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发布2006年世界经济与国际形势报告(实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14:21 中国网 | |||||||||
2006年1月5日9时30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王逸舟分别发布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全球政治与安全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谢寿光]: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早上好!2006年世界经济与国际形势报告会现在开始。
(2006-01-05 09:27:57) [谢寿光]: 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世界经济黄皮书》的主编李向阳研究员和《国际形势黄皮书》的主编王逸舟博士。他们两位将要作报告的两本书,作为我们黄皮书系列里世界经济与国际形势的主报告,是刚刚出炉的。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每到岁末年初,我们社科院对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跟踪研究的报告都是在这个时间出炉,今天发布的两本黄皮书,由中国社科院两大课题组的专家,对2005年世界经济发生了什么、2006年它将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全球经济振荡以及国际的安全问题将对我们在刚刚进入的2006年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等问题进行回答,应当说这是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都关心的。我们希望通过新闻媒体和大家来共享这个研究成果。 (2006-01-05 09:34:01) [谢寿光]: 今天我们邀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经济观察报》、《经济参考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晨报》、《华夏时报》、《第一财经日报》、《解放军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新闻出版报》、《了望》周刊、《国际先驱导报》、《环球时报》、《深圳商报》、《新民晚报》、《第一财经报道》、《中国工商》、人民网、中国网、香港《民报》、香港亚洲电视台等几十家新闻单位。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世界经济黄皮书的主编李向阳研究员给大家做2006年世界经济的形势分析报告。 (2006-01-05 09:37:24) [李向阳]: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早上好!今天很荣幸在这里给各位介绍一下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全球经济所做的一个总结和展望。在这里,我尽可能简短地说一下,因为各位已经拿到报告本身。 我在这里做三个问题的说明: 第一,对今年的黄皮书2005年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第二,谈一下2005年到2006年全球经济形势的增长回落和展望;第三,谈一下2006年我们需要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 (2006-01-05 09:41:24) [李向阳]: 首先,我们可能看到这本书了,在2005年到2006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里面,与以往相比整体上继承了过去的格式,但也有一些差别。第一需要说明的就是我们在去年年初的时候选择了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全球经济、全球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二个问题,全球经济失衡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在近一段时间里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在上周,也就是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在这个会议室里专门开了一个小型的内部研讨会,讨论了一下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是第一个需要说明的。 (2006-01-05 09:42:51) [李向阳]: 第二个需要说明的是,和往年相比,我们在对所有的国别做预测的时候,需要对上年度的预测做一个总结。按国际惯例这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要求作者对自己所做的预测负责任。因为任何预测都是有风险的,作为一名研究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个国家的学者,他们所做的预测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有偏差,那么,这种偏差在下一年的时候需要做一个解释和说明,无论是预测对了还是错了,这种错是错在何处、为什么错?这是我们和以往相比的一个要求。目前我们已经拿到这个报告,实际上都是在两到三个月以前做的。到目前为止,我看了看,我们所做的总体预测还是能够站得住脚的。 第二个问题,我介绍一下2005年到2006年全球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重点谈一下全球经济增长率形势的回顾与展望。如果说2004年全球经济用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强劲增长的话,那么2005年的全球经济可以概括为稳定增长。虽然2005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比2004年有所放慢,但仍然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增长率。目前2005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还没有出来,绝大多数人估计是4.3%左右,这是2005年的一个基本情况。预计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会在2005年的基础上略有放慢,会是一个台阶式的放慢,仍然会维持在相对比较高的水平上。我们的基本判断就是2006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比2005年有所放慢,预计在4.0%到4.3%之间,这是一个总体的判断。 (2006-01-05 09:44:27) [李向阳]: 为什么作出上述判断?主要理由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全球石油价格将继续维持在高位。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今年的形势报告里已经做了专门的说明。我们知道2005年全球石油价格的涨幅和绝对水平创下了过去几年的新高,最高超过了70美元。虽然目前有所回落,仍然维持在60美元左右。2006年我们预计这种比较高的石油价格,将会仍然持续下去。总体水平比2005年有所下降,但是继续维持在高位,这对石油的一个判断。由于石油价格长期维持在高位,对全球实物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将会逐渐显现出来。这是我们对明年全球经济略有放慢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走软。2004年报告里我们专门分析过全球房地产价格,在2005年的报告里我们再次作一个重点,分析全球主要是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价格。到2005年下半年,主要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价格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除去美国和丹麦等小国以外,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已经开始放慢,尤其在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些增幅比较大的国家,它们的房地产价格已经出现了个别月份的负增长。相比之下,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到现在仍然是最强的,预计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内,可能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价格都有可能会走弱,这是目前影响全球经济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与石油价格上涨和房地产价格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泡沫相联系的,就是发达国家货币管理当局开始做出的连续的升息,这种升息很大程度上是对上述两个因素做出的。我们知道石油价格上涨首先带来的就是的风险,同时房地产市场泡沫同样也需要货币管理当局的干预。基于上面两方面的因素,包括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都已经开始连续提息,预计明年日本央行有可能加入到升息的行列中来。发达国家的全面升息将会使发达国家的增长率进一步放慢。这是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率略有放慢的三个主要的理由。 (2006-01-05 09:47:35) [李向阳]: 具体来看,我们看全球经济的几大块,首先看美国的经济,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来源于美国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而美国消费需求的增长,很大程度来自于美国的房地产。过去几年间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为美国的消费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的房地产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低利率。从2001年开始,美国虽然短期利率不断上升,但长期利率一直维持在低位。我们知道到现在为止,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升到4.25%,而美国的长期利率,如果按照美国十年期的利率,则只有4.37%,30年的抵押贷款利率是6.37%,这远远低于7%的水平,长期利率一直处于低位,而美国的低利率主要缘于外资的流入。这是下一个环节,由于源源不断的外资的流入,把美国的长期利率压得很低。外资的利率又进一步来源于其他的国家对美国的大量的贸易顺差,尤其是东亚国家和石油出口国对美国实行了贸易逆差,这样美国和全球的经济增长形成了双循环的机制,在商品市场大量的对比形成贸易顺差,资本市场大量的资本重新回归到美国的市场,支撑美国经济的增长。在整个双循环的链条里我们看到容易出问题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石油价格继续维持在高位以及美国房地产市场有可能走弱的趋势。一旦这两个因素出现问题,上述美国和世界经济之间的双循环就有可能出问题,这是对美国经济的简单描述。 (2006-01-05 09:52:46) [李向阳]: 2005年一般估计美国的经济增长为3.5%,2006年比2005年略有下降,大致在3.3%左右。 第二个需要关注的是2005年全球经济中的一件大事,就是日本经济的复苏,可能在这一点上,国际新闻界对这个问题关注报道得比较少。但是,不管中日关系——政府关系和民族感情怎么样,但是日本经济复苏作为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可能会有人说,在此之前,很多年间日本也出现了多次的复苏,但是都很短,但是为什么这次强调?因为这次复苏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日本的不良贷款已经大幅度下降,基本上可以说是已经得到解决。从最高的时候不良贷款的比率占9%下降到2005年下半年的4%,已经到了一个正常的水平上。 第二,日本的通货紧缩可以说到2005年底的时候已经基本上宣告结束。因为11月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已经出现了正数。国际上英国经济学家曾经对此做过一项评论,这种变化有可能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第三,这一轮的日本经济的复苏主要是由于内需拉动,这和以往依靠出口拉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2005年财政年度日本经济的增长预计会达到2.3%左右,2006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会随全球经济增长率的放慢而略有放慢,但是仍然预计达到2%左右。这是第二大块。 第三大块就是欧元区,欧元区和上述两大经济相比仍然处在一个低位或者疲软的状态。2005年的增长率预计只有1.3%左右,2006年可能由于原来的基数比较低,会有所提高,但是与美国、日本相比仍然是最低的。最乐观的估计是在1.6%到1.8%之间。这是第二个问题,即2005年到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一个基本回顾和展望。 (2006-01-05 09:5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