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齐如山回忆录》:谁帮了梅兰芳的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11:41 国际先驱导报

  拜托夏志清的推崇,张爱玲才成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同样,从齐如山先生的研究开始,京剧才逐渐划清与相公堂子的干系,不断经典化

  【作者】毛升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要介绍齐如山其人,如果不想费大劲,须得借点梅兰芳的光
。你得说梅先生之所以能大火,能大师,其实背后有高人——齐如山先生为他又编又导。

  电影衰微,国剧更是气若游丝。《霸王别姬》现在还能被不少人记住,除了感谢餐馆,还真托了电影的洪福。观众看完电影好歹能同时记住导演陈凯歌,可如今说到京戏《霸王别姬》,听说过没看过的,可能还知道名角梅兰芳,稍差一点的也能说成梅艳芳,可几个人能说出背后有一编导叫齐如山呢?齐先生在回忆录中说“实实在在我也帮了他二十多年,可以说一天也没有间断过”,这话如今读来,有些酸楚,真是光帮忙了。

  京剧艺术,自齐如山开始

  “盐打哪么咸,醋打哪么酸”,齐先生的回忆,始于聊家世。从三岁认字说起,一直说到逃出北平、安家台湾,时间跨度七十多年。如山先生于1875年出生于河北高阳一个书香家庭,自幼熟读经史,成年后游历西欧各国,谙习德法文字,做过生意,干过革命,而最大的成就是京剧研究。除了助梅兰芳一臂之外,他留下的京剧研究著作达几十种之多。

  《齐如山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的大半是谈他与京剧的瓜葛,这些回忆不仅对研究有用,即使我这样只为好玩而读传记的人,也觉得有意思。时间是个筛子,市井文化如果经此筛选还能留下来,那往往都能成为经典,但除非出现一位有眼光、有影响的学者,这种转化并不容易。因了普林斯顿大学林培瑞(Perry Link)教授的博士论文,“鸳鸯蝴蝶”派如今还可以被“学院派”文评家齿及;拜托夏志清的推崇,张爱玲才成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同样,从齐如山先生的研究开始,京剧才逐渐划清与相公堂子的干系,不断经典化。

  因为呆在南京上学,本人有时会去省昆剧团看昆剧。无论是《牡丹亭》还是《思凡》,经常看得我面红耳赤,奈何剧场小观众少,只能故作镇静,偷着乐。对白、动作怎么如此轻佻?读《回忆录》知道,“中国没有真正言情的戏,有之则是极端龌龊,说不到言情二字”。观众趣味粗浮,如果演戏适可而止,就觉得不够看,只有来生猛的,越堕落,才越快乐,要不崔永元怎么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齐先生在京剧理论上的贡献在于总结出“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规律,在实践上则是重新编写了几出言情戏,通俗而不庸俗,如《晴雯撕扇》《黛玉葬花》《洛神》《俊袭人》,后来还编出了神话剧、情节剧,当然包括我们现在还记得的《霸王别姬》,使京剧得以与时代同步转型,跻身艺术。梅兰芳因为有齐先生指点,天才得以尽情挥洒,齐如山靠着梅先生的襄助,本子编一个火一个,梅齐珠联璧合的佳

  话,《回忆录》中有细细的交代。

  世事洞明皆学问

  齐先生的名世,还因为对于民俗、历史的研究。他不满我国学问家只习惯引证经史,不管社会现实的弊病,要求自己做学问不能走老路,要去做实地的调查。这其实就是表征了那个时代学术风气的转换,用如今学界的时髦词汇,齐先生可谓是一个“预流”者。结交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虚心请教,事事留心,除了京剧,他对社会文化、习俗、买卖、工艺、游艺、饮食、人情、酬应都悉心研究,用心整理,世事洞明皆学问。因为家中有殷实的买卖,做研究“不是为了吃饭,而是吃了饭来研究的”,只为求知,反而留下“如山”的著作。他的研究走的是野路子,不曾也不愿在大学任教,除了提到过蔡元培,《回忆录》中你甚至找不到他和某位教授有交往的记录,与同时代如日中天的胡适、傅斯年更似乎生活在两个世界。

  如山先生的时代国势倾颓,文化自信丧失,西化已成潮流,这本连细节描画都很生动的《回忆录》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样貌。年轻时,因为看了一些西洋歌剧,齐先生就开始不屑国剧,就是给戏剧界人演讲,说的都是反对国剧的话,把中国戏批评得一塌糊涂。研究国剧之后,齐先生认识到它们的价值,认为自己当时的发言“完全要不得”“是外行的外行”。由此可见当时国人对中国文化真是极度自卑啊。

  我发现齐先生终其一生都很敏感于中国的国际形像,《回忆录》中但凡谈到国剧的不足,就开始担心外国人看戏后会有不良反应,仿佛外国人是京剧唯一的观众。“把国剧发扬到国外去”的想法,齐先生酝酿了多年,但一直“未敢妄想”。一来,国剧是否为“真正精华”,“尚未敢确定”;其次,“恐怕到外国去丢了人”,幸好认识到了国剧中“颇有科学的思想”,他才下定决心送戏出洋。我读这些文字,觉得好笑,但鼻子却有些酸!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