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CCTV《乡约》专题 > 正文

央视《乡约》:山西乡村作曲家的旋律人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23:16 央视《乡约》
央视《乡约》:山西乡村作曲家的旋律人生(图)

本节目拍摄现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乡约》:山西乡村作曲家的旋律人生(图)

现场采访


央视《乡约》:山西乡村作曲家的旋律人生(图)

史掌元


    央视《乡约》栏目12月20日播出节目《旋律人生》,以下为节目实录。

  南山岭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

  唱得红花朵朵开,唱得果树长满坡;

  田坡林坡果树坡,绿草青青牛满坡;

  南山坡上放声唱,唱得幸福落满坡。

  ……

  这是一首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老歌《唱得幸福落满坡》。在那个时代,它曾唱红了大江南北,并被翻译传唱到许多国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40年后,这首优美旋律伴,随着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再次响遍神州大地。这优美旋律的编创者是谁呢?

  一提起作曲家,人们脑海中就会产生一个定位的模式:蓄着长发,穿着前卫,满口吐着所谓有思想、有创意的词儿,身边还有一位形影不离、打扮时尚、浓妆艳抹、连做梦都想当名歌手的妖滴滴的小姐。可《唱得幸福落满坡》的作者却一点也看不出像个作曲家,因为他是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他足有一米八的个儿,由于岁月的浸蚀,使得整个身躯变得弯曲:驼背,两腿站不直,行动缓慢;头戴一顶农村常见的老头帽,一件深色的而又肥大已变旧的马甲也难撑起他那削瘦的身体;鼻梁上那副老花镜虽然帮助他解决了视力调节衰退的问题,但,反过来,通过老花镜我们看到了史老那副欢乐与苦涩交织、知足与无奈相溶的神态。

  1920年,史掌元出生于太行山深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山西省昔阳县界都乡里安阳沟村。在这个石头比土还要多的土地上,他们把自己的汗水毫不吝啬地洒进了土地,可土地产出来的粮食还没有洒进的汗水多。于是他的父辈拿起锣钗唢呐,给有红白喜事的事的人家,吹吹打打,造造气氛,以换取二斤高粱、苞谷等糊口的食物。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演奏民间乐器的乡村艺人。由于受家庭的熏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史掌元就参加了村里业余剧团,与一群庄稼汉用旧曲新词宣传革命政策。这是史掌元艺术生涯的第一个起点。

  史掌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和石匠,扶犁种地、工山凿石、砌窑洞是他的拿手好活儿。在互助组时,大家白天劳动,晚上积肥,有的轻年农民怕苦怕累,不时地抱怨,劳动热情不高。年方三十的史掌元看在眼里,气在心中,咱们积肥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能多打粮食,过去就是因为地力不足,粮食产量低,村里饿死了多少人?现在团结起来搞互助生产,你又怕苦怕累?尽管如此,史掌元没有直接去说服这样的轻年人,而是躺在炕上构思起来。第二天,一曲《积肥小调》在他口中一哼而出,很快在全村人中传唱。“我本来就是一个农民,一个石匠,干着干着活,一首歌就在我脑子里形成了。”

  1959年国家文化部举办了一个全国业余歌手新作品大奖赛。根据参赛要求,歌词必须在《红旗歌谣》上选歌词。《红旗歌谣》是郭沫若 、周扬二人合编的。这些歌词质量很高,都是好歌词 。挺厚的一本在这一本书上,我反来复去的选了很多,最后我选上了《唱得幸福落满坡》。史掌元的成名之作《唱得幸福落满坡》就这样诞生了——

  也许大家会有疑问,那么厚的一本书怎么就选上《唱得幸福落满坡》呢?史掌元说:“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唱得幸福落满坡》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当时,村里正在搞植树造林,绿化,种果树。正在这个时间,《唱得幸福落满坡》这个歌词。恰恰反映了农村的面貌。我下地劳动,他们在一边休息,我在一边构思,用什么乐器奏,用什么旋律起,一边哼着歌词,哼一个旋律。用了五天时间这首歌就写完了。我先拿给我们俱乐部歌诵队的人,让她们来唱,大家说,很好,很好。不久,省里边下来征集全国业余歌手比赛的作品来了,我就把这首歌拿出来,让他们唱了唱,听了听,他们带回去了。他们拿回去,在省歌舞团找了一个刘甘瑜,她是唱山西民歌的,她唱了唱,就送到中央去了。送到中央后,评了半年多时间,最后评出来一个全国一等奖的歌曲。当时参赛歌曲是很多很多的。第一首是毛主席诗词《长征》,第二首就是《唱得幸福落满坡》,获得一等奖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向全国播放这首歌曲,全国的各种报刊都在发表这首歌。获了一等奖,当时给了一把二胡,一张奖状。”

  写民歌,唱民歌,演大戏,做导演,以至当村里业余剧团的团长,史掌元样样玩得爽,最让他上瘾的就是写歌曲。熟不知,在全国众多作曲家中,史掌元是唯一用简谱写曲子的作曲家,因为他至今还不会玩“五线谱”。尽管如此,只要能搞创作,无论是怎样劳累,他总有坐下来写作的闲情逸致,无论怎样的困惑,他总能静下来,构思的优游洒脱。无论怎样沮丧,他总面前对大山,引吭高歌。

  然而,史掌元的前半生走过的是一段艰辛而苦涩的生活之路,前妻病故后,再娶,又故。再娶。先后三个妻子共为他生了八男四女十二个孩子,全家十四口人就靠四亩贫瘠土地为生。夜晚来临,十几个孩子横七竖八地睡在狭小的炕上,哪个没有回来,数数那些又破又脏的鞋就知道了。尽管如此,史掌元生活得依然萧洒自如,不为别的,只为了他能创作,能谱写出更加优美的曲子。五十年来,共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其中,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的就有70多首。

  从五十年代起,他就带领着乡亲们在村里唱,在田间唱,在乡亲们的炕头上唱,在会场上唱,唱得都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儿,唱出了对共产党的情,唱出了对新社会的爱,唱出了太行山区人民的胸怀。他创作的歌曲形式多样,喜闻乐见,脍炙人口,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1960年,在全国的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史掌元被授予农民作曲家的称号。这之后的两年内,史掌元两次进京,先后参加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中国音乐家协会扩大理事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热情接见。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史掌元还登台演唱了自己刚刚创作新歌《请到我们山庄来》。史掌元回忆说:当他的歌声刚落,参加会议的周恩来总理站起来带头为史掌元鼓掌。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怀念追思成为史掌元创中的一大特色,他先后创作了《手捧清泉忆亲人》、《毛主席恩情说不完》、《太行人民怀念总司令》、《我为总理扎花圈》、《看到太阳想恩人》,其中《我为总理扎花圈》是在毛泽东纪念堂落成典礼仪式上,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两首歌中一首。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各种各样的流行歌曲铺天盖地涌来,这无形中给史掌元的民歌创作带来强大的冲击。面对这种情况,史掌元为自己制订了一个方针:你写你的流行歌曲,我写我的民族旋律,咱各走各的道路。

  史掌元是一位音乐家,却一辈子没有离开土地,一辈子没有离开这个小山村,没有离开自己住了几十年的窑洞,却担任了25年的国家音乐家协会理事、28年的山西省音乐家协会的理事,至今仍担任着山西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编导:杨凤山)

  本文采访线索由央视七套《乡约》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乡约》栏目查阅。

  注:CCTV-7《乡约》栏目播出时间:每周六21:52分 重播时间:每周日13:30,节目时长45分钟,无限精彩尽纳其中,届时敬请收看。

  相关专题:CCTV《乡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