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做客新浪聊发展历程(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15:12 新浪网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做客新浪聊发展历程(实录)

主持人马骧(左)和环球时报社副总编兼广告部主任段静涛(右)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做客新浪聊发展历程(实录)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兼广告部主任段静涛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今日下午,环球时报社副总编兼广告部主任段静涛做客新浪网,讲述环球时报12年的发展历程、幕后故事以及经营经验。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马骧: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你们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
,接下来一个小时我们请来环球时报社副总编兼广告部主任段静涛做客,欢迎您。

  段静涛:您好。

  主持人马骧:这是第一次来新浪做客?

  段静涛:第一次。

  主持人马骧:先跟网友打招呼,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您是副总编又是广告部主任,从您口中介绍《环球时报》会怎么说?

  段静涛:今天很高兴来新浪跟大家见面,《环球时报》是非常受欢迎的报纸,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感谢。新浪网是网站之中的佼佼者,很高兴能通过新浪网的这个机会介绍《环球时报》。如果用一句话来介绍的话,就是“《环球时报》我们报道整个世界”,以前如此,以后也将一如既往。

  主持人马骧:既精炼又突出重点。您在这个“报道世界”的团队中担任什么样的职务?

  段静涛:我从97年开始负责《环球时报》的广告经营,8年多一直分管这一块。

  主持人马骧:大学毕业一直到现在都在《环球时报》?

  段静涛:差不多。

  主持人马骧:对您个人来说,《环球时报》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段静涛:当然有,我在《环球时报》工作了十多年,《环球时报》就象我的家一样,对于《环球时报》每一位员工,《环球时报》也是大家的家。跟它一起成长,一起经历风雨,这是《环球时报》对我个人来说一个非常的意义。

  对于《环球时报》每一位员工来讲的话,《环球时报》是我们一个共同的事业,《环球时报》有非常强的企业文化,每一个员工都把《环球时报》的目标和自己的事业目标结合起来。我们200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把《环球时报》办得越来越好,走得才会越来越稳。

  主持人马骧:您经历了11年。我刚才看到很多网友在网上留言。

  网友:希望从今天的访谈中悟到很多东西。

  主持人马骧:很多网友是学新闻的,他们希望从您那儿讨得一些经验。给您念一些网友的留言。

  网友:我是《环球时报》的热心读者,还是怀念《环球时报》周二刊的时候,那时候对事件的把握很吸引读者,现在又闻06年改为日报了,不免让我想起了另一张报纸《参考消息》,我担心改了以后,《环球时报》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份和《参考消息》竞争的报纸,我很喜欢《环球时报》,才写下上面的文字。

  段静涛:这位网友应该是我们的老读者了,很感谢他。深度报道是《环球时报》的一个特色。明年改成日报之后,我们的追求就是保持周报特色,这是《环球时报》的一个特点,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请这位读者,还有其他关心我们的读者和网友都放心,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特色保持好,不会丢掉的。

  主持人马骧:也特别感谢这位网友,很用心写了这么大段的留言,一看就是《环球时报》忠实的读者,在此也谢谢您。他提到06年改日报,您94年进《环球时报》,这11年间大的变化有多少,明年的改日报应该是一个新的飞跃,在此之前您经历过多少这样的里程碑?

  段静涛:93年《环球时报》创刊,当时叫《环球文萃》,97年改为《环球时报》的,99年发行突破100万份,2000年改为周二刊,2003年改周三刊,这是一步一步往前走,到2006年改为日报。报纸本身的发展特色一直是这样,我们的发行量从最早创刊时候的几万份到99年突破100万份,到现在200万份,97年广告收入不到100万,去年我们广告收入达到两个亿。报纸的内容,版面、发行、广告到整体,12年一直在稳步往前走。

  主持人马骧:这不仅是稳步,是飞速,有几个跳跃,是怎么实现的?你刚才说创刊时候的几万份,99年发行100万份是怎么做到的?

  段静涛:主持人问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环球时报》的发展之路,十年来怎么达到现在这么一个局面的。

  我想应该有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环球时报》从创刊之初人民日报编委会就给了我们宽松的环境,当时是企业法人兼事业法人,现在这种情况在报纸中不多,给我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得我们的发展不受限制。第二,《环球时报》每一次国际大的新闻都能抓得住,97年重大的社会事件,“戴安娜之死,克林顿访华,99年我驻南使馆被炸、科索沃战争”等等,每一次都抓住了,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第三,非常强大的驻外记者的网络,《环球时报》有300多位驻外记者,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从新闻现场给我们写了第一手的报道,这也是《环球时报》不可被取代的一个优势,也是读者喜爱看《环球时报》, 要买一份《环球时报》自己看的最大原因。

  第四,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非常大的发行网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6个分印点和15个发行站。明年即将改成日报,我们发行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努力,跟国家邮政总局谈成了战略合作协议,明年把我们的发行给了邮局,这是对2006年报社发行量的一个有力保证。

  最后我要非常介绍《环球时报》的队伍,《环球时报》是非常优秀的团队,有非常优秀的员工,我们每一个部门,编辑部、广告部、发行部、市场推广部、财务部、办公室,包括其他的子报子刊,每一部门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我们在努力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大家的努力下,《环球时报》才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马骧:五大要素。

  段静涛:可以概括为这么说。

  主持人马骧:我一一听过来,每一个都不可缺少,但是《环球时报》有它自己的特色,这些要素别的新闻媒体也可能具有。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东西吗?

  段静涛:我们报纸多年来形成的生动、琅琅上口的标题风格是我们独有的,也深受读者喜爱。

  团队来讲的话,《环球时报》这个团队的员工给人的感觉都是朝气蓬勃,工作这么辛苦,大家都还愿意,这个不是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你去一趟《环球时报》可能就明白了。

  主持人马骧:也挺开心的?

  段静涛:对。

  网友:你们怎么搭建驻外记者这个网络?

  段静涛:我们驻外记者一部分是人民日报驻外记者,还有一部分是我们的特约记者,这个比例占的更大,主要是一些我们中资公司,驻外人员,我们的驻外使馆工作人员,还有一些海外留学生,海外华人等等。现在《环球时报》在海外的影响力挺大的,而且我们在海外也有一些订户,他们也非常愿意给我们供稿,很多人都是我们的固定的特约撰稿人。

  主持人马骧:这个团队是环球时报社搭建的?

  段静涛:对。

  主持人马骧:在发展中一步一步构建的团队。

  网友:很喜欢上新浪看新闻,快。做新闻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速度挺重要的,你们对速度怎么要求的?

  段静涛:当然要求快,所以我们明年要改日报。现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

国际新闻报纸这方面的报纸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读者来说是好事,他们的选择更多了,同时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一周三刊,有的时候不能够满足读者对阅读新闻的需求,这是我们改日报非常主要的一个动力。我们希望改成日报之后,周一到周五随时提供大家喜欢看,想看的新闻。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