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老重庆的暗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17:38 时代信报

  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来说,老地名是容易被忽略但却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城市长河酿造的醇酒,而且还是城市文化的印迹。

  信报记者 宋尾/文 张秀良/图

  一场兴与废的博弈

  对国内大部分城市来说,老地名的消失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无论是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和杭州、还是海滨城市厦门和福州,大量的老地名纷纷死去。在济南,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近十万个地名中,目前仍然留存的不足五千个。

  终于,这个剧烈的态势触发了城市居民心中的痛感。因此,在各地老地名纷纷出局的同时,不少城市在市民的呼吁声中开始试图恢复具有文化沉淀的老地名。例如苏州地名部门将一些“老地名”移植使用——在街区改造后,尽管有些地名的地理实体已经不复存在,却将它们的名称移植到附近新建的居民区、社区等名称上。

  革新与传承,就像矛与盾,如此生动而深刻地演绎着。

  的确,今人不可能为前人活着,城市也不可能因保留老地名和老风貌而停止发展的步伐。但二者之间也不能完全对立,关键是要找到平衡点。

  重庆著名的说书人曾令第与其他一直对此保持关注的民间人士认为,这个平衡点就是:“旧城区尽量不使用新名称,新建小区不宜使用商业性名称。小区内部最好延用旧街、巷、里弄等老地名,使其尽量保留原地的文化性;

  成片的旧城改造往往涉及众多街巷,不妨从中选择一些历史相对悠久、知名度相对较高的街巷名,作为新建小区和小区内骨干通道的名称;

  重视公交车站牌名称的文化性;

  尽力恢复城内有特色的历史性地名的称谓,对已经使用新名称的地方可采用兼用旧名的办法逐渐恢复其文化生命。”

  然而,主管地名事务的市地名办却往往面临这样的问题:“

开发商有权为自己新建的小区命名,而地名办只能规范、建议,却不能强制。”

  这也是在许多评论当中,为什么总将矛头指向开发商的因素之一。但事实上,错在开发商吗?

  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城市建设中不少地理实体的消失,以及原有街巷格局的变迁,都使老地名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载体;另一方面,某些开发商对历史因素认识不够,因此才会出现地名办“保留谈何容易”的慨叹。

  说穿了,这是一场城市新张运动与传承历史文化之间的博弈。而博弈的结果,最不应该让人们看到的,是某一方的彻底胜出。而最希望出现的局面,应该是博弈双方的双赢。

  鉴于重庆此次被撤除的部分地名蕴涵丰富的人文历史底蕴,重庆市民政局地名管理处副处长李勇表示,正考虑以两种方式将这些老地名保存下来。一是明年开始编写《消失地名志》,对废除地名进行记载;二是设置消失地名街碑,在新建建筑物的适当位置选点对消失地名设立街碑,介绍消失地名的遗址、历史文化和城市建设演变情况。

  消失的,永远无法挽回。而用文献形式把老地名记录下来,在目前来说,也不失为一个亡羊补牢的办法。

  被误读的城市文化

  有很多时候,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尤其对于重庆这样以地名土气而著称的城市,老地名的远逝,总让人心中有说不出的几丝隐痛。

  重庆的地名往往是以宗族和姓氏命名:一家占一沱,一姓住一坪,一门得一湾。而这些地名都承载着相当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容。前不久,重庆市长王鸿举回答网友关于重庆地名的提问时讲到:重庆某些地名尽管土,但土得有重庆特色:坝、堡、湾、沟、巷……这些地名的背后,都有一段移民迁徙的故事。

  而现在,原先“土气”的重庆陡然变得“洋气”和“国际化”起来。置身城内,你仿佛有身处欧洲的错觉。而在林林总总的“西化”名称后面,“重庆特色”消失了,城市传统沉淀也同时湮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熟知的老地名一不小心就被新的名称所覆盖、代替了。“老地名是一种文化历史载体”,但是在现阶段却被某些标志性的建筑所代替。这其中,应该以公交站点最为明显。本来是以老地名为主要载体的公交站点,由于经济和商业的需要,现在则大多以楼盘、公司、商场、医院取名。

  城市的地名变化就是这样悄悄发生的。

  在这些地名的诞生与撤除背后,肯定有什么东西是流失掉了的——或许,那其中就保存着最需要我们保留和发扬光大的城市精神?

  今年12月9日,在上海召开的“2005中国城市遗产保护论坛”上,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认为,在城市遗产保护中,不能只注重形态的维持,更应注重城市精神的传承。

  如今,现代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已深深地烙印在了城市普通百姓的心上。没有人觉得地理命名与自己有何关联。甚至还有人认为,繁华的城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至少显示在地名上,要有大都市的气派。

  这正是一种对城市文化的误解和错觉,以为唯有西方的才是现代的,只有现在的才是有价值的,导致了大江南北不同城市的地名日趋一致,分不出差别。从某一角度看,这是城市精神日趋迷失的表现。

  采访中,李勇副处长对记者表示,在渝中区111个消失的老地名当中,其中至少有100个老地名是因城建而消失。重庆“新地名的诞生和老地名的消失频率居全国前列”。

  城市的黑夜和白昼

  一直觉得重庆彷佛有两个。

  注意,这里所说的不是重庆的上半城和下半城,而是一个在往事里,一个在现实中。它们共同构成城市的黑夜和白昼,梦和醒,传统和叛逆。这就是老重庆和新重庆——也是大部分外地客人对重庆的第一印象:时尚与传统如此和谐地共存着。

  但是,谁也说不清楚自己更爱哪一个。也许,一个都不能少吧——两个重庆唇齿相依,在相互的比较中增添着各自的魅力。如果失去任何一个,都会打破这种完美的平衡,都会令另一个失重或倾斜。

  也许,渴望拥有两个不同的重庆过于奢侈,也不现实。可现在的问题在于:它们其中的一个正在蚕食着另一个——这座频频改建的城市正在滑向单调的边缘。

  依仁巷、草药巷、棉花街……这些好听又亲切的老地名,终于被大都会、家乐福等代替。它们没能伴随着日新月异的重庆步入一个新的年头——无论是地理实体还是行政名称上,它们已经“死”在2005年的这个冬天。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然而在老地名消失的背后,其实掩埋着更大的消失——原本互相交好的老重庆与新重庆,此刻在默然中抱守对峙的姿态——甚至没有多少人想到,与老地名一起撤除的,还有地名下掩埋的百多年的时光呵。

  当然,重庆不会因为这些“微小”的变化而变得空白。甚至,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丰满、密集和现代的变化:更豪华的酒店、更大的超级市场、更华丽的

写字楼……然而,这正是令人担心之处。因为从外观上,这个城市会与其他的都市毫无区别,它的形象就快变为另一个纽约或是巴黎。

  那么,它原本的核在哪儿呢?它是否在丧失自我呢?就像一个原本再熟悉不过的重庆幺妹,现在染了发、打着浓重的眼影,穿戴得珠光宝气或是扮酷。

  然而,那另一个重庆幺妹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