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上海发展新坐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9:13 解放日报 | |||||||||
置身全球发展的坐标系 ,上海如何以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未来的发展之路;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明确:未来 5年,上海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
围绕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两会”会场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烈议论,形成共识: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是上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抓手,是全市方方面面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发力点。 以现代服务业 提升城市实力 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增强城市经济实力,这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资源环境问题、商务成本上升、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等,是上海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亟待突破的瓶颈。要通过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循环经济、集群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综合经济实力上新台阶。 上海“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现代服务业。去年出台的《上海科教兴市指标体系》显示,在 OECD(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 29个国家中, 200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最低的国家是韩国,为 54.4%,仍比上海高 6.5个百分点。 贾继锋、徐增增代表提出,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主要有四条:总部集中地、价格标志、服务中心、最适宜商贸和交往的场所,都与服务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上海土地少、资源少、人口多,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门户形象”。要加强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运用市场机制,通过联合开发实现产业集聚和功能配套。 不少代表和委员提出,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必须找准聚焦和集群两大突破口。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产业都具有高度集聚的特征。在国际金融大城市伦敦,金融中心的区域面积只有 1平方公里,却能产生相当高的辐射效应。 上海应当依托陆家嘴地区,发展金融服务业;依托交通枢纽站,发展旅游、文化、物流等产业。 任先正委员认为,克服现代服务业“短腿”现象,相关配套政策与法律保障要及时跟进,以大力倡导、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体。要建立健全诚信为本、效率为先的信用体系,支持企业积极自主创新、打造品牌。 张人凤代表指出,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才短缺。有关部门应加快人才市场的发展,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训要与世界接轨,着力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眼光和专业知识的人才。 以文化内涵夯实“软实力” 什么是国际竞争力?是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反映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城市硬件中,也涉及城市管理、社会文化和市民素质等方面。 “就像一个人的骨架、血肉和精气神,软实力就是城市的精气神。”增强国际竞争力,上海必须在软实力上下功夫,这是许多代表、委员的共同认识。 张新华委员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国际竞争力是个综合概念。增强国际竞争力,首先要观念和理论创新,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为突出的表征是社会的稳定。它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相互依存和关怀,也包含了社会关系结构的相对稳定,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相对满足。 与硬件建设不同,软实力很难用量化标准来考核。从整个城市的制度规范、文化内涵,到每个市民的行为方式、精神面貌,都是软件建设题中应有之意。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做强软实力,非一朝一夕之功。首先要综合发挥市场机制、经济杠杆和政府政策作用,为做强软实力创造一个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 邵敏华代表强调,城市软实力核心体现在文化实力。这不仅是单纯的人文文化,而是涵盖了文化环境、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等各项指征的大文化。文化实力提高,城市对内体现包容性,更有凝聚力;对外体现开放性,更有影响力。郭开荣委员认为,目前,上海不少文化指标已处于领先地位,仅在文化产业方面,还存在原创能力不够等薄弱环节。上海要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依托创意产业,突破瓶颈实现“跨越”。 2010年世博会,既是上海“十一五”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目标,也是对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不少代表指出,上海要抓住这个让城市精神旗帜高扬的机会,在未来 5年中,不断丰富城市的文化底蕴,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近期,上海博物馆举行“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时,市民等候观展的长队,感动了许多代表和委员。陈燮君委员认为,这不仅体现出上海市民的文化选择,更展现了公共文化环境中市民的良好素质。他建议,上海要以工博会、艺术节、文化大展等重大活动,让更多市民融入优秀文化氛围,让优秀文化促进市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以各方合力增强竞争力 上海,人口超过 1600万的特大型城市,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十一五”发展主线,有利于合力的形成。 张兆安委员表示,城市国际竞争力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从市里各部门到各区县,从委办局到街道镇,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市民,需各方协同、五指成拳才能发挥最大力量。 上海的国际竞争力还来源于“条”与“块”的整体合力。不少代表形象比喻说明:“条”是雨伞的骨架,有了骨架,才能撑起伞面;“块”就像伞面,有了伞面,骨架才能遮风挡雨。 从国际大都市发展的一般规律看,解决老百姓“急、难、愁”问题重心下移是趋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就是“条”充分支持下“块”的合力。代表、委员们说,抗“非典”,“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工作格局为城市构建了安全网络;去年夏天,申城成功应对台风、高温等各种挑战,条块联动又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把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确定为“十一五”发展主线,对“条”与“块”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按照各自职能分工与功能定位,分而不乱、合而有力。 一个国际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综合素质竞争。余源培委员强调,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核心是人。百姓的生活质量、行为方式、精神面貌也是城市竞争力的真实反映。洪晓敏代表提出,发展惠及群众,群众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力量来源。在“十一五”蓝图展开之际,应当让更多市民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工作、发挥力量,以合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 本报记者 孟知行 谈燕 相关专题:2006年上海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