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口述实录落寞:一个时代情感表达方式的进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10:58 国际先驱导报

  口述实录的落寞,恰是一个时代情感表达方式的进化

  薛颖杰、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苏度报道 “我始终不承认自己是第三者,可是在他媳妇的眼里,我确实如此。我把一切归于感情的投入。我不想介入什么,也不想去破坏什么。我一个人承受着他给予的快乐与悲伤……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牵他的手,走在阳光下。”

  这样的话听起来很耳熟,它在昔日“口述实录”流行的时代经常能看到,现在,它出现在“口述实录”代表人物安顿所设的网上论坛心理信箱里。

  安顿在这个帖子后面做了回应:“……我不鄙视第三者,我也承认他们的感情故事充满了悲情色彩、悲剧色彩,充满了令人动容的牺牲精神和自我压抑,作为文艺作品,这是天生的好素材,但作为一个年轻女子的生活,这是令人担心和难过的……”

  和几年前的内容一样,这也是感情陷入困境的人在讲自己的故事,但放到网络上后,她也许并不期待别人的回应,只是想要找个看不见的人倾诉,而在网络另一端所有看到这个故事的人都成为倾听者。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口述实录”。

  虽然在这个网站上有许多类似的帖子,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否认,“口述实录”(尤其是情感以及隐私类)这种社会情感表达方式已经整体落寞了。现在,在各大报刊已经很难看到“口述实录”的东西,而北京某报纸也把它由一个专栏变成不定期的内容。

  那么,它何以落寞,它会彻底告别中国人情感倾诉方式吗?

  口述实录变质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以往喜欢“口述实录”的女性读者,对于现在的“口述实录”,她们的反应是:

  “安顿已经做到极至了,现在再看所谓新的情感口述实录,就是男女间那些事,没有新鲜感了”;

  “时代不同了,在90年代末,许多人都有一些情感波动,对别人的情感波动就感兴趣,想从中找到共鸣和鼓励,当今时代情感更平稳了”;

  “过去的口述实录很严肃,封皮包装也能让人接受,现在一看标题就能把你吓走”;

  “过去的口述实录,其内容与普通人有关,后来的则关注另类群体,吸毒同性恋什么的,纯粹变成猎奇,就没什么意思了”。

  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里,《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寻找着“口述实录”书籍的踪迹,最终,在上百本纪实类书籍里只发现三四本,它们大都摆放在不起眼的位置,在记者观察的半小时时间里,也没有人去看,它们的内容涉及“夜间情感热线”“性骚扰受害者”“网络聊天追踪采访”等等,打开看时,发现其内容与写法较以往更加直白,很少遮掩。

  进入百度搜索,键入“口述实录 2005”字样,发现了大量的信息,一直看下去,发现这些口述实录涉及的关键词大多为:性骚扰,陪聊、家庭暴力等等。

  安顿式的“口述实录”已经难觅踪迹。口述实录从情感隐秘倾诉的代名词,变成“性的倾诉”的代名词。

  口述实录的迅速庸俗化导致它迅速边缘化。

  口述实录将消亡?

  1998年,北京青年报专栏记者安顿根据采访记录出版了《绝对隐私》一书,冠以“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到2004年的《悲欢情缘》,一共出版了五本“口述实录”。她被西方记者称为“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秘的记者”。

  其实,“口述实录”最早发生在80年代初期。张辛欣的《北京人——一百个中国人的自述》是第一部口述实录体作品。90年代末安顿将隐秘情感引入,则席卷全国。

  对它的风靡,安顿曾有一个解释:“他们希望有一个人的一双手和一对耳朵以及一颗富于同情的心,能够倾听他们,倾听之后能够告诉他们:我替你收藏了记忆,请你从我这里开始新的生活。”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学博士张晓辉博士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对当年的风靡现象则这样分析:“口述实录”在媒体上的成功体现了媒体的社会附加功能。现代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困境,当时国内心理咨询机构的不普及、不健全,使得有情感宣泄需要的人们转向了媒体,得以以最低成本达到倾诉的目的。

  她指出,现在随着以上东西的逐渐完善,口述实录存在的社会基础大大减弱。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宪瑜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口述实录”最早的兴起得益于文革后文学作品对‘人’的重视,90年代末的再度风靡则是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而现在信息渠道的增多则为大众的情感宣泄渠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特别是个人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更多普通人可以通过网络博客、论坛等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故事、心情与大众分享,还能及时得到读者的反馈——建议或鼓励。而读者的阅读也获得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因此传统的‘口述实录’很难再度风光,实际上,口述实录的落寞,恰是一个时代情感表达方式的进化与进步”

  那么,“口述实录”会彻底消亡吗?

  “不会!”张晓辉博士说:“媒体对于当年口述实录涉及的情感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现在,社会这方面的功能还不能说已经完善,‘口述实录’作为一个途径可能会存在很长时间。”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