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798艺术区的前世今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18:54 中国青年报

  备受关注的“798艺术区”是废是留,此前曾引发多方争论,北京市政府经过考察调研,于2004年7月形成了一个基本意见,即“看一看,管一管,论一论”。据悉,“798艺术区”与当地业主七星华电集团签定的租赁合同,大多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届时,“798艺术区”何去何从,仍将牵动人心……

  文-范倍

  上午9点,璀璨的阳光穿过稀疏的树枝,投射在爬满青藤的厂房高墙上,影影绰绰。粗大的烟囱对着天空慢悠悠地喷吐着白色蒸汽,锈迹斑斑的输气管道在偌大的厂区里七拐八弯,而斑驳古旧的墙体上,很多年前用白色颜料书写上去的那些巨大的革命标语,至今依然清晰……

  阳光下,老李背着双手安静地踱步,眼前这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场景,早已顽强地构成了他漫长

青春期里重要的细节与追忆。18岁那年,他和众多热血沸腾的中国青年一样,激情澎湃地投入了这座“新
中国电子
工业的摇篮”;30多年后,眼前这片神秘军工企业的曾经辉煌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变成了寂寥和落寞,老李也步入了晚年生活。

  这个令老李奉献了一生中最宝贵光阴的所在,就是时下赫赫有名的798工厂,又名国营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位于北京东郊大山子的798工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前苏联援建、原民主德国工程师设计建造的现代轻工业基地,厂房建筑带有鲜明的包豪斯艺术特征,实用性中透露出艺术性,屋面为单向抛物线薄壳,屋面重量由梁、柱承接,与直齿形屋面轻工业厂房相比,它没有承接屋面重量的桁架,因而具有净空高、透光好、造型美、省材料等优点,曾经辉煌一时,在整个亚洲都显得弥足珍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对798工厂的建筑特点曾作过详细考察。他说,当时厂房在建造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备战的需要,骨架非常结实,而屋顶却很薄并且留有细缝。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厂房遇到袭击发生爆炸时,散发热能,以免厂房由里向外全部炸毁。“这充分体现了798工厂建筑的科学性和独特性。”

  不独如此,李象群还认为,这里的建筑见证了中国工业一段辉煌的历史,至今留在墙上的那些包括“文革”时期的标语和壁画,经过50多年的风雨,透露出逼人的沧桑感。“在这里工作,时时刻刻都能让你感觉到自己是活在历史之中,那种感觉很奇妙。”李象群说。

  这种跨越时空的感觉,深深魅惑了艺术工作者李象群。

  忽然来了一种叫“艺术”的东西

  1995年的某一天,老李忽然惊讶地发现平常冷冷清清的厂区里多了一群扮相古怪的家伙,听说是搞艺术的学生,他们以每天每平方米3毛钱的低廉租金租用了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仓库。老李不懂什么叫艺术,但是有些好奇。这之后,越来越多“搞艺术的”搬了进来,在798安营扎寨。到现在,老李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关于这里的报道,记者们竟然把他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称为“798艺术区”,而且说什么的都有。

  这些变化一度让老李感到困惑。但他已经老了,力不从心,“看多了,慢慢也就习惯了。”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798工厂已然每况愈下,5000多名职工,2000多人退休,1000多人下岗分流。正当厂方为大量空置的厂房犯愁的时候,艺术家们却发现了这个富有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新空间”。798工厂便利的交通,低廉的租金,闲置的厂房以及特殊年代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情调,从精神到情感、理想到现实,均满足了这些人群的需求。于是,继1995年曾让老李“莫名惊诧”的那帮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租借798工厂仓库做临时校址之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将目光瞄准了酒仙桥路2-4号院。

  刘索拉是最早入住798的住户之一。她搬进厂子原先是图清静,是图别人的清静,因为住别的地方,她一排练,乐声大作,准有人提抗议。刚搬进来时,门口都是大泥塘,所以天天穿着靴子,房子里冰冷阴森,湿气很重。但刘索拉说厂房空间大而开放,住惯了这儿,就住不了那小房子,觉得憋得慌。她觉得自己很幸运,“要知道,现在纽约的厂房价钱最贵,搞艺术的还住不起呢。北京有这样的好地方,赶快住吧。”

  《乐》杂志的主办人、刘索拉的朋友洪晃来得比刘索拉更早。她喜欢这儿是因为有她小时候胡同的感觉,大家都是熟人,互相都打招呼:“你吃了吗?”这多亲热,不像住公寓楼,老死不相往来。

  建立“八艺时区”的美国人罗伯特则说,他进入798 是一种偶遇。因为送老婆上班,路过这里,觉得这里比写字楼好:那里的墙白白的,屋顶也很低,很压抑,而这里的墙很有色调(被漆成朱红并凹凸起伏),屋顶很高,这房子前面可开店,后面可办公,很方便。

  越来越多怀有同样想法的人,从四面八方径直投奔798工厂而来,并迅速改变了这个厂区的环境气质。厂区内走动的人群越来越杂,小资、前卫青年、外国文化掮客、北漂艺人、作家、歌手、摄影师……使这个多少让人有陌生感的工厂一跃成为北京时髦的前沿地带;而与此同时,工厂仍然保留了部分生产,于是车间的机器轰鸣与酒吧的前卫音乐交织一体,工人们或恍然地打量着这些突然多起来的“外人”,或视若无睹地忙着自己的事,照旧地上下班。历史环境与现代艺术,在798工厂构成了鲜明的统一,而进驻的艺术人群说,这就是“后现代语境”,他们要的就是这个劲儿。

  为什么是798?

  在798工厂成为艺术区之前,北京已有过两个名动海内外的艺术“特区”。一个是圆明园,一个是宋庄。

  圆明园艺术村始于1990年底,其时,一些流浪艺术家租住了圆明园附近房价低廉的民房,渐成气候。后来圆明园艺术村瓦解,北京通州区的宋庄镇成为新的艺术“据点”。此时,入住人群无论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还是整个生活方式,都已有了很大的改变。

  “798艺术区”的兴起,其整体气氛较之先前二者更是发生了根本变化。一大批艺术家、设计人和各种各样的文化机构相继进驻空置厂房,798由一个地理概念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这批入住者中,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机构,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单位。出于各种特殊的行业要求和使用目的,他们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新定义与改造。这些空置厂房经他们改造后,本身成为新的建筑作品,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以及实用与审美之间展开了生动的对话:高大的厂房,隆隆的车间,穿着朴实的工人,扮相怪诞的艺术工作者,各种皮肤的老外,大跃进的标语,大胆的雕塑……这就是798的此情此景,历史与现代并存,艺术与青春互动。

  “川三工作室”一共有七位画家,是来自中央美院的老师和学生。领头人谭老师说,“川三工作室”原先在离美院较近的一个居民区里,搬入798的理由是:“我们觉得,从事艺术要找一个比较有艺术氛围的地方。当然通常比较成熟、成功的画家,容易去找一个农村安静的环境去画自己的画,但是我们的想法是现在这种活动应该是和这个社会紧密相连的,而现在的798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不仅是在北京,乃至全世界,如果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艺术,这里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路多威克与朱利娅的中国当代艺术画廊今年“十一”前刚在798开张。路多威克说:“798很美。这里有老工厂,建筑有意思,有着新旧文化共存的一种氛围。我想很多西方艺术家会嫉妒在这儿生活工作的中国艺术家。因为他们有空间,有宣传,有社区。在西方,艺术家都自己过,你要是艺术家,你就待在自己的屋子里,你自己工作,全是一个人。即使有社区,也很松散。西方有人为组织的艺术项目,可这儿是自发的。798自发性的冲劲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时态空间”的主人徐勇在两三年里启用了大量资金组织了一个又一个活动,他说:“在798工作的人都是带着一种激情,不是完全出于挣钱,而是个人兴趣的一种反映,希望这里的空间能够承担起艺术机构的职能、教育的职能。在国内,现代艺术活动没有政策的支持,没有基金会,我们只有靠自己,靠租赁空间获取收益,空间也是作品,空间的成功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口碑的传播和赞扬,也是成功。”

  把自己的雕塑工厂开到了798的李象群则认为,这里比学校更能感触到当代艺术思潮的脉搏。他说:“798的艺术家有的曾就读于国内知名艺术院校,有的曾在海外留学多年,还有德、法、英、日、意等国外艺术家。他们中不少人是各自领域中的活跃人物,有着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这里已经成为中外艺术界交流互动的艺术平台。”

  798:艺术节与可能性

  “798艺术区”以艺术而兴起,自然少不了各类艺术活动,几乎天天都有艺术展览,“再造798”也成为一句流行语录。

  798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活动当数“大山子艺术节”。2004年第一届艺术节为期一月,以“光·音/光阴”为主题,艺术活动的范围涉及视觉艺术、声音艺术、现场音乐、舞蹈、戏剧、行为表演、世界电影展映、建筑和设计展览等。期间有大小30余个活动,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四个独立电影节,八个包括摄影、绘画、表演等在内的视觉艺术展以及为期一个月的本地及国际音乐会等在艺术区众多的室内空间和公共空间向公众开放,200余名国内外知名当代艺术家在这里展现他们最新的创作成果。据了解,首届北京大山子艺术节是当代艺术在中国存在发展20年以来,同等规模的活动中第一个完全由民间策划并完全在非官方展览机构举办的艺术节。

  2005年第二届艺术节的主题是“语言/寓言:比现实更近,比梦更远”,依然反响热烈。

  这两届艺术节的观众中,有爱好艺术的大学生、公司白领、普通市民,自然也不乏专业人士。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人画展的北京民族画院画家燕娅娅说:“虽然798艺术区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但其活力还是值得期待与关注的。”而对于中国年轻的一代,798的艺术环境让他们领略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当代艺术的好奇和接受能力也相对增长。至于《纽约时报》,则惊称“北京东郊出现了当代艺术SOHO区”云云。

  事实上,798的勃兴,带动了798所属大山子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旺的人气为拉动区域消费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酒仙桥街道办事处的吴先生告诉记者说:“原本,酒仙桥地区为人所知是由于它是老的电子工业基地。现在,艺术家们在798工厂租用工作室,使得旧厂房的固定资产得到了再利用;同时,798的艺术活动使得酒仙桥地区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客观上说,798的艺术活动促进了酒仙桥地区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对区域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专注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说,一个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是由城市的人文氛围和文化生态决定的,一个文化缺失的城市只能是一个钢筋水泥的丛林。从这个意义上说,798对北京的贡献,意义远大于盖一个标志性建筑。北京市朝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吴锡龙日前也表示:“798艺术区可以说是朝阳文化多样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