩咱俩了!”张松华扭头白了李丽莉一眼。 夫妻俩吵来吵去的主题是,停水之后要不要把两周岁的儿子和六旬老母亲送到上海姐姐家去? “我能将就,几天不洗澡也没什么。可是孩子不行。我们最担心的是,停水之后松花江水质会不会仍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张松华告诉《望东方周刊》。 他的担心也是哈尔滨600多万市民这一段时间的忧心所在。 据悉,此次哈尔滨停水事件,其规模和性质(污染)是新中国以来首次;而哈尔滨市伴随着停水的还有方兴未艾的地震传言。 “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与全市人民一起共渡难关。”11月24日下午1点,哈尔滨市市长石中信在接受《望东方周刊》等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从11月21日起,短短两天之内,当地政府对停水事件原因的解释,已经发生了90度的转折:从最初发出含混的消息,到发布公告宣布松花江水“可能已被污染”,到明确公告市民并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由于11月13日吉林石化发生爆炸事件已经导致哈尔滨市水源地松花江水被污染;其间,哈尔滨市经历了政治、社会生态的大转变。 11月22日,黑龙江省地震局接受黑龙江电视台采访,对地震传言进行辟谣。宣布“哈尔滨近期内不会有五级以上地震发生”,但“黑龙江省存在地震可能性”。 11月23日下午3点半,黑龙江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省环保局、省水利厅、哈尔滨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分别就哈尔滨停水事件及松花江水域污染情况向与会的全国50余家媒体进行了通报。 次日,哈尔滨市政府宣布,关于松花江水体污染情况将每天通过媒体向公众进行两次通报。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危机往往又是改革的机遇和动力,对政府本身来说,应对危机的过程也可以学到很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毛寿龙就此评价道。 停水决策出台内情 “11月21日下午3点多钟,好像也就半个小时的工夫,超市一下子挤满了人。货架上的纯净水、矿泉水、面包、香肠被席卷一空。”哈尔滨道里区经营一个中型超市的王国忠告诉《望东方周刊》。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整个哈尔滨市的水批发市场都没货了。 黑龙江电视台一位记者用“疯狂”二字来形容当时的抢购场景。“4点多钟我从道外区采访回来,顺便到超市,只抢到了一箱可口可乐,排了快两个小时的队才交上钱,超市的食品都快被买空了。” 当天下午3时开始,哈尔滨市区开始大塞车。得到停水消息的人们蜂拥进入市场,水价迅速被上抬三倍。 当日哈尔滨市政府发出的公告宣称,“由于工程维修,全城将于22日下午停水四天,何时恢复供水另行通知,请市民做好储水准备。” 由于哈尔滨历史上还没有过全城停水的先例,伴随着地震传言以及松花江水源地污染的消息,当夜哈尔滨市区陷入恐慌状态。当地媒体称,有市民甚至在汽车和帐篷里度过了这混乱的一夜,有关停水的真实原因也被一再扭曲。 11月22日,《望东方周刊》从黑龙江省环保局了解到,11月18日,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吉林省环保局分别将“11·13”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可能对松花江水质产生污染的信息通报了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及省环保局,黑龙江省环保局立即按省领导要求进行严密部署。 “11月19日,松辽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松辽委)电报,21时污染团进入吉、黑两省省界缓冲区,检测出苯超标二倍半,硝基苯超标103.6倍。11月20日7时,在吉林界内的第二松花江汇入黑龙江省界第一个监测断面即肇源断面黑龙江省水务环保部门检出苯超标,表明污染带前锋已到达黑龙江省;16时肇源断面硝基苯也开始超标。11月21日9时,硝基苯超标达到29.1倍,监测到较高浓度污染带约80公里,流经持续时间为40小时左右。”黑龙江省环保局副局长李平介绍道。 而这意味着,留给哈尔滨的决策时间不超过两天,在这两天时间内,执政者必须做出决断,一方面稳定社会情绪,避免造成恐慌,另一方面还要确保百万群众的生命安全不受到水污染的伤害。 《望东方周刊》从权威途径了解到,11月21日10时,哈尔滨市政府接到松花江水体污染的情况报告后,立即报告了正在外地的省长张左己,张左己中断了检查工作,返回哈尔滨。同时要求哈尔滨市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当日下午2时,张左己主持召开了省长办公会,听取各方情况汇报,下午5时,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宋法棠听取汇报,并连夜向国务院作出报告和请示,并为丰富水量,在哈市限时停水。 在此前一昼夜的时间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向国务院写出了紧急报告,并在21日午夜得到了国务院的回复,同时国家环保总局派来了水事故处理专家;同时向市民公告储水,并启动各项供水措施,连夜组织了2000吨瓶装水入市,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和市民情绪。 在此次应对会议上,黑龙江省成立了应对此次突发重大事件领导小组,由张左己担任组长,省委副书记栗战书负责向国务院进行报告和沟通、协调工作。 11月23日,哈尔滨市政府发布第29号公告:为确保哈尔滨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11月23日23时起,关闭松花江哈尔滨段取水口,停止市政供水管网向市区供水,具体恢复供水时间另行通知。 11月24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哈尔滨市饮用水源已受到污染。 同时,国务院派出的专家组抵达哈尔滨,并决定成立由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任组长的国务院工作组,统一协调、组织、指导做好有关善后工作。而对于市民来说,这些消息都已经晚了。 松原停水七天悄无声息 事实上,《望东方周刊》在黑龙江省水务局采访时,局长董淑华也表示,从11月14日起,关于松花江水污染带的监测方面,吉林、黑龙江两省水务监测部门一直在进行合作和沟通,“业务通报和沟通一直没有中断过。” 松辽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李志群则认为,造成外界误解的原因是“这些工作都没有宣扬,只是默默工作”。实际上,松花江水系上下游一直在联手防治污染,保持数据互通,业务联系十分密切。 根据吉林省环保局的通报,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爆炸事故发生后,吉林省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防控。 而同样位于松花江畔的吉林省松原市早在11月16日起便开始停水,直到11月23日,连续停水七天的松原市才正式恢复供水。这一时间,恰好是松花江水污染团完全流过吉林市,逼近哈尔滨的时刻;而此前一周,吉林松原停水的消息几乎不为外人所知。 两省政府、决策部门的沟通,公众几乎毫不知情。甚至哈尔滨市水文局的工作人员也向《望东方周刊》抱怨,吉林人为什么不把吉石化已经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的情况公开? 11月24日,哈尔滨市市长石中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遗憾:“11·13”吉石化双苯厂爆炸事故发生后,公开的消息报道中并没有松花江水已受到污染的消息,这就给下游城市造成了被动。 《望东方周刊》在吉林也了解到,“11·13”吉石化双苯厂爆炸案发生不久,吉林省内不少媒体记者已经知晓爆炸造成了江体污染,但并没有公开报道,包括松原停水也是悄无声息,甚少媒体关注。 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副总经理邹海峰在当天深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爆炸发生后他们对大气污染情况进行了实时监测,结果表明没有造成大气有毒污染。但邹海峰并未提及爆炸是否会污染水源。 11月14日前往吉林采访爆炸事故的《哈尔滨日报》记者刘治宇,在发回《哈尔滨日报》的文章上也这样写道:“……由于吉林地处哈尔滨市松花江上游,对于哈尔滨市民最为关注的——爆炸是否会影响松花江水质的问题,吉林石化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吉林市环保部门连续监察,整个现场及周边空气质量合格,没有有毒气体,水体也未发生变化,松花江水质未受影响。” 而在哈尔滨发布停水公告后,有关媒体的记者采访了吉林方面。吉林市委宣传处一位人士甚至表示,哈尔滨多年来一直抓住水指标的问题,做水污染的文章,这次停水是否因为吉林石化爆炸所导致还不好说。他还告诉记者,自11月14日下午开始,吉林市松花江江北在恢复供水后一直保持正常。 这样的表态意味着:如果不是有人掩盖水质污染对下游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就是哈尔滨市政府小题大做自取其乱,二者必居其一。 甚至在污染带逼近哈尔滨的时候,干扰人们判断的消息仍未完结。吉林省环保局的通报说,截至11月22日,吉林省境内第二松花江干流所有监测断面苯类污染物全部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限值。 一位分析人士认为,这只是玩了个文字游戏,因为污染团22日已经离开吉林,吉林省监测断面这个时候的指标当然不会超标,但并不意味着污染团的消失,因此容易造成混淆。 李志群说,吉林境内的污染基本已经过去了,一个省界断面已经达标了。吉林的数据是没毛病的,只是说污染团已经传到哈尔滨去了,吉林说法并非互相矛盾。” “李斌副省长是松辽水系保护领导小组的组长,16日他就提醒我,(污染团)马上就要跨省了,让我们及时与黑龙江方面沟通合作,我21日赶往哈尔滨当面向刘学良副省长汇报了动态,协调应对措施。”李志群说。 另一个可以证明两省间是互相依靠的合作关系的事例是:11月23日晚上,黑龙江省副省长给李志群打电话,要求将上游的放水量提高到800立方米/秒,当时流量为600立方米/秒。李很快找到吉林省李斌副省长商量,吉林方面当即决定将流量提高到1000立方米/秒,“超额满足了黑龙江的要求”。 11月23日,一直对媒体回避松花江水污染问题的吉林方面突然转向。 当日,受吉林省委书记、省长委托,吉林省副省长、吉林市委书记矫正中带领吉林市委、市政府、吉化公司及相关部门领导专程来到哈市,就吉化“11·13”爆炸事故给松花江下游的哈尔滨市各界群众带来的生活、生产影响,表示诚挚慰问和深深歉意,并给哈市送来了71吨矿泉水。 同一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曾玉康专程前往哈尔滨,代表中石油向黑龙江道歉。他表示,中石油有责任有义务帮助黑龙江解决问题,解决困难。 同饮一江水,应该说吉林、黑龙江两省对保护母亲河松花江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关于此次松花江水被苯化学物污染事件,板子到底该打到谁身上,11月24日已有定论。在当天下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说,“这次污染事故的责任是非常明确的,应该由吉化公司双苯厂负责。” 流域主管机构成“幕后英雄” “我们早就采取措施了,14日丰满水电站就开始放流,从那时的300流量,到600流量,再到现在的1000,松辽委和吉林省一直在帮助哈尔滨渡过难关。”松辽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李志群告诉《望东方周刊》,“我们甘做幕后英雄。” “连刚建成蓄库的嫩江上游的尼尔基水库在今天(11月24日)也开始放流,就是为了稀释降低苯及硝基苯污染浓度,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望东方周刊》从松辽委了解到,11月15日,吉林省政府和流域管理机构采取措施切断了污染口,同时,松辽水系保护领导小组及时制定了紧急预案,应对这一突发事件。 和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相似,设在长春的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于1982成立,是水利部在松花江、辽河流域和东北地区国际界河(湖)及独流入海河流区域内的派出机构,代表水利部行使所在流域内的水行政主管职责。 “别的不说,污染团何时到达哈尔滨是我们在很早之前就预测到的,然后电报黑龙江方面,并建议他们在何时采取停水措施。” 李志群透露说,松辽委每天都将最新情况通报两省政府、环保总局和水利部。 “早在11月21日,松辽委便已明确电报告知污染团已经过界到黑龙江省了,并且告知了黑龙江省最佳停水时间,即大概还有三天时间污染团高峰将抵达哈尔滨。” 11月18日,松辽委开始通告黑龙江政府预见性的污染团流向情况;11月21日黑龙江省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商议。 “就是在那个会上初定11月22日20时停水,后来根据我们推算出来的建议,为市民储水赢得更多时间,延时到23日0点。事实上,我们一直沿程监控,确保老百姓生活用水不出问题。一句话,避免人民群众受到饮用水污染的伤害,我们就胜利了。为了这个目标,我们的同志已经坚持在吉黑断面昼夜工作整整八天了。”李志群的语气中带着一股疲惫的沙哑。 吉化创造的GDP能抵消灾难损失吗 对于两省来说,吉石化的爆炸造成的冲击还在继续,对于两个传统工农业大省来说,此次突发事件是前所未有的,老体制遇到了新问题。 而另一方面,《望东方周刊》记者登录吉林石化网站发现,网站上还挂着7月8日的一条新闻: 7月8日上午,集团公司召开安全生产“抓培训,提素质”动员会。会议首先对集团公司上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半年工作提出了要求。今年上半年,集团公司以“安全生产基础年”活动为主线,扎实开展了创建“无事故单位”活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实施了安全管理重心下移……扎实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尽管安全生产的会议召开了,但几个月后,并没有出现“良好的效果”,值得质疑的是,这样的安全生产会议究竟有什么作用?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中石油集团无疑是经济增长的获益者,而开县井喷过去不到两年,吉化就发生爆炸,造成绝无仅有的巨大灾难,严重冲击了哈尔滨等城市的社会秩序,甚至危及了国家稳定大局。有评论认为,中石油集团还应反思再反思。 也有人注意到吉林石化的选址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危险的企业会安排在一条母亲河的上游,在吉化爆炸事件发生后,当地出现议论,吉化为前苏联援建项目,最初,有关方面曾想建在松花江下游的佳木斯,但由于松花江注入的黑龙江是界河,苏联希望将其建在上游的吉林市,这样一来,客观上使工业污染最大限度地在中国境内消化掉。 “当初苏联援建的时候,我们确实没有考虑到环保问题。”松辽委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李志群告诉《望东方周刊》。 “而像这样大的化工厂选址有两个必须的条件:一是要离开水源区和人口密集地区;二是要能充分实现污染的内部处理。吉化在松花江上游选址有很大的问题,这个说到底是环境管理问题。”中国体改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杨鹏对《望东方周刊》说。 杨还提醒记者注意他的另一篇文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该文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持续的经济增长也伴随着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增加。 “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的主要矛盾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 无疑,从吉化爆炸开始,公众本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应对大停水事故,政府应该充分协调,及时发布有关消息,而由于种种原因,应对时间被严重缩短,导致哈尔滨等地大恐慌,甚至出现居民外逃的现象。 也有专家建议,应该清理以前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是否还有更多的像吉化这样的“不定时炸弹”,尽管吉化几十年来创造了巨额GDP,但是和这次灾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坐落在吉林市松花江北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以下简称“吉石化”),是国家在“一五”计划期间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投产。属特大型石化企业,国家一级企业。 号称中国化学工业“长子”的这一企业前身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简称吉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前苏联援建的化工项目。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