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涵先生泽被两岸风范长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00:41 新京报 | |||||||||
昨天上午,海内外各界人士在上海龙华殡仪馆送别了汪道涵先生。在这场低调却庄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之后,一位德高望重、泽被两岸的仁厚长者永远离我们而去,这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损失。 汪老一生,功勋卓著。以76岁高龄担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在过去十几年的两岸关系史上扮演关键角色,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他尽显“最美不过夕阳红”的风采。他的
不管两岸关系如何风云变幻,有什么样的阴晴圆缺,过往的一切毕竟都已被定格成历史。但是,汪老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人格魅力与道德风范,却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记忆,反而更让人感怀深思,并将会被转化为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精神动力。 汪老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对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的那种博大的爱。因为有这样的大爱,他才既能守住民族大义,又可如海纳百川般地包容。他对于台湾同胞历史悲情与现实考虑的深切体察,对于“两岸之道,惟和与合”的那份坚持与信念,令所有与他有所接触的人都为之动容。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高度上,他才会被与他仅有数面之缘的谈判对手、原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引为知己,成为大陆对台政策很好的“形象大使”。 作为一位站在两岸对话第一线的老人,他身上的那种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尤为难得。他不顾年老体衰,在通过多方面接触了解、亲自选定课题等方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倾听各方意见,潜心研究对台方略,为对台政策的不断发展贡献力量。1998年,他所提出的有关一个中国的“86字箴言”,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而积极的回响。时至如今,他那“双方应共同努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平等协商,共议统一”的话语,仍闪烁着理性与智慧的光芒。 汪老自然有憾。他晚年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能踏足台湾,亲眼看一看海峡对岸的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但是,由于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恶意阻挠,他精心准备的1999年秋天访台计划未能实现。此后,民进党上台,拒不接受“九二共识”,极力推行“台独”路线,甚至公然抛出“公投、制宪、建国”的“台独时间表”,把两岸关系推向危险的边缘。汪老的忧心可以想见。年初,辜振甫先生逝世,1998年的上海汪辜会晤成为绝响。“沪上之晤,竟成永诀”。汪老的唁电中透露出的是深深的遗憾。 令人欣慰的是,两岸关系并未因分裂势力的阻挠而停滞不前。年初以来,两岸关系更出现了带有标志性意义的变化:“台独”所造成的迫在眉睫的威胁明显得到缓解,“台独”势力近年来恶性膨胀的动能开始下降;两岸民众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得到加深,两岸关系出现了良性互动的局面;大陆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术上真正掌握了两岸互动的主导权,找到了做台湾人民工作的切入点;年底台湾县市长选举结果表明,岛内主流民意期盼两岸和解合作、共创双赢。汪老抱病会见来访的连战、宋楚瑜,对于两岸气氛的这种变化当有切身的体会。这对他自然是最好的慰藉。 如今的两岸关系,当然称不上“轻舟已过万重山”,前面还将有不少的困难。但是,恰如滚滚的长江之水,两岸关系朝着互利双赢、和平发展方向奔涌的大势,却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两岸同胞如能把握机会,顺势而为,将汪辜未尽的事业往前推进一步,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相关专题:汪道涵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