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创意工业的中国逃生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4:56 新周刊

  直至今天,中国的企业已有80%以“创新”为经营理念。尽管如此,中国企业依旧在创新缺位的低端竞争中挣扎。

  文/邱晨

  1752年的某一天,当那道闪电穿过本杰明·富兰克林手中握着的风筝线将他击倒在
地的时候,雷电的秘密也穿

  越中国风筝两千多年的历史昭然于世。古老的风筝成了开启余荫万世的电力时代最为隐秘的钥匙。在这两千多年的时光里,火药点燃过慈禧太后寿宴上的爆竹礼花,也点亮了军事文明蛮横入侵的血腥天空;指南针为风水先生的安身立命奠了基,也为哥伦布的扬帆启航,及其后欧洲各国的海上扩张开了道。数不清的国人原创为西方文明的成长加速,在本土却仿似酱缸里的黄豆一般在时光的酵母作用里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而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创意”启蒙,我们能否携创意逃出酱缸的怀抱?

  下游:创意典当铺

  从几个世纪前的创意出产国变成了现今的创意消费国,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意变现基地。当国家大剧院的“巨蛋”、国家体育场的“鸟巢”、央视的“扭曲之门”进驻京城的红墙绿瓦间时,中国的大城市成了国外建筑师、至少是国外建筑创意的试验场。库哈斯、赫尔佐格、德梅隆、哈迪德……他们的创意已经化作了各个城市的地标。

  有多少人知道碳酸饮料里的咖啡因对中枢神经的伤害?磷酸对骨骼的影响?糖分在饮料中的含量?这些未知的问题丝毫没有妨碍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饮料消费国。于是每一款饮料的品牌形象、外包装、广告词、广告画、广告片都成了创意试炼场。软饮料改变了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甚至人生态度,最后,我们咽下去的创意比咽下去的饮料多得多。

  龙应台曾把“创意产业”这个词解析为“上游创意,下游产业”,很显然,中国正处在创意的下游,甚至是产业本身的下游。一方面,从计划经济的规矩方圆中走出的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创意留白,创意工业青黄不接;另一方面,嗷嗷待哺的中国市场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创意们有着极佳的食欲和胃口,不管自己最后会不会消化不良。仅向物质世界敞开了26年怀抱中国的社会还处于“准”消费时代,而创意工业是消费时代的产品。补课是必要的,饕餮是难免的,所以典当是正当的。

  中游:创意焚化炉

  有一个游戏很直观地名为“争上游”,中国向创意产业上游攀爬的过程却是一个创意毁灭的过程。

  早期的上海创意人群自发群聚在废弃的老厂房、旧仓库里工作,LOFT创意区域应运而生。而新一代为创意而创出来的“创意园区”,却因售价昂贵令创意阶级“水土不服”。

  消失的不止是创意的地盘,还有创意的斗志。中国台湾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今天这种晶圆代工已经成为了备受台湾年轻一代诟病的创意杀手。得益于1980年代美国芯片厂商战略转移的台湾晶圆代工,以优厚的待遇笼络了大量IT人才,却只为摩尔定律的创造者们贡献了一拨比一拨精细的晶体管,自身核心技术的进步问题却被巧妙地回避了。台积电的张忠谋说:“大陆也要走台湾30年前走过的路。”即便是IT业,中国也难以避免沦为“制造车间”。就算与制造无关,活在当下中国创意产业链上的任意一环都不舒坦。全球化就是最大的创意焚化炉。南中国地区的血汗工厂,以超廉价的人力成本重复生产着外来的创意产品,当这些昔日的创意重返它们的故乡时,往往由于低廉的价格和庞大的数量而沦为没有个性的量产物品。

  以创新为本的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市场也被误读成以赚钱为本。在人们趋之若鹜的企业家头衔之下,往往不是怀揣创意的创业者,而是资本家和职业经理人。方兴东与蒋胜蓝在《中关村之死》中呼吁:“把‘企业家’的帽子还给它们真正的主人,哪怕它们已经被我们用坏了!”被“用坏”了的词还有“创新”本身。《创意经济》的作者约翰·霍金斯曾说:“我走遍了全世界,人人希望拥有创造力,每个城市、国家都希望以创新闻名。这看起来有点可笑,我甚至希望寻找一个宣称拒绝创新的城市!”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一词,直至今天,中国的企业已有80%以“创新”为经营理念。尽管如此,所有的中国企业依旧在创新缺位的低端竞争中挣扎。眼望着中国的市场经济一半是资金燃烧的火焰,一半是同质竞争的苦水,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企业都既是祸首,又是冤魂。

  上游:创意加速器

  台湾电脑游戏公司的每一个游戏企划新人,都要经历“创意的毁灭”训练环节。他们认为,只有将过去持有的想法统统摒弃,才能完成从游戏玩家到游戏企划的转换。同样的,创意要逃出酱缸的熏酿实现其产业价值,也得经历一轮“浴火重生”。看似没有给创意一个翻身的机会,其实中国正在代工与贴牌中聚敛创意资源,创意进阶之路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照着葫芦画瓢。对此,中国的确是受惠的一方,而创意输出国则举着《知识产权保护法》愤怒地咆哮。没错,中国曾以自己的“血汗”将发达国家从低端制造中释放出来,沿着创意产业的路径逐渐走出旧工业帝国的背影,但同时也“血汗”着人家的创意,消解着发达国家的创意价值。经济学家罗默在1986年撰文指出,“新”创意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在吐故纳新的过程里,中国间接推动了全球创意的革新速度。

  2005年11月2日的英国《金融时报》称:“用不了太久,西方就会成为中国创意的净进口国。”在世界创意产业链的升级过程中,中国再次扮演了一把隐秘的钥匙。

  点击此处进入《新周刊》论坛

  相关专题:新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