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6年春节专题 > 正文

和谐社会看年味评说浓淡两相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3日11:37 大华网-汕头日报

  从“碗里有肉好过年”到“年味开始淡了”,从“保卫春节”的呼声到“年味又浓起来”的趋向,在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逐渐走向世界的喜庆中,不同社会群体间“年味浓淡两相宜”的新特征,显示中国社会在多元化中走向新的和谐,新的成熟。

  传统亲情甘若醴:年味又浓起来啦“这是我清扫过的味道最迷人,我最舍不得清扫的垃圾!”北京西城区环境卫生服务队职工李师傅看着满地红色鞭炮碎屑对记者说。12年“
禁放”之后,北京市民在“禁改限”第一个春节的除夕之夜,重新享受到鞭炮齐鸣、焰火冲天的喜悦,首都环卫工人在大年初一凌晨清扫出约458吨爆竹废屑。“放鞭炮一是听响,二是欣赏地上的鞭炮屑,满地红,别提多喜庆呀!”朝阳区环卫中心的王师傅说。1932年出身中医世家,被民间称为“金陵魔王”的王祯卿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南京。提起春节传统如数家珍:“什么是年味?在我看来,春节是一个隆重、热闹、喜庆的节日。然而年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淡了,很多人家过年不再贴对联,很多城市禁放爆竹,过年就剩了一顿年夜饭。”

  他说,近几年感觉年味有所恢复,主要是许多城市放爆竹解禁。像南京从2005年开始解禁,过年的热闹感觉一下子就多了许多。春节期间各地的民俗活动也越来越多,许多消失了一阵子的民间艺术表演现在又被拉回来了。

  到2005年底,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有23个已经“解禁”,主要原因是因为市民感觉不放鞭炮没有“年味”。“年味”不仅使鞭炮重新响起来,全国假日办1月30日发布的春节黄金周第2号旅游信息通报说,民俗旅游进入高潮,各地举办的庙会、游园会等活动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烟花爆竹从“禁放”到“限放”,引起人们对传统民俗传承、兴利除弊和提高政府施政能力的思考。“让老百姓在春节放鞭炮高兴高兴,这对经济增长有多少贡献,似乎难以统计,但从幸福指数来说有重要意义。”

  君子之交淡如水:该淡的要淡下去

  历史悠久的春节庙会是老北京和老南京眼中“年味”的晴雨表。据北京市统计,正月初三京城各大庙会游客有增无减,厂甸庙会等5大庙会接待游客达64万人次。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灯会、建邺区江心洲的农家旅游、白下区的闹元宵广场文艺演出、鼓楼区湖南路的民俗文化艺术节、六合区的民间灯艺巡街活动也好戏连台。“今年庙会有真正的年味,也就是真正的民俗味道浓起来了。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商业味道淡了。我觉得年味要浓起来,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铜臭味必须淡下去!”在北京大观园红楼庙会上带女儿游园的李先生说。“年味不妨再淡一些”也体现在春节礼物上。春节走亲访友,过去礼物论斤称,大包大瓶大盒烟酒点心越重越好。现在“花篮的花儿香”,收藏品纪念品越轻越好。著名民俗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刘铁梁教授说:“21世纪的中国春节‘年味’,应该淡的还要淡下去,应该浓的也会浓起来。”他说,“新加坡春节传统味道十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春节街头的募捐活动。年味与移风易俗不矛盾,在讲面子、论排场、拉关系上可以更淡一些,春节关爱可以体现在社会救济救助上。华南港澳台地区出现的认领孤寡老人回家过年,到老人院为老人洗脚,既是一份人性的浓情,又体现了传统宗族观念、社会关系网方面的淡然。”“我和弟弟,加起来130多岁了,今年集中在我北京的家里过除夕,就在家里吃年夜饭。”刘敦仁先生对记者说:“我在战乱频仍的中国长大,在世界上转了一大圈,现在叶落归根,所以敢说中国‘年味’淡下来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因素。过去的年夜饭,不要说普通人家得等365天,而且山河破碎,烽火连天,今年吃了年夜饭,不知道明年能不能团圆。现在我们一大家子分散在北美、南美、韩国等地,却没有‘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的感受。所以我说,正是物质上‘淡下来’,才能精神上‘浓起来’。”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浓淡最好两相宜

  作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特聘魔术表演艺术顾问,70多岁的王祯卿先生春节期间在民俗博物馆为游人展示魔术艺术,这是他的过年方式。“孩子们吃了年夜饭就都回自己的小家了,他们也都五十几了,有自己的孩子,没什么好谈的,大概是有‘代沟’吧,我也不与他们住在一起,春节也一个人过。到博物馆来,反而觉得更热闹。”

  小辈要适当看浓一点,老辈要适当看淡一点。他认为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根本。

  刘铁梁教授说,年味淡了还是浓了不只是眼前看到的东西,而且涉及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

信息化加快,职业变动频繁、人员流动空前,还有家庭小型化等,都是不可能阻止的历史趋势。关于年味浓淡的讨论,表现了人们对新的地域、环境以及邻里亲族认同感的渴求。在21世纪的中国,对不同群体年味‘浓淡’含义不同,要求各异,不能笼统用过去那种整齐划一、非此即彼简单眼光看问题,更不可能这样‘解决’问题。”“优秀文化的核心是尊重人,
和谐社会
不是压制个人以追求一团和气,节日也不是政府一声令下或精英一声呐喊能解决的问题。”刘铁梁说,“所以我认为‘保卫’什么什么节日的口号,其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忽视了节日对不同群体、地域、年龄段的个体意义各异。民俗的本质就是多样化,同样是过年,农历春节与藏历新年等中国的少数民族节日就不同,不同地域的人过年风俗差距也极大。在淡与浓之间寻找一种生气勃勃的平衡才是真正的和谐。新华社记者王立彬、王力、张景勇(据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相关专题:2006年春节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