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我们亲近春节也让春节亲近我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30日03:13 新京报 | |||||||||
又到一年团圆时。鞭炮声中,家家户户在门上贴起对联,在屋前打起红灯笼;一家人围在一起,穿上唐装包包饺子玩玩纸牌看看联欢晚会;老人们开始给孩子发起压岁钱,儿女给父母奉上新年的礼物;大人们小孩子们,又来到故去亲人的坟前,烧起纸钱,点起一炷香…… 过年了!没有人怀疑,直到今天,春节仍然是中国人最为看重、最富魅力的一个传
中国式的过年传统,还并不只是在中国。天涯共此时,周围国家如韩国、越南等,也在同一时刻,同样以绵久充沛的兴致,一起参与到了过年的合唱。还有海外华人,也在各自的聚居地,倒贴起大红的“幅”字,舞起龙灯放起鞭炮。 华人世界的过年传统,也赢得了之外世界与文明的理解和尊重。在又一个农历新年到来之际,美国总统布什专门给全世界的华人写了一封公开信,表达了美好祝福;美国的纽约市议会几年前还通过决议,将春节也列为该市的法定节日之一。类似这样的祝福与法律决议,在其他一些国家也同样可见。春节的文化影响,可以说是世界性的,因为生机勃勃的东方社会珍重过年传统,春节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也变得可亲。 随着中国作为举足轻重的经济体开始活跃于世界舞台,春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只会更加可亲。去年圣诞节前后,一些中国学人曾建言要关注外来节日对中国所造成的“文化安全”,呼吁要提高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如将清明、端午和中秋节等落实为法律意志。这无疑是在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中国人的文化意识正在发生嬗变的一个表现,其中的正面意义在于: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越来越亲近传统。 其实,真正值得我们牵怀忧患的是什么呢?在岁末年终,我们也听到了不少对春节的抱怨:比如,大吃大喝,让人烦累;奔走还乡,耗财耗力;要四处送礼,节日变得庸俗……无疑,春节的某些形式,与人们的“喜闻乐见”也有着不相匹配之处,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式年庆的吸引力。它给人们提出的问题乃是:如何使春节适应现代生活,使之在“创造性的转换”中,也与我们更加亲近? 对此,以下两个方面有着同等重要性。其一是,越是传统才越有吸引力,才越富有意义。中国式的过年传统,是由一些特定的文化符号组成,如祭祖、放鞭炮、打灯笼、舞龙灯、走亲戚、赶庙会等,它们是中国式的伦理与娱乐的合一,不仅让人们在这些日子里放松,也在放松中使中国人回味伦理亲情。因此,这些有着娱乐性的文化符号,不可以随便取消,取消就可能使春节的魅力丧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大城市立法禁止燃放鞭炮,就使春节在城市中丧失了许多光彩。今年,北京等许多城市又开始有限地允许市民燃放烟花爆竹,一些市民因此认为,它使人们又找到了过年的感觉。 另一方面,又的确需要创新过春节的形式。春节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一些传统的过年仪式,在城市化的现代工商业社会中落实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如何创新形式,使中国式过年的文化内涵,能在既传统又更新了的形式中得以体现,就需要认真思考。只有让春节也亲近我们,我们才会更加亲近春节,春节是为我们的欢乐与愉悦而存在,我们要让春节能够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更多抚慰与舒畅。 □妮梦舟(北京学者) 相关专题:2006年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