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做客新浪聊发展历程(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15:12 新浪网

  主持人马骧:当初周二刊的时候大概有多少人?

  段静涛:2000年那个时候,大概50、60人,大概这个数。

  主持人马骧:然后现在多少人?

  段静涛:200人。

  主持人马骧:改日报需要多少人?

  段静涛:应该说我们还会增加一些,200多。

  主持人马骧:我为什么问这个人数的问题,因为很多朋友可能是热爱新闻事业,所以我们每当有传媒界的嘉宾来的时候,热心的青年朋友就会打听招聘的事。

  网友:在《环球时报》的招聘里提到有媒体经验的人优先,但是为何更喜欢用没有媒体经验的人?

  主持人马骧:不知道这位网友是不是有具体的例子这么说。

  网友:没有新闻经验更容易融入团队。

  段静涛:这位网友是不是应聘过《环球时报》?我们招人的话,其实我们没有一个界定,比方说我们只收应届生,或者是只收有经验的。我们有非常严格的面试和考试的程序,不管是有经验的,还是应届毕业生,只有通过我们的面试之后,才能进入《环球时报》,当然希望这位网友继续来试。

  主持人马骧:现在大概人员构成是什么样的,就说记者团队?

  段静涛:现在编辑部有60人左右,我们自己编辑部里面的记者人数不是很多,主要还是依靠驻外的记者。

  主持人马骧:你们的编辑队伍里,新人有多少?大学毕业生会有多少?

  段静涛:相对来说这个比例不低,不管在编辑部还是广告部,都不算低,有很多大学刚毕业就直接进入了《环球时报》的。这些人可以说都是百里挑一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刚才那位朋友也替我回答了问题,新人是一张白纸能够画出更多更新更美的图画。

  主持人马骧:广告部也经常招新人吗?

  段静涛:也有,我们也有大学刚毕业就进入的。

  主持人马骧:您给我们举一个实例,刚刚进入广告部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有可能进入《环球时报》?

  段静涛:其实每一个部门的要求不太相同。拿广告部来说,我们会去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广告学院,包括北京大学的广告学院招生,做我们的推介,如果有意向再来报社参加面试。如果应聘广告部的话,我想他对广告一定要热爱,因为广告是一个挑战性非常高的工作,你如果不热爱,很可能会被困难压倒,半途而废,第一要热爱。

  第二要努力,在各个方面,都要善于学习,跟人沟通的本领比较强,广告是跟人打交道的工作,加上工作努力,我觉得这是最基本的方面。

  当然我们还很强调的一点,《环球时报》招人很看中的一点是为人,你的为人很好,人很正,业绩稍差一点也没关系,我们会努力帮助。但是为人是我们第一看重的。

  主持人马骧:男女比例有要求吗?

  段静涛:男女比例没有要求,但是在传媒业里面,女孩子自然形成了比较高的优势。

  主持人马骧:广告部也如此?

  段静涛:对。

  主持人马骧:在此提醒女性网友,如果你喜欢这份工作可以去试一试,现在还在招人吧?

  段静涛:也在招,也可以推荐男性网友。

  主持人马骧:没有偏颇。我没有大女子主义。说到招聘,很多网友很关心,刚才聊这个话题,从您进入《环球时报》,一直聊到现在包括明年的计划,我特别想听一些故事,因为每一个从事媒体工作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相信您也一样,11年这个时间不算短,大学毕业以后,让您现在回忆的话,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给我们说一说?

  段静涛:真的就像您说的,每一个媒体的从业人员讲起来都会有很多故事。但是我们的老领导,现任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有这么一种感慨:当你在媒体工作时间很长,经历了很多困难,看着他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时候,心里面的感慨就像一个杯子里的水,可能大概已经就快满了,这里面酸甜苦辣都有,再倒一点就溢出来。原来的《环球时报》困难很大,没有现在的平台这么好,原来没有多少人知道,每做一项工作难度比较大,但原来的感慨反而没有那么大,反正就努力做吧。但现在比以前更容易感动了,可能有的时候一件小事,不管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一件小事,经常会很感动。我刚分到广告部工作的时候,原来做记者、做编辑,没有做过广告,也当面遭到过拒绝,也遇到过别人让你等,一个多小时才见一面的情况,当时觉得自己好像很难受,现在想起来,那种感受都不深了。现在想想别人可能不是有意的,或者可能手里的事情很忙,做工作都可能碰到,慢慢不管碰到什么样的事情,就习以为常了。

  主持人马骧:后来随着平台不断的提升,影响力的扩大,做广告也容易得多了?

  段静涛:一方面可能是容易了,原来广告客户不了解《环球时报》,他可能没听说过,甚至可能没看到。慢慢随着《环球时报》影响力的扩大,别人都了解了,有的客户就是《环球时报》的读者。但从另外方面来讲,广告收入这么大,整个IT、科技、汽车高科技的广告越来越多,对广告工作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强了,这方面的挑战是越来越大了。

  网友:应该是很好赚钱。

  主持人马骧:他估计看了资料,两个亿,我们刚才的话中也提到了,平台提升了,可能比原来容易了。你也提到提供的服务要更好,在盈利和提供服务之中肯定是一致的,但是有些服务是不能提供的,比方说有一些可能带来很大收益,但是看上去不那么好的广告客户。在当初平台不那么高的时候,有这样的要求吗?有那么高的标准吗?

  段静涛:有,要说我们《环球时报》的广告的一个特点,从一开始到现在,就是坚持高品位,这也是我们当时的领导,《环球时报》前任总编辑现任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同志提出的。他从我刚到广告部就要求说:因为我们发行盈利,这在很多报纸上少有的,广告的收入不一定有多少,但是广告一定要高品位,牛皮藓等等是不能登的,后来我们就把这样的医疗广告停了。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坚持了下来,事实证明我们是成功的。

  我当时印象很深的是联想的一个负责人跟我讲:我非常不愿意这个版面登的是我们的广告,旁边放了一个医疗广告,会对他形成一个不好的影响。我也看过纽约时报广告部有一句话“以劣逐优”,我们也把这作为我们的宗旨,广告品位越来越高,如果登的比较低的话也会有不好的循环。

  主持人马骧:从一开始就定位这个标准,一直良性循环到现在?

  段静涛:对。

  主持人马骧:现在有一个说法,国内的媒体广告收入下降挺厉害的,并不好做,在您那儿是这样吗?

  段静涛:报业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了,今年大家也知道,有的专家说明年会更激烈。从《环球时报》来说的话,我们广告从97年到去年为止,平均的年增长率不低于30%,今年因为大家看到很多数字,都不太好,这种情况下我们基本能跟去年相对持平,我觉得应该说也是很不容易的。这说的一是我们的团队都很努力;二是我们的报纸办得很好,客户对我们有信心。有一句比较时髦的话,“成败在于细节”,这正是我们《环球时报》的一个传统,我们自己有一个口号“狭路相逢细者胜”。我们对每一个客户,不管是大客户还是小客户,不管是做整版,还是小报花的,他们有什么意见、建议,我们非常认真的对待,贯彻到每一个广告人员。点点滴滴累积起来,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圈越来越大,这也是我们保持这么高增长率的原因。

  主持人马骧:看来是非常有信心的,即使对明年专家预测态势不好的一年来说,这种态势会继续保持下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