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调查:关注云南孤儿生存状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17:12 央视新闻调查 | |||||||||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1月24日播出了关注云南孤儿生存状况的节目,以下是节目内容: 总制片人:梁建增 赵微 制片人:张洁
编导:陈新红 摄像: 陈强 录音:刘昶 责编:郑刚 宋薇 合成:张东升 解说:姚宇军 策划主管:赵华 执行制片人:吴征 播出主管:孙金岭 监制:梁晓涛 庄殿君 总监制:孙冰川 被采访人: 尚晓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振耀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 王奇 云南德宏州民政局局长 马光明 云南腾冲县民政局副局长 张世峰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副司长 杜永芬 莫在福 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 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 云南腾冲县北海乡 演播室: 我们遇到一个孤儿的时候,会联想到孤儿这个群体的生活状况。2005年的秋天,有关部门对我国孤儿整体生存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18岁以下,父母双亡和事实上无人供养的孤儿一共有57万多人,其中有1/3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他们的生活概况、学习状况让人担忧。2005年12月,《新闻调查》记者到云南对孤儿的救助情况进行调查。 解说:孤儿是指同时失去父亲和母亲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莫光辉、莫光泽兄弟俩现在和祖父生活在一起。金凹洪、金贺英、金老三兄妹失去父母后独立生活。代艳梅在父母相继病逝后借养在邻居家里。我们选择三个不同的孤儿家庭入户调查,了解有关孤儿的生存状况以及受教育的情况。 记者:小心、 小心。这是。。。。。。 民政干部:就是这个老公公,一直供养着两个孙子。 记者:他们家的孩子呢 莫在福(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村民):上山去了,上山拿柴去了还没来。 记者:上山去了? 莫在福(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村民):嗯 民政干部:去打柴。 记者:两个孩子都去打柴? 民政干部:嗯。 莫在福(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村民):去了有一阵了。现在的年轻人, 小娃娃。管理 ,不好管理。来了,这个是大的。 记者:小哥俩,回来了?去砍柴了?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嗯。 记者:砍的柴呢 ?那边,我看看。 解说:光辉、光泽的父亲病逝后,母亲也离开了他们。现在哥俩和70多岁的爷爷 相依为命,艰难生活。 记者:那现在你孙子,比方说吃饭……… 莫在福(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村民):有两亩二分田。 记者:那现在你家这个地,现在谁来种呢? 莫在福(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村民):种,还是我种。 记者:你还种,现在地里种的粮食?够您和您孙子吃吗? 莫在福(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村民):吃,光是吃将将够。够了,将将够。 记者:那平常花的钱呢?过日子的钱怎么办呢? 莫在福(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村民):过日子的钱靠喂点猪。 解说:爷爷年纪大了,许多家务活力不从心,哥哥光辉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体力活,喂猪、打猪草、砍柴,样样能干。 记者:打猪草呢 ,要走多远?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六七公里吧 记者:走那么远啊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对 记者:回来的时候呢?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已经黑了 记者:天黑了才能回来? 莫在福(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村民):拿柴,拿猪草或者是干什么,我去不了了。他大一点,给他小学毕业了,在家学干活。 记者:砍柴的地方有多远啊?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两三公里。 记者:两三公里,砍柴好砍吗?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不好砍。 记者:经常是你独自去上山砍柴?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对 记者:爷爷不再去了?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不去了 记者:有的时候也带着弟弟去?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星期六、星期天。 记者:星期六、星期天他都是在跟你一块儿去的吗?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对 莫在福(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村民):照我来说,在我这个年纪来说,哪一天要走了也不知道。我走了,两个不大不小的,让我丢不下。 解说:金凹洪的父亲因吸毒去世后,母亲在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下远走他乡,金家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记者:那你们平常过日子怎么办呢?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过日子跟人家借。没有米的时候,就借来一些。他们又不算钱,我们寨子这些。帮他们做活,又给一点米,大米。 记者:就直接给你粮食?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嗯。 记者:那你们自己家的田地,还有多少?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有三亩。 记者:有三亩地?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嗯。 记者:这三亩地是你自己种吗?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是我自己种的。 记者:这个地里的活是你父母在的时候你就学着干了吗,还是后来学的?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后来学一些。那两年我爸爸他们吸毒,我们也不在家,帮人家去干活,看鸭子就是这样。 记者:那你现在这三亩地,这一年能打多少粮食?够不够你们三个人吃?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不够 记者:吃半年够了吗?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半年 记者:嗯。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差不多吧 ,差不多。 记者:那一半靠什么呢?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靠救助,还要靠我的力气。 记者:就是你给别人打小工,换回一些粮食,这样就够了?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嗯 记者:有没有肉吃呢 ,平常?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肉吗 ,很少。 记者:那你养的猪呢?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我养的猪还没大。 记者:要是大了以后,你是准备把它怎么办呢?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把它卖了。 记者:卖了以后是自己要留一部分吃吗,还是全部卖掉?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全部卖掉 记者:一点都不留着你们三个人吃吗?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一点都不留。 记者:不能留一点吗?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想卖了就去买,买小猪来养。 记者:妹妹想起什么了? 金贺英(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我们太困难了,爸爸死得早。什么也不大懂,什么都不知道。 解说:为了生存下去,金凹洪和弟弟经常到寨子里帮别人家干活,这样能多挣回一些粮食。年幼的妹妹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去县城里的饮食店打工。 记者:在那都做什么? 金贺英(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洗碗 ,什么都做的。 记者:一个月挣多少钱呢? 金贺英(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不会的给一百,会了给一百五。 记者:一百五? 金贺英(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嗯。 记者:管你的吃住? 金贺英(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嗯。 记者:一百五? 金贺英(孤儿):嗯。 记者:你在那做了多长时间? 金贺英(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做了五六个月。 记者:那你那钱攒着呢,还是回来交给哥哥呢? 金贺英(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交他们买米吃 记者:买米吃? 金贺英(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嗯 记者:你自己能留多少呢? 金贺英(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我只留了一点点。 记者:在那一直打工不是挺好的吗?怎么又回来了呢? 金贺英(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他们人多叫我回家来,人少再叫我去。 记者:你现在觉得最困难是什么呀?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最困难的,最困难的 我还有那些。我爸爸他们吸毒的那些账还没有还。我爸爸他们吸毒欠了很多让我们还,我们又还不完,又没有钱。 记者:你父母留下的那个欠债能有多少钱?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还有两千多元,两三千。 记者:两三千块钱的债?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嗯 记者:他们有没有上门要这个债,催你们还钱的? 金凹洪(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新府村孤儿):我们说了再等几年 ,再等几年。我们种田攒的钱就还给他们,我们就挣到钱了。 解说:代艳梅不到十岁时,父母相继病逝,孤苦无依的小艳梅幸运地被寨子里一家好心人收留了。 代艳梅(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孤儿):那时我想跟叔叔家在一起。 记者:那后来怎么到阿姨家来的呢? 代艳梅(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孤儿):后来叔叔家不想要我了,我又来了阿姨家。 记者:这么多乡亲这么多邻居你为什么会找阿姨呢? 代艳梅(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孤儿)::因为阿姨待人好。 记者:她平常就对你好? 代艳梅(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孤儿)::是。 记者:她刚才给我指看,她说她睡在这个屋子里,然后她说她跟阿姨一块睡。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是。 记者:她的姐姐妹妹一块睡?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是。 记者:你为什么要带着她睡呢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也不一定是,哪个喜欢跟我谁睡我就喜欢。 记者:都一样?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哎 ,都是一样。 记者:就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是。心目中 她还比我的孩子还亲。 记者:怎么会更亲呢?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她因为没有父母。我的孩子是有父母,她 没有父母,没有亲人。所以说我就要对待她,比我的孩子还要亲一点。我可怜她! 记者:我听说当时她才10岁的时候,她来找你?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是。 记者:想到你们家?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她是九月初七的晚上从学校回来,同我小 孩一起来到我家。她说她在我家住,我说可以,那我就找了衣服给她换。换上了, 第二天就把衣服拿去洗了。后来她就不回去了,她说如果我不见我家阿姨,我就 去死。所以我只得收留。我很可怜 ,可怜她,本来我的家庭是很穷。 记者:你们一点亲戚关系都没有?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没有。 记者:就无亲无故?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是,只是寨邻。 记者:邻居。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哎 ,邻居。 解说:艳梅的阿姨家已有两个女儿,艳梅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增加了不少的开销。阿姨的丈夫出外打工,每年挣回一千多元来维持全家的日常开销。 记者:那你自己种了多少地呢?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我种了三亩来地,我养点鸡 ,养点猪,帮人家放牛,维持现实生活。 记者:她们三个孩子平常有零花钱吗?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没有。 记者:那这三个小女孩儿呢,都是爱美的年龄,她如果自己想买一个小女孩的小玩意儿。。。。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没有钱。 记者:她们要过吗?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从不要 记者:也不提?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不提。 记者:你穿的这件衣服是哪年买的?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是我做姑娘时候我父亲买的。 记者:你做姑娘的时候?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是。 记者:那就是。。。。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25年前买的。 记者:从你心里你想小梅在你们家待到多久? 杜永芬(云南腾冲县北海乡村民村民):她喜欢待多久就待多久。 解说:尚晓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2004年底她和她的学生们开始了对我国孤儿生存状况的调查。 记者:你们面向全国孤儿这样一个课题,调研工作最初是从哪儿入手的? 尚晓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这个事情开始很困难。因为社会上的这些孤儿到底是什么状况,他们既不在民政部门的统计的数据里,中国统计年鉴也没有这个数据。所以这些孤儿的状况吧, 就是不清楚的。 解说:为了准确了解我国孤儿的生存状况,200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和国家民政部协作对我国孤儿状况进行了一次系统排查。调查显示,我国失去父母的未成年人数为57.3万人,其中农村户口的孤儿数量远远超过城市,共49.5万人,占孤儿总数的86.2%。 记者:我们国家比较大型的、面对全国的、面对孤儿的这种调查以前有没有过? 王振耀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没有过。第一次把所有的孤儿的名单,所有的名单啊,来登记造册,一直报到民政部。57.3万 ,数据非常具体。每个省是多少,每个县是多少,都登记造册。57.3万真正没有施救的,就是没有进入经常性制度的,是20万。 记者:从你们了解的看,就是孤儿的生存状况,觉得最困难的是哪方面? 尚晓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吃饭还是能够保证的。因为都有一块承包地,但是他们就是说除了吃上饭以外,基本生活没有得到救助,这个很困难。另外就是教育和医疗,教育特别困难。 记者:小学毕业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就决定不再上中学了吗?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上。我爷爷不给上。 记者:当时爷爷跟你谈了谈吗?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没有。 记者:那他怎么告诉你的?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他就说没钱。 记者:那有没有当时和爷爷说我还是想上?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说了。 记者:说了他又怎么说呢?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他就说没钱。 记者:你原来上小学的那些书呢?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都被他当废纸卖了 记者:你怎么把哥哥的书都给卖了呢,嗯?你把书卖了 ,钱做什么了?没事 ,我就是随便跟你聊天的,都干什么了?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买零嘴了。 莫光泽(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买书了。 记者:当你发现你那些书不在了的时候,你说你弟弟了吗? 莫光辉(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贺勐村孤儿):我叫他还给我。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