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光阴的故事在扩城中消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17:38 时代信报

  凡是熟知重庆的人都知道,老重庆实际上就是指九开八闭十七个城门之内的老城区,老街、老巷、老房子主要集中于此。在这些传统的街区里,古城门、城墙、石梯,以及黄桷树、吊脚楼共同构筑了山城的生态居住群落。在那些幽深的巷子里,还有无数的商号、药房、茶馆、当铺、会馆和民居。遗憾的是,随着旧城改造,这些沉积着重庆的文化和历史的老巷子已所剩不多……

  信报记者 李蔷/文 张秀良/图

  在杨家坪珠江花园,76岁高龄的刘成珍老人和儿子、儿媳及孙子,住在200多平方米的跃层楼房里。如果不是“线人”帮忙,还真不容易知道她曾在较场口地区居住了50多年。刘成珍可以说是较场口地区变迁的见证人。说起她记忆中的老街,性格开朗的刘成珍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1929年腊月我在木货街出生,在较场坝,那时我们叫较场坝,现在叫较场口,度过了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在刘婆婆的印象中木货街东接磁器街,西连磨房巷。满街都是卖木桶、搓衣板、甑子、筷子、扁担、绷子床的摊点铺面。刘婆婆的父亲,就在街口买老荫茶和波浪鼓等小玩意儿度日。“父亲每天早上摆摊,晚上换些米回来,菜则是盐拌剁尖椒。当年较场坝片区基本上是贫民窟,居住着像我们这样的小商小贩。”

  对重庆地名颇有研究、原重庆市文史馆副馆长彭伯通老人证实了这一说法。“重庆开埠后,较场口便成了商贩的聚集地。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迁都以后,重庆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成了当时全国各地人流聚居、货物运输的中心。较场口则因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逐渐热闹起来,成为四川最大的竹货、

瓷器、铁器等商品的集散地。1945年抗战结束,较场口的繁荣到达鼎盛时期。木货街得名源自辛亥革命后,当时居住此处的居民多做木器生意,因此得名。”

  在刘婆婆的记忆中,当年较场口商铺林立,每个市场就是一条街,石灰市、木货街、草药街、铁匠街、磁器街、新老衣服街、老衣服街、棉絮街、水市巷、百子巷等,商贾云集,人丁兴旺。这些街像一条条羊肠一样弯曲狭窄,破旧不堪,房子是低矮简陋的平房。烈日盛夏,许多男人光着膀子,在大街上搭个木板一睡到天亮。

  刘婆婆说,过去听老人们讲,早年曾经在较场口修过一排圆拱门,一门通一条街,直到设市修马路才拆去。紧挨木货街的苏姜街、铁货街没有了,荒货街改名鼎新街。初建马路,玉器街、鱼市街变成了主干道(今民权路)。

  那时,较场口最有名气的就是中心游艺园(即现在的轻轨车站处),有旧货经营、耍把戏、饮食等。“那热闹的情景,超过当年的都邮街(即现在的解放碑)”。而每年的正月十五在中心游艺园闹元宵是童年最开心的事情。正月十五的晚上,铁匠街的铁匠们把烧红的铁水舀在一个铁瓢里,然后用一块木板或铁片将铁水打出去,铁花四溅,简直是火的海洋,比现在放的烟火还要刺激。

  当年,较场口也是重庆最肮脏最混乱的地区之一,地痞无赖妓女乞丐像苍蝇蚊虫一样附着其间。每当夜幕降临,那些“棚电线杆”(重庆对妓女的俚称)的就在中心游艺园拉客,良家妇女大都不愿意路经较场口,无论坐车还是步行大都要绕道而行。

  在刘婆婆的童年记忆里,木货街有家卖豆花饭的馆子,每天都生意兴隆。印象最深的是豆花馆的“帽子饭”。所谓“帽子饭”就是将饭舀在一个土碗里,用力压紧,然后翻倒在另一个碗里,这时饭的形状像帽子一样。“感觉‘帽子饭’一定很好吃。”比之“帽子饭”,“德元”永远在精神上满足着刘婆婆童年对物质生活的最高向往。“德元”在偏离商贾闹市之侧,离老唯一电影院不远,店号门面不大,两开间,二三十个平方,摆几张小桌,配几张小凳,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店面则整洁干净,商号德元两个大字则是分外引人注目。这家小店,有三绝:猪油大汤元、冰镇酸梅汤、伦教糕,都是在重庆城叫得响的名小吃。“那时我们是穷人,想吃猪油大汤元简直是奢望,我们只有在门外看着有钱人吃而直流口水。”对火锅的记忆,刘婆婆回忆,直到抗战时期,较场口街边仍有一马姓老妪开一家专门供应毛肚的正宗毛肚火锅,碟中的牛毛肚按匹论价(每匹二分钱)。是正宗的麻辣毛肚火锅,毛肚的鲜嫩脆香,味道比其他牛猪的下杂远胜一筹,深得食客赞扬。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陪老头子到米亭子的又新大舞台听戏。”刘婆婆所说的米亭子即是小米市,如今又新大舞台是不复存在,可当时却是重庆叫得响的剧院,吴小雷、小同凤等川剧名角都在此赶场子。

  上个世纪50年代初,重庆解放不久,政府将较场口所有的街道粉饰一新,刘婆婆所住的木货街被打扫得纤尘不染。“记得当时所有的建筑都抹上了鹅黄色的涂料,呈现出解放的新气象。妓女、抽大烟的烟民等旧社会遗留的各种丑恶现象被政府一扫而空。工商银行分理处、裕和彩洗染店、重庆印制五厂、蓉味轩、颗颗香,以及由社交礼堂改建的唯一电影院,也陆陆续续在较场口地区落户。”

  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商投资修建“得意世界”建筑群体,较场口地区于是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改变。“木货街就是在修建‘得意世界’时被拆迁而消失的。我家被安置在南坪五小区,现在我住的是我儿子的房子。”

  和木货街一样,从这个城市彻底消失的古老街名还有鼎新街、磁器街、炒房街、洗衣街、土布市场。

  随着“得意世界”率先矗立在较场口中心,紧接着,五星级万豪大酒店、银泰百货等纷纷入驻周边,较场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婆婆说,上个礼拜天她带孙子到市歌剧院吹长笛,顺便来到较场口看看,结果发现高楼林立,早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模样。走到“得意世界”刘婆婆告诉孙子:“我们家以前在这里。”孙子惊讶得张大了嘴巴:“那你们以前好有钱喔!”刘婆婆想给孙子解释,可又觉得,那么长的岁月怎么给他解释得清楚呢?再过几年还有多少人记得重庆的历史?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