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生活在被艾滋包围的世界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18:25 青年参考

  韩福东

  一年一度的“艾滋病日”又到了,通常只有到12月1日前后,“艾滋病”才被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经由传媒集中呈现在公众面前。在其他的日子里,艾滋病已因其寻常而很难成为新闻关注的热点。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艾滋病”——高耀洁称之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围的世界里,我们已经习惯了与这种让人无可救药而死的病毒共存。

  10年前并不是这样的。那时“艾滋”刚从一种被叫做“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腐朽病”的修饰语中逃脱出来,扎根社会主义中国最贫困乡村中最弱势者的肉体。“高耀洁”的名字,也就是在那时与这种高致命性传染病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人像这个退休的妇科教授这样,急于喊出“皇帝没有穿衣”的真言。这种执著的情怀一直持续至今,所以我们在《艾滋病与性病防治》、《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一万封信》之后,又能看到她的这本《中国艾滋病调查》。

  没有人能说清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感染艾滋病,不同版本的统计数字,会有如天渊般的差异。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死去了,河南很多村庄的田头,密集着埋藏死者尸体的坟头。而河南,仅仅是整个疫情的冰山一角,虽然是最严重的一角。高耀洁说,“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我不否认静脉吸毒传播与性传播,但当前中国艾滋病传播的特点是‘血祸’,即大面积‘局灶性’非法卖血、输血造成的悲剧。”高耀洁所在的河南,为此提供了证据。当“血浆经济”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响亮口号,受到鼓动的村民就开始排着队加入卖血的洪流,单采血浆的方式让艾滋病的传染成为可能,它导致了一场灾难性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艾滋病感染者是无辜的,他们没有道德上的污点,是贫穷和轻信让他们走上绝路。而地方政府却并没有为此承担应有的责任。

  感染艾滋病在中国只是一连串灾难的开始。他们无钱医治,受到普遍的歧视和压制,他们中的部分人在绝望中死去,另有一部分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分子——为谋生而犯罪,或者只为报复社会。悲剧还具有遗传性,那些在仇恨中长大的艾滋孤儿,正冷冷地看着这个带给他们伤痛的社会。

  防治艾滋病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有效避免新的感染者之外,整个社会要做的还有如何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给艾滋孤儿更多的关照……当艾滋病在中国成为联合国所称的“泰坦尼克之灾”之前,正是像高耀洁这样的老人承担起“掀开盖子”的重任。现在高耀洁还在努力着为防艾尽心力,但是她已经老了。我们社会的悲哀是,在艾滋的盖子被掀开之后,还没有真正能够替代高耀洁的人。

  我们应该对政府有更高的要求,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民间NGO组织抱有期望。艾滋病的大规模扩散已是公开的秘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正视它。虽然卖血或输血感染艾滋病的案例还时或发生,但现在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已经转到性传播上。在这个开放的社会里,防控艾滋病殊为不易,它不仅考验我们的决心,也考验我们的智慧。

  《中国艾滋病调查》是一本站在民间立场讲述艾滋现实的书籍,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大悲悯情怀。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下编相对简略,内容为艾滋病预防知识问答,对艾滋病的症状、感染途径及预防措施做了较为详尽的科普宣传;作为重点的上编,是对中国艾滋病传播现状的调查,并不全面,但绝对真实。读此书,可以窥见河南省乃至全中国被艾滋病所困扰的程度,只有在对这种“泰坦尼克之灾”的面貌有了真实的了解,才可谈如何有的放矢地防控。高耀洁是中国民间防艾的第一功臣,她的最大价值在于昭示真相,有了这一基础,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达到1000万人左右的预言(2010年)到来之前,我们才有可能设法将损失减到最小——虽然,现在看来这一期望还是有些奢侈。

  《中国艾滋病调查》高耀洁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8元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