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访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侯宝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12:44 中国青年杂志

  ●专访

  志愿者: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

  ——访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侯宝森

  采访-钟志敏

  记者:当今,志愿服务事业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它以“公开招募、自愿参与”的独特动员组织形式,正成为许多人热中选择的社会时尚、生活方式甚至生存状态。那么志愿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它有什么历史渊源?与中国的传统道德相比,有什么不同?与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掀起的“学雷锋、做好事”的热潮相比,有什么不同?

  侯宝森: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人类文明共同成果于一体,是对雷锋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道德的继承和发扬,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国际上大规模的志愿者活动产生于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的救助和重建,尤其是自觉参与医疗救助的护士队伍。近年来,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志愿服务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重视和倡导,正在成为一项推动社会发展、催生现代文明的世界性社会运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借鉴了国际上志愿服务的有益经验,并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相结合,广泛服务于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抢险救灾、对外援助等领域,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困难群众需求、弘扬时代新风、促进青年成长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志愿精神有着自身的精神渊源,并在实践中不断融合提升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思想家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倡导人们推己及人,去做善事,去帮助他人。20世纪60年代,雷锋的出现及人们对雷锋精神的概括,又将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扶贫济困、服务他人的精神弘扬到了一个社会风气的层次,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道德培养造就了几代中国青年。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有更多的人有能力、有愿望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弱势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出现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年自主选择、自愿参与的活动特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也伴随着青年志愿者的实践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千家万户,被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所了解、熟悉和认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志愿服务也在志愿者和受服务者之间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既不同于强调“服从、强制”的行政、司法行为,也不同于强调“等价交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发生的商业行为。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其所倡导的和谐理念会推动诚信观念和责任意识深入人心,进而维护和促进正常的行政、司法和商业行为的履行。

  记者:志愿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是构成公民社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志愿组织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民间性和独立性,但是目前中国出现的大部分志愿组织都是借助政府的力量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有人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志愿组织,您是怎么看待这一观点的?

  侯宝森: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尽管80年代以来,包括志愿组织在内的非营利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被称为第三部门,但政府依然在社会管理机制中占据主导作用,即使在第三部门发展最快的美国,非营利组织也只占各种组织的6%,政府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第三部门的生存和发展。

  在我国,包括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内的很多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所属的志愿组织具备的“政府支持下的社会中介组织”的模糊身份,符合我国国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于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志愿组织既可以借助行政力量,建立起自上而下完备的组织网络,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又具有贴近社会基层、直接联系志愿者和受服务群众的优势,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新优势。

  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为青年志愿者行动和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政府与志愿组织的关系也开始逐渐由“主导—依附”型向“支持—鼓励—合作”型转变,也就是从志愿组织由政府建立并在政府主导下开展活动开始向政府在支持、鼓励的同时,与志愿组织在有关领域相互合作,政府在政策法律框架内促进并监督志愿组织的发展,志愿组织在公共服务等领域弥补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后的局限性的方向转变。

  记者:当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他们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地谈一谈国外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

  侯宝森:在国外,尤其是在市场完善和经济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志愿普及,参与人数广泛。在主要发达国家,志愿者人数约占国民总人口数的30%,有的高达60%。我国志愿者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左右,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其次,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活动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资金筹措机制。政府对志愿者及志愿组织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其建立合理的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并广泛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企业则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在美国,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如下:公共部门占43%、私人部门占47%、私人捐赠占10%。第三,志愿服务领域非常广泛,已经扩展到社会福利活动之外的其他领域,如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社会正义、文化和艺术、社区开发等领域。第四,社区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主要舞台。社区组织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力量已经得到发达国家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尤其在解决贫困、失业、环境保护等问题上显示了特有的价值。志愿者广泛服务于社区建设的各个领域,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