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吉林来的患者蔡永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14:43 新闻调查 | |||||||||
央视新闻调查记者郭宇宽在采访 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毛群安在接受采访 北京同仁医院彭晓燕大夫在接受采访 解说:北京同仁医院已经有近120年的历史,以眼科和耳鼻喉等科室著称全国,每年有120多万人在此就诊。那么患者所反映的挂号难住、院难等问题是不是与大医院管理不当有关系呢?我们找到了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王宁利。 王宁利:那么确实存在一个供需矛盾的问题,可能有些医生、有些社会上的人认为专家是不是出工不出力,一天可能是不是出诊的频次各方面不够,其实同仁医院你去采访一下
解说:彭晓燕是治疗眼底病的著名专家,每周出诊两次,每次半天,门诊限量挂号一般不超过20个。但是这一天一直到下午四点多她才看完所有的病人。 记者:今天上午到现在看了多少病人? 彭晓燕:看了60左右吧。 记者:我们看你在治病的时候一直坐在那儿动也不动,平时都是这样吗? 彭晓燕:基本上是这样,一般中间不休息,而且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中间去吃午饭的时候。 解说:每次门诊除了限量的20个号以外,彭晓燕还要根据情况给很多病人预约加号,其中包括老病号、病情较重第二次来复查的外地病人,还有拿着外地医生的会诊条专门来找她的病人等等,这样下来,彭晓燕的病人一般要多出两到三倍。 记者:有的人都抱怨说这么好的医生一个礼拜才出诊两次,太少了。 彭晓燕:我们除了做门诊以外还要做手术,我是一三五手术日。 记者:那么你一天的工作日程是怎样安排? 彭晓燕:我每天早晨差不多在不到六点钟起床,十分钟可能是一个洗漱时间,然后我们就从家出发了,到达医院的时间一般在六点半左右,六点半到七点,有的时候半个多小时的时间绝对是看书时间,然后七点半左右我到病房查房,然后如果是门诊日,我就来出门诊,如果是手术日,我就要上手术,这样的话如果一天的工作量完了以后一般要在五六点钟,然后吃完晚饭以后六点到八点钟左右一般是处理一些平常做不了的一些工作,那么一般每天在八点半到九点左右再坐车回家。 解说:门诊、手术、查房、教学、科研,这些工作几乎填满了彭晓燕一天从早到晚的全部时间,甚至包括周六和周日,而且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五六年。 彭晓燕:我如果有一天我要是保证有两顿饭特别饱的话,我感觉非常幸福。 记者:你身体受得了吗? 彭晓燕:身体可以说是亚健康状态。 记者:会不会影响你工作时的心情? 彭晓燕:还是会影响的,客观说是不可能不受影响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在努力的来克服,我能保证我的病人能得到一个始终是一个清醒的诊断。 记者:你靠什么来保证呢? 彭晓燕:我只能是靠我的毅力,靠我的精力来保证。 解说:像彭晓燕这样处在超负荷状态的,不仅仅是同仁医院的很多医生,北京其他的很多家大医院也同样如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肾脏内科,泌尿内科等专业闻名全国,每天的门诊量也已经超过了5000人次。 章友康:应该说很多医生的确是在超负荷运转,看我们的基层医生,我们的住院医生,我们的主治医生,从早晨七八点钟回来一直到晚上七八点钟能走就非常了不起了,回去还要干什么,回去还要翻书呢,还要想病历呢。 解说:医生们已经超负荷在工作,但是来大医院就诊的患者仍然在逐年增加。为了缓解看病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准备投资1亿多元扩建门诊楼,原来修建于80年代的门诊楼最多只能容纳2500人次,扩建成后可容纳7000多人次。同时北大医院还采取了预约挂号,离退休专家出诊,加快病床周转等多种方法。 章友康:即使我们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是真正这个问题还没有全部解决,特别是一些比较优势学科。 解说:这里原来是一家三星级的酒店,金朗酒店,两年前被同仁医院以3亿多元的高价收购,改造为医院的东区,另外,同仁医院还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南区,同时也已经采取了预约登记挂号,开设黄昏门诊,特需门诊等多种方法来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王宁利:这个只能说我们解决了现实的市场需求,但是不能解决潜在的,解决完了潜在的可能还在增加,如果北京还有第二个同仁医院,这些病人也都能消化,因为北京除了消化自己的病人以外还是有全国辐射性的。 章友康:比如我们去年门急诊量就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几,我们住院病人也增加了百分之十几,如果这个源头没卡住,再扩大可能也都还满足不了需要。 解说:根据记者调查,北京各大医院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解决挂号难,住院难等问题,其中包括严厉打击号贩子和医托,但是看病难仍旧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是不是不该到大医院看病的患者都集中到大医院了呢? 王宁利:哪一级的病应该找哪一级的医生这个非常重要,患者基本上该是在哪里治的病就在哪里消化了就不会存在这样的大面积的病人全都拥到一个地方。 记者:来到同仁医院看病的病人有多少是应该来的,有多少是按您的说法不见得需要来的? 王宁利:我们做了一个摸底调查,大概大部分的专业组外地患者能占到70%,北京市的患者只占到20%多到30%,这70%的患者中可以说90%的患者还真是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来说是应该来的,那么北京市的病人里边又有相当一大部分确实是应该在社区就能解决的,他没有解决到这里来。 章友康:特别外地有指导下到这里来的病人多数我感到还是应该到北大医院来看的,少数人是盲目来的,北京地区还是有一部分病人,像我这个科里我感到可能至少有三分之一,甚至于到二分之一有些病人就不应该到北大医院来看了,或者讲他到我这里看一次,我给他看了以后我可以明确告诉他,你应该回基层去看。 解说:如果有一些病其实并不需要到大医院来,那么这么多患者为什么还一定要来呢? 患者:这孩子近视眼,有点近视眼。 记者:您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呢? 患者:想着这儿看得好点,专科医院嘛,挂专家号看看,放心点。 患者:其它医院没去。 记者:直接就奔这儿来了? 患者:人家说同仁医院瞧得好,俺也不知道。 记者:谁告诉你这儿好呢? 患者:这都是听说的。 患者:有这么个情况,听到好些地方医院误诊的就耽误时间了所以挺担心的,肯定得我们要一次把它弄好。 蔡永波的叔叔:在长春治不了,说了东北三省根本这个眼睛治不了,必须得上北京的同仁医院,没有这个仪器,没有打激光的仪器。 解说:基层医院的现实状况到底如何?能对老百姓的看病起多大作用?记者对北京市的一些基层医院进行了调查。 记者串场:从同仁医院出来沿着崇文门大街大约只有一公里多我们就找到了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就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普仁医院,但是这里的景象和同仁医院相比,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记者:您这个早晨挂了多少个号啊? 普仁医院工作人员:551个号到现在。 记者:您这儿一天能放多少个专家号? 普仁医院工作人员:我们专家号一般都不限号。 解说:北京普仁医院是崇文区的中心医院,已经有105年的历史,曾经是北京第四医院,眼科、心血管内科等专业是他们的优势专科。目前每天的门诊量只有1300多人次。 记者:维持这样一个医院的运转,您有没有估算过最低的门诊量应该是达到多少? 李亚兰:我希望我的门诊量在2500到3000。 记者:那么现在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 李亚兰:对,经营方面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医院是在崇文门,在它的北面一站地就是同仁医院、北京医院,两站地就是协和医院,那么它的南面就是天坛医院,所以它的特殊的位置也使我们这个医院发展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解说:到普仁医院来就诊的患者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其中属于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的病人占到三分之二。 记者:这一片有很多大医院您为啥选择这儿呢? 患者:我们合同单位就是这儿,别的地方去看病他不给报。 记者:假如给你选择的机会,你还想去什么医院瞧病? 患者:那当然大医院了。 记者:为什么大医院您喜欢呢? 患者:人家都上大医院,我也上大医院,我也不好说,大医院当然从医疗设备,各方面条件好一点。 记者:这位大妈就觉得到您这个医院不如大医院好。 姜铁绪:我觉得像一般的病来讲其实大医院小医院区别并不大,尤其是诊断很明确的病,比如说冠心病还有高血压类似的,因为在门诊都是一些常见病。 李亚兰:作为三级医院,应该在疑难病方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我普仁医院,我的医务人员来解决老百姓的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水平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这种状况会不会影响到你对于留住人才和下一步的发展。 李亚兰:这也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可能不是我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