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副市长称将尽快促成建立地下管线协调部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03:44 京华时报 | |||||||||
昨天,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地基检测所总工程师钟和向记者透露,他已就地下管线安全问题起草建议,希望北京能够成立一个地下管线统一协调部门。针对钟和代表的建议,副市长刘志华表示,北京市正在加快研究,尽快促成建立地下管线协调部门。 代表建议
-钟和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地基检测所总工程师) 应成立地下管线协调部门 应由指定的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和惩罚规则,统一管理重大工程开工前的管线调查及制定监护方案等工作。勘察单位进行勘察前,必须要有一个部门出面,召集各个部门进行协商。 可设立“管线调查确认卡” 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设立“管线调查确认卡”,将其作为准许勘察及施工单位破土动工的法律要件,在该要件相关调查事项未完成之前,不允许破土动工。这样可确保各管线所属单位及建设方、施工方能最大程度地配合,有效避免勘察及施工单位不进行管线调查就施工的现象。 权威追访 -刘志华 (北京市副市长) 地下管线普查已经启动 针对钟和代表的建议,副市长刘志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北京越来越现代化,管线已成为城市的命脉。尤其像天然气管线、热力管线以及光缆等,一旦断裂,会造成大范围的危害。市政府非常重视管线管理,准备就此展开专项工作。 刘志华表示,目前北京地下管线的档案资料不是特别齐全。“我们力争先把地下管线资料的底数摸清,然后在管理上有步骤地展开工作,现在,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已经启动。”刘志华说,以后大型管线如天然气管线等要借用雷达、机器人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日常检测,因为“如果不及时发现毛病,光靠出事后救险,那永远也救不过来。” 尽快建立管线协调部门 刘志华坦言,管线灾害事故在国外一些超大型城市也时有发生,这是大城市的一个软肋。“为什么我们说城市不能过大,因为过大了很多矛盾就会显现,交通堵塞、管线灾害等都会上升。在大城市管理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刘志华强调,代表和专家们提的意见很中肯,“我们正在加快研究,尽快促成建立地下管线协调部门。” 地下管线管理现状 资料缺失致使事故频发 据钟和介绍,北京地下管线分布密集,种类繁多,建设时期早晚不一,并分属多个管理部门。虽然市政部门在建立管线档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管理人员更迭等原因,有些管线的准确位置及不同管线间的相互关系等资料仍不完善。目前每年因工程勘察钻探及施工开挖而导致的停水、停电、燃气泄漏事故不下数十起。 保护措施存在两大缺陷 目前通行的保护地下管线的做法是:施工及勘察单位在接受项目方委托后,分别联系各管线管理部门,到拟开挖、钻探的现场确定管线位置,制定避让措施。由于缺乏硬性规定约束,这种做法在实施中存在两大缺陷:施工及勘察单位很难在限定时间内联系到所有责任部门,有些施工及勘察单位心存侥幸,在未准确落实现场管线情况前就施工;很多产权单位确认管线位置后,不敢在确认结果书上签字,一旦发生事故,无法界定责任。 专家意见 -王东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设师) 应建地下管线数据库 就地下管线的管理问题,记者昨天采访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设师王东。他表示,目前,北京城市规划部门中有管线综合专业工作者,但很多时候,他们掌握的管线资料并不齐全。“工程设计时有一套管线资料,但施工单位有时会做一些小的修改,工程竣工后,这些修改部分的数据没有及时反馈到管线档案管理单位。等下一个单位再在原地施工时,因为没有最新的数据,所以常会挖断管线。”王东认为,政府部门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地下管线数据资料库,理清责任单位,并制定严格的处罚标准。 新城规划“先下后上” 王东表示,有关部门应总结东三环京广桥污水管线断裂事故的经验教训,在以后的规划思路中,应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模式。“比如亦庄新城的规划就是先把地下管线做好,然后再做地上,其他新城的规划也可以借鉴这个思路。对于新城里老旧区域的地下管网,要做好普查和保护。”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潘澄清 相关专题:2006年北京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