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民的发明梦想专题 > 正文

批评农民造潜艇体现媒体责任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03:37 中国青年报

  胡永球

  画面:一个戴眼镜的人右手握菜刀,左手拿着一个半椭圆形木板正在砍削。1月14日晚11时,李玉明在家里做着他的“霞光四号”———《长江日报》近日题为《一个农民的潜艇梦》的报道,对武汉郊区农民李玉明造潜艇的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当他的潜艇在长江上试航被有关部门制止时,“一心想打破传统潜艇理论,证明通过鳍板可以控制潜艇沉浮的李
玉明,这时就体现出了连常人都不如的无知”。笔者觉得,这种直率的批评体现了记者的理智和媒体的责任感,这种批评是对农民的真正关爱。

  这几年有关农民造飞机、造潜艇的新闻屡见不鲜,基本都是客观报道,或者模棱两可,或者予以充分肯定和赞扬,称赞农民有创新勇气、敢想敢干。其实,农民自己动手造飞机、造潜艇是十分荒谬的举动,而媒体对此赞扬更加荒谬。理由很简单,这些机械涉及许多门类的学科,一流的科学家们为此研究了好几百年了,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投入巨资继续研究,并不断推出新产品。一个农民再聪明,他怎么赶得上科学家的专业水平?在小作坊里敲敲打打,在家里用菜刀砍削,怎能比得上现代

化工厂的工艺加工能力?他们即使倾毕生精力制成了可以航行的潜艇或者飞机,技术含量可能还达不到初级水平,能有什么实际用途?

  照说,新闻记者是不难判断这种事情的荒谬性的,可为什么多年来一再出现赞扬性报道呢?原因大致如下,一是这种事很新奇。农民最“土”,飞机潜艇最“洋”,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偏要造高科技产品,事件本身反差巨大,这种新闻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所以报纸会反复地报道。二是农民自己造飞机、潜艇,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后农民的富有和追求,这可以作为典型进行宣传,如果批评,可能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三是这种事情虽然有点荒谬,但是农民花自己的钱,对社会和他人无害,不便指责,权当奇闻传一传。四是确有些记者缺乏科学素养,听当事人一吹,以为真的会有什么惊世的发明。

  正是以上几种心态,使中国农民造飞机造潜艇的报道屡见报端,而且大多持肯定性的论调。从报道中可以看到,李玉明所以不惜抵押掉祖上的房屋从“霞光一号”做到“霞光四号”,与媒体的误导不无关系,如果一开始就有人指出其荒谬,他可能早就清醒了。

  对农民自己造飞机潜艇这一现象,新闻界在深度报道其实是大有可为的。农民倾尽家资,不惜借贷造潜艇、造飞机,是因为他们估计这里面存在商机。比如,武汉市有众多湖泊和长江汉江,李玉明等农民觉得,造潜艇水下观光可能很有市场。而国内目前尚没有价位低廉而安全适用的小型观光潜艇。农民造飞机也是想尝试观光飞行。记者应当通过农民的举动,请有关专家进行市场调研,再请潜艇、飞机制造专家探讨投资制造小型观光潜艇、飞机的可行性。这样的报道比对农民造潜艇、飞机进行简单肯定的报道,会更有价值。

  相关专题:农民的发明梦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