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为什么一定要考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0:08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廖素冰 摄影/张珂

  因为上升的渠道有限,为了改变命运,今年有127万人被迫挤上考研这座独木桥

  从湖南来京两年的老师杨叶最

  近已到了最紧张的时刻,距离研究生考试的日子只有不到半个月时间,她必须更加起早贪黑地看书。去年的第一次失 败给她心上扎了一刀,但经过半年的调整,舔舐伤口,今年她又卷土重来。

  辞掉原来高中老师的工作,从湖南来到北京的杨叶已漂在北京两年了。两年里她半年工作、半年复习,和许多与她有 同样追求的研友一起,将落脚之处安在北京语言大学附近的出租房里,与语言大学的在校学生一起吃食堂、上自习、蹭课,成 为飘荡在大学四周,被大家称为考研族的一员。

  找好工作是最大动力

  杨叶只是考研大军中的一个缩影。根据考研目的,考研学生被大致分为五大类:

  一是躲避就业难题,推迟进入社会的时间,校漂族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是为了继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价值理想;

  三是对目前工作不满意,希望通过考研改变现状;

  四是对未来茫然,在从众心理下随大流,他们成为考研大军中的分母;

  五是享受校园生活的逍遥自在派,家境宽裕,工作优越,但就是特想享受校园生活方式。

  杨叶属于第三种,也是占人数最多的一种,“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

  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已达到127.5万人,单是报考北大的就有22503人,报考 清华的有13600人。自从本科生、研究生扩招以来,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一再刷新历史纪录,考研热已成为每年一次的社会 焦点。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将考研热的最根本原因归结为实际利益的驱动,解决就业难问题就是这实际利益的最根 本所在,“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科研机构、高校等被认为好的岗位要求必须高学历”。

  学文科的李军2004年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在简历如山的招聘会上,他的本科学历被压在其他求职者厚厚 的研究生学历下面,他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在2005上半年又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找工作经历后,李军选择了考研。

  最近几天李军处于极度焦虑状态,他总是问自己:要是今年考研也失败了可怎么办?还要继续做校漂族?眼看新一批 毕业大军又来了,校漂的队伍在扩大。在漂的一年中,除了政治、英语熟练一些外,什么本事也没长,而工作的同学已经攒了 一年的工作经验,这让他感觉自己的胳膊比别人好像又细了一圈。

  挫败多次仍未死心

  对康康来说,考研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唯一出路。考上一所不知名的大学,念一个不知名的专业,最后毕业时因莫名 的原因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偏僻县城上班,和普通中专、大专毕业的工人一起在车间干活,每个月领几百元的薪水。

  这种生活耗尽了康康对未来生活所有的想象,似乎一眼看到了头,而在另一个城市工作的女朋友也要成为他无法掌控 的风筝。于是从大学毕业第二年开始,他就义无反顾地拿起考研书籍,结果连续2年失败,被周围同事嘲笑。

  更为严重的是,他还有被工厂领导以迟到早退太多名义开除的危险。好在2004年,他如愿考上北京某所高校一个 不错的专业,毕业后的命运也变得明朗起来。不过,即使是考上研究生,毕业后的求职之路也未必平坦,丁丁就是众多失意人 群中的一个。

  丁丁是以保送的名义读的研究生,而代价是以志愿者身份被分配到青海一处偏僻而贫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做老师,时 间是一年。而在研究生毕业后,她却未能留校当老师,辗转几次最终来到了一所没有名气的中专学校。

  “我没有想象中那种优越感和踏实感,相反更有压力,因为我比别人多读了3年,却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三年的 研究生生涯并没学到太多东西。

  考并焦虑着

  “我每天起床,心里都很难过”,杨叶咬牙坚持着。第一次考研花掉了她2万多元,今年这次从准备到现在也用了1 万多元。

  在不工作的两年里,她一直靠过去的储蓄生活,以前可以随意买下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而现在只能买必需品。为了 考研,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据北京某高校的一位老师介绍,现在高校毕业班里,考研和找工作人数各占一半,工作不满意又辞职考研的占了其中 一部分。一个毕业班里,不考研的人是另类。“高校培养本科生的第一目的是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参加工作是第一选择,其 次才是为研究机构准备人才,而目前的顺序正好倒过来。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为准备考研而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又回过头从 事最基本的工作,有人拥有硕士文凭甚至只是为了保证基本的吃饭问题。”

  考研族的队伍每年都在增大,而对前途的未知和遥远不见尽头的复习,也引发了一种情绪的逐渐弥漫,焦虑像毒药在 一点点谋杀考研人疲惫的身体和神经。“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一席之地,即使考上,我也不 知道自己的方向到底在哪里”,一位已经考了4年的女孩对考研已经麻木。

  对于考研学生的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郑日昌认为,这是社会就业心理不正常的表现。目前对一份工作“满 意”的评价标准,只有体面的才是满意的,这是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人本身是有惰性的,能不工作就不工作,学校教育、家庭 教育都没有教学生怎么去独立。“只有真正饿了,才会去找工作,能不工作去考研的可能还不是真的饿。”

  期待多元化发展

  “社会保持平稳发展,需要有一种机制来达到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的流动,需要给向上发展的人提供一种被认可的发 展渠道。”夏学銮教授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从社会流动的方面看,对一般城市青年人来说,考研确实是改变个人社会地位、 命运的方式之一。如果说上大学是个人命运的根本改变,考研则是锦上添花。

  那么,除了考研,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还有什么渠道可以改变自己的发展路径?从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看,本科毕业后 可提供给成年人的继续教育有在职研究生(可获专业学位)、远程网络教育、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等。

  但现实是,远程教育目前还没有具备大力发展的物质条件,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也只是在某方面得以改善,即使如微软 认证、Oracle认证等含金量高的培训也只是在IT领域有用。

  “与在职研究生相比,全日制研究生只要考上就能拿到学历学位证书,只要通过英语、政治考试,专业课考试还可以 通过找导师走后门,比在职考研者有更多投机的机会。如果向上发展的渠道变多,大家各取所需各行其道并且都行得通,那么 也许就不会出现全日制研究生这条腿粗、其他腿细的问题了”,

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胥青山谈到。

  因此,大家拼命挤考研的独木桥,机会虽有限,但相对于别的教育模式,却是一击成功,成为最快、最稳当的向上发 展渠道。

  面对全社会发出“研究生泛滥成灾”的声音,夏学銮、郑日昌、胥青山均认为,中国的研究生还远远不够,不是人太 多了,而是怎么用人才的问题。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