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台湾资深剧场人陈立华专访:做戏剧像上了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20:07 外滩画报

  作为一位和台湾、香港、内地三地戏剧界都合作过的戏剧导演,陈立华能导、能演、能编,他的戏剧之路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两岸三地戏剧界的风云变幻。

  文/ 刘莉芳 寒暄

  话剧《最后一个情圣》1月6 日起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该剧导演陈立华的阅历非同
一般。他和台湾现代剧场的创立者赖声川合作了将近20 年,和香港两大戏剧团体“非常林奕华”、“进念二十面体”在两年内合作了5 部大戏,和吴彦祖、刘若英、梁咏琪等一线明星也有过合作。

  陈立华扮演的祝鸿才让林奕华惊讶道:“这人在台上怎么可以这样?”而梁咏琪则说是陈立华教会自己在舞台上“笑里藏刀”; 吴彦祖称和陈立华合作是自己的幸运; 徐铮和陶虹则将陈立华看作是他们夫妻俩的“调停人”。12 月29 日下午,陈立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上海·台湾·香港三地比较

  B: 很多人都说上海的话剧市场很大,作为一位和台湾、香港、内地三地戏剧界都合作过的导演,你认同这个说法么?

  C:3 年前,我第一次和徐铮合作,导演话剧《他没有两个老婆》,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内地的话剧市场。前年过年前我和徐铮再度合作,推出话剧《最后一个情圣》,目前已进入第二轮演出,这是我第

  二次接触这里的市场。

  很多人都说上海的话剧市场很大,但直到现在,我认为上海其实仍是个还未获得认可的话剧市场。如果没有明星演出,没有国际背景,没有“什么之最”的名头,到底有多少人愿意买票进剧场看戏?

  B: 港台两地的情况如何?

  C: 内地的戏剧运作由大型院团来推动一个个计划,还是计划经济状态;没有关注市场,在相当程度上,观众只能配合。而港台地区在推出戏剧前,会考虑观众会不会接受,市场会怎么反应,以及投入的资金、成本和回收。

  然而,在台湾和香港做话剧的影响力仅限于此,因为那里的话剧是区域性消费,没有前瞻性。而大陆的话剧是可以被期待的,一个演出,哪怕是默默无闻,很可能也会演上500场。但在台湾,最多演25 到35 场就饱和了,任何作品的寿命顶多只有半年到一年。

  三地戏剧市场最大的不同点是: 内地有演出商,投资和风险可以由演出商来承担; 而港台则没有,我们既是创作者又是老板。

  B: 就市场而言,内地可是有很不错的电影和电视市场。

  C: 内地市场目前唯一有保障的是电视。电影市场还没有形成,目前一些大导演走的是国际消费和资本运作模式,动辄几个亿,其实他们已经远离了电影的本质。他们的对手是好莱坞,被逼上了擂台。但话剧的演出市场,就目前来看,根本不能算作市场。

  B: 你觉得上电影院和上剧院,有什么差异?

  C: 剧场是一个激起潜意识的地方,它有非常深厚的学理背景、文化背景和高技术含量,欣赏也是最直接和即时的。

  剧场还是可以直接产生感觉的地方,它跟观众产生互动,观众教我们如何去认识这部作品。比较而言,电视和电影就不是如此,它们是在做一个周密的规划,生产一个产品。

  很多人会略带嘲讽地说从事戏剧的人就像在吸冰毒,冰毒是毒品里毒瘾最大的。我为什么还要做话剧呢,因为我在剧场里得过“好”。我年少时在剧团里成长,后来在戏剧学校里学习,我的很多美好经验都是在剧场里获得的。这有一种价值感,包括对生命的回顾。我相信,徐铮和陶红这次合作《最后一个情圣》,会是他们夫妻俩这辈子最珍贵的回忆。

  台湾及香港戏剧圈的恩怨

  B: 你做过影视和话剧,和很多演员及剧场人合作过。现在想起他们,你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名字是谁?

  C: 是赖声川和以他为首的表演工作坊。我是台湾“国立艺术学院”的第一届学生,我在读大二的时候,赖先生刚从美国伯克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回台湾任教。从那时起,我们就在一起合作,至今将近20 年了。我担任过他作品中的演员,也在表演工作坊里导演过很多作品。

  在表演工作坊,大家都认定我是一个导演; 其实在学校里,我都是演男一号的。后来,我被赖先生点名,重回学校,成为学校的第一批研究生,取得硕士学位。我留校一年,但还是逃走了,因为我觉得年纪太轻,不要在学校里留太久。在这段时间里,我和赖先生还一起做了一部600 集的情景喜剧,在台湾影响很大。

  我通过表演工作坊结识了非常多人,大家一说到台湾剧场就会提到的名字,像金士杰、顾宝明、李立群、赵志强等。表演工作坊从195 年开始做电视,那一年,李立群正式离开。

  B; 你在20 年戏剧生涯中,做过演员、编剧、导演,甚至还做过制片人。之前你曾组建过一个剧团,赚了很多钱,但在赚钱时却结束了,为什么?

  C: 在我的人生中,有两件事对我影响非常大,我称之为失败。一件发生在台湾。几年前,我和几个朋友在台北成立了一家剧团,由我掌控; 成立剧团的初衷是想跟社会互动,所以票房、赢利都不重要。

  但想不到仅1 年,零投入的剧团就赚了很多钱,引起台湾戏剧界的瞩目。最后由于理念不合、劳逸不均、分配不平衡,剧团没有继续下去。我只好把剧团的赢利发给每个人,每人都拿到几百万元。在这件事情上反观自己,我做事时很急躁,会给别人压力,这让别人不舒服。我也是在工作上很讲纪律的人,这可能和娱乐的理念冲突了。

  B: 第二次失败呢?

  C: 那次失败发生在香港。在结束自己的剧团后,我回到台北表演工作坊重新担任演员,演了几出戏,比如赖声川执导的《等待戈多》等。其实在做剧团之前,我还接触过影视,拍过广告,所以我这张脸,在台湾大家都认得。

  在这个过程中,我和香港的林奕华、丁乃筝合作了多媒体话剧《张爱玲,请留言》。演出结束后,他们就力邀我到香港共事。

  两年中,我在香港和林奕华、“进念二十面体”共同创作了五部作品,有《快乐王子》、《半生缘》、《大娱乐家》、《恋人絮语》等。其中,《半生缘》由刘若英、我等三个台湾演员和国家话剧院的演员主演,这部戏开启了“进念二十面体”和国家话剧院、孟京辉体制外的一个合作模式。

  但是去年,我在北京导演羽·泉演唱会的时候,林奕华从香港打电话告诉我说,他和进念二十面体的胡恩威闹翻了。过去两年来,我们的作品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其实一直很看好林奕华,也向他学习。但他不是科班出身,有些创作理念和技法会走冤枉路。我试着把学院派扎实的表演观念和创作方式和他的理念融合。几年下来,我们本来是希望借助这个模式重新开启一个跨内地、港、台三地的华人演出市场。这个市场眼看就要成熟了,但“进念二十面体”和“非常林奕华”这两个剧团闹翻。我们过去的所有作品也全部作废,很可能全部不会再演出了。

  B: 这件事对你影响大么?

  C: 现在,双方剧团都邀约我参与别的制作,我有点心灰意懒了——怎么可以大家在朝着一个目标努力中,因为什么理由就突然散了。我很可能哪个剧团都不参加了。

  明年5 月份“进念二十面体”本来计划做《万历15 年》,“非常林奕华”在明年年底要做《水浒传》,两部都是很大的制作。原本我一定会参与其中,但现在,我都不点头,他们都有点错愕。

  B: 你还会继续戏剧之路么?

  C: 我在读“国立艺术学院”研究生的时候就很清楚: 我们这些走在前面的人,如果地上有好东西,我们应该捡起来放在口袋里; 但是如果地上有一个坑,我们就要先摔下去,爬起来将之填平,后面的人才可以往前走。我们必须要有这个态度,才能继续往前走。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