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已无汪道涵 两岸同叹绝唱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0:08 新世纪周刊 | |||||||||
-撰文/周瑞金 以“汪辜会谈”打破海峡两岸关系著名的汪道涵仙逝,为两岸中国人留下无限感喟 月24日上午获悉汪道涵先
生仙逝噩耗,万分悲痛。先生之音容笑貌,对我之关爱指导,历历在目,不胜感慨,不尽思念。 汪辜相继驾鹤西行 两位主角、好友、会谈伙伴,一个在年头,一个在岁尾,相继驾鹤西行;是命运安排,还是历史巧合? 汪老1980年与陈国栋、胡立教同志一起受中央之托,从北京来上海担任主要领导,1981年4月当选上海市长 。我当时在解放日报任记者、评论员,工作上与汪市长时有接触,得到他热忱、诚恳的指导。 他任市长五年间,领导制定了上海总体发展和城市建设两部发展战略,赢得中央和上海人民的赞赏,显示了他学贯中 西、通古博今的学者型地方行政长官的本色。1986年我跟随他访问了东北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三市,他时常引经据 典,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其言谈举止之儒雅风度和学者风范,留给我极深印象。 他离任后,江泽民同志接任了上海市长。在1989年党和国家危难之际,江泽民同志受命担任总书记。临行之前, 汪老曾手书林则徐名句相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1991年我因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皇甫平”文章遭媒体“围剿批判”。当时,汪老在市委常委学习会上见到我,总 是特意前来与我热情握手,温言抚慰,我深为感动。这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76岁的汪老出任会长,从此他为 两岸关系辛劳奔走,殚精竭虑,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不久,我从上海调到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每次回上海都要去拜访汪老,他很健谈,话题最多的是两岸关系。 汪老一生从事革命,经历丰富,贡献良多。但他晚年担任海峡会长14年间,致力于两岸事务而创造出的业绩,从“ 九二前密谈”到“九二共识”,从九三“汪辜会谈”到九八“汪辜会晤”,这应当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也是他留给两岸国 人最出彩的华章。 历史常给人以“万事天定,人生如寄”的感慨。两岸闻名遐迩的“汪辜会谈”,两位主角、好友、会谈伙伴,谁也料 不到,一个在年头(1月3日),一个在岁尾(12月24日),相继驾鹤西行;而辜振甫先生的夏历忌日为甲申年十一月廿 三,汪道涵先生恰好是辜老忌日周年的第二天,即乙酉年十一月廿四。是命运安排,还是历史巧合? 两位老先生一为儒宦,一为儒商,共同酷爱中华文化,同样学贯中西、儒雅倜傥,如此紧密相随,也许他们可以在天 上相逢神聊,但在人间已成绝响! 会谈不为人知的细节 汪老以温和、理性、创意之和谈风格化解双方矛盾分歧,使两岸关系春意初现。 据我从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处了解到,汪老介入两岸事务,早在他任海峡会长之前。南先生在美国隐居三年后,于1 988年返抵香港定居。在他刚住下来的第六天,当年在成都军校的老同事、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副主席贾亦斌突然找上门来 ,几个月后又介绍中央对台工作负责人杨斯德与南先生接上关系。 当时,中央选中南怀瑾这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隐士式人物,作为两岸关系的传话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南是两岸关系唯一合适的牵线人。 为着民族统一大业和两岸人民的福祉,南先生抱着“买票不入场”的态度参与其中,不久即应李登辉的邀请返台与李 共商对大陆政策。从1990年12月31日开始,终于促成两岸密使在南先生香港寓所重开国共两党会谈。会谈了几次,未 获进展。 于是南先生提议大陆方面增加汪道涵和许鸣真二人为密使,参与会谈。由此,提升会谈分量,增进会谈效果,促成海 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汪老被江泽民主席委任为会长。 1992年6月,南怀瑾先生披挂上阵,为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提出“和平共济、祥化 宿怨;同心合作、发展经济;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三原则。 此建议书由汪老直接送达江泽民等中央领导,获得肯定,但终因李登辉没有回应而失之交臂。从此,南怀瑾先生退出 两岸密使的会谈。而在汪老的努力下,两岸密使又分别在珠海、澳门、北京等地密会多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月10月28日至30日,以汪道涵为会长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以辜振甫为董事长 的海峡两岸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了成功的会谈,双方达成“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的共识, 这就是“九二共识”。这个共识一直成为两岸对话与谈判的基础。 1993年4月27日,在汪老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下,经两岸共同努力,备受瞩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终于在 新加坡正式举行。4月29日,汪辜两位老先生共同签署了四项协议,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这是海峡两岸最高当局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引起世界震动。虽然会谈内容只局限于民间性、 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的范围,但它毕竟具有浓厚的历史象征意义,对两岸关系影响深远。 1995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问题,发表了著名 的八项主张,即“江八点”。汪老当即向江主席举荐南怀瑾先生。 同时,汪老又代表江主席邀请南先生回大陆,与江主席直接见面交谈台湾社情与推动两岸关系方略。由于南怀瑾先生 抱有传统的“士大夫”气,对国共两党始终抱着“买票不入场”的态度,没有得到江主席正式的书面邀请,终不为所动。 直拖到两个多月后,南先生才以探望许鸣真为由(当时许在上海医院处于病危状态),动身来上海与汪老见面。并用 了四个多小时,向汪老叙述台湾历史沿革,民心民意所在,台湾政情党情社情,以及国民党近况与李登辉的变化,强调攻心为 上,文化统一领先。 就在两岸关系渡过危机、处于微妙阶段的时候,1998年10月中旬,辜振甫先生应邀率领海基会代表团访问上海 和北京,与汪老再度聚首,并同江主席进行坦率交谈,最后达成汪老应邀访问台湾等四项共识。应当说,这是汪老以温和、理 性、创意之和谈风格化解双方矛盾分歧,使两岸关系春意初现。 推动两岸媒体合作 访问前,汪老当时殷殷嘱我多与台湾新闻媒体交流沟通,要做“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江鸭”。 恰在1998年10月下旬,我应台湾“中央通讯社”的邀请,即将率领人民日报新闻代表团访问台湾。汪老当时殷 殷嘱我多与台湾新闻媒体交流沟通,要做“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江鸭”。他要我以大陆第一大报的身份推动两岸媒体合作 ,争取台湾当局同意两岸主流媒体互派长驻记者。 他还要求我去拜会辜振甫老先生,代他致意,并了解台湾政界对刚达成的汪辜会晤四点共识的反应。后来,我们的代 表团台湾之行,基本上就是按汪老的意图进行的。到达台北的第二天,便拜访了辜老先生。他在台北台泥大厦自己办公室亲切 会晤代表团,与我们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无拘束交谈。他说:“我有55年未到北京,53年未到上海,再到大陆我有惊世之 感,和以前的情况不能比。大陆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成功的景象,令我印象深刻。 这次与汪老会晤是在两岸关系冰冻很久后举行的,显示了两岸以协商代替对立时代的来临。我看,两岸只要多接触, 以中国人的智慧一定能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子来的。”他谈到未来两岸之间媒体的交流很重要,互派长驻记者是好的方向。 辜老谈起这次大陆行与江泽民、汪道涵先生见面聊天的情景,颇为感奋欢愉,说自己在台湾“立法院”报告大陆行时 ,有三位立法议员高兴得唱京戏,还有人献花,这是前所未有的。 他说“行政院长”萧万长急于了解大陆情况,特请辜老共进晚餐,台湾政界大都正面看待四点共识。各方都将做出规 划,推动两岸关系。 此外,我们在台北遍访了台湾主流媒体,与台湾新闻界头面人物都见了面,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沟通成果。 我们代表团从台湾访问归来,途经香港。因汪老事先交待我到香港应去拜见南怀瑾先生,听取他对“汪辜会晤”的反 应。这是我第一次去南先生香港寓所拜访神交已久的南先生。当时他82高龄,精神矍铄,称我为“南书房行走”来了。一语 双关,既说我是中央机关报主持言论的副总编,又戏称今天我是到“南怀瑾书房行走来了”。 当我代汪老向他致意,并问起他对“汪辜会晤”的看法时,南先生心直口快说道:“现在两岸都说好,我看不会有结 果。‘汪辜’闽南话是‘黑锅’,某人在台湾名声不好。而李登辉这个人你们都没有看透。他在执政初期,权力基础未稳,利 用密使会谈,缓和两岸关系,取得大陆对台湾地位的认可,得以腾出手来将李焕、郝柏村、林洋港等政敌消除掉,巩固自己权 力。现在,李登辉就不同了,他会容忍汪道涵去台湾讲统一吗?”我一回到上海,汪老马上接见我,听我汇报台湾之行。 真想不到,南先生对我说的话,竟成谶语。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使汪老台湾之行终成泡影。此后 ,汪辜两老,对隔海峡,咫尺天涯,无缘再见,抱憾终身。 家国情怀 他对两岸人民的共同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怀与使命感,在人生最后岁月里,无私无我地奉献投入。 进入新千年后,汪老一如既往,专注于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然而,他的身体状况已力不从心。上世纪90年代 中叶,汪老患胃癌动过大手术,近年来又不幸罹患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病情相当严重。而他的夫人又先他而逝,这更是雪上加 霜。 今年5月初,汪老体内癌细胞已扩散,多次化疗使他头发疏掉许多,但他强撑病体在锦江小礼堂和虹桥迎宾馆分别会 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汪老,仍然是神采奕奕,温和淳厚的样子。但会见后,他经历了一次大手术,很长时间卧床不起, 直到12月21日上午10时,他最后一次从瑞金医院打电话到办公室询问两岸情况。三天后他与世长辞。 正在闭关的南怀瑾先生,在得知汪老仙逝,遂在关中超度老友,并撰挽联一副——海上鸿飞留爪印,域中寒尽望春宵 。联中寓意如何,难以揣测,将来有机会要请教这位禅宗大师了。 汪道涵,真是时代精淬出来的典范,是两岸关系的卓越开拓者!他对两岸人民的共同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怀与使命感 ,在人生最后岁月里,无私无我地奉献投入,毫无个人的利益算计。其人品、气质、胸怀、意志,其学养、历练、视野、风度 ,不但在同侪中卓然拔萃,在后来者中恐也难以超越。(作者系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