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现代化报告2006”别成为墙上芦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15:53 浙江在线

  2月8日《新京报》报道,中科院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本世纪中期最低月薪将超过1300美元。在未来50年里,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完成两次社会转型,一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二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城市社会向城乡动态平衡社会转型。这份以社会现代化研究为主题的报告说,这两次转型,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五千年形成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社会利益和社会角色的重新洗牌。

  “2050年的中国将是一个中等发达社会,人均预期寿命逾八十岁,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百分之百,人们可以自由合理流动,按2002年价格最低月薪超过1300美元,绝对贫困和童工率下降到零”——这是谁都会向往的“社会桃园”。可作为平民百姓,在瞻望50年后的前景时,更希望这种现代化进程不要成为“墙上芦苇”。

  想起毛主席的一幅联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对教条主义者、主观主义者的画像。现代化进程在带给人们无限畅想的同时,也有这种酸酸的感受。

  不说现代化进程需要一定的经济总量和较高人均收入,也不说社会应提供健康愉悦的精神指数,就说8亿农村人口的沉重包袱吧!国家免征了农业税,出台多项惠农措施,可农民进城的热情仍然有增无减——收入太低了。所以,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农村重头戏和历史疑难杂症,国家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比如在江苏中南村,一排排样式别致的三层小楼与城里的

别墅没有什么分别,但保留了很多农村特色。但在我国65万个行政村、320万个自然村中,中南村能有几个呢?——只是个案。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50元,如果按8亿农民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3600—43200亿元之间——这是新农村建设绕不开的难题。农村建设不能现代化,农民不能信息化,现代化还有多少“欢腾意义”呢?

  农村问题是中国的根基所在,报告中说到的“推进新型城市化、推进社会信息化、推进社会知识化”如果不考虑到农村的客观实际难题,其根基的稳定性难免会受到质疑。这就是所谓的“头重脚轻根底浅”。

  现代化进程也不能回避现实难题。饥寒交迫者更需要食物棉衣,马斯洛需求理论从先导后的层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如果抛开可触可摸的生理需要奢谈美妙的人际关系需要,总觉得有点阿Q精神胜利法。农民工进城屡屡承受受骗,春运问题能让人“瘦几斤肉”;关于国计民生的问题,本科生费用相当于农民35年的收入,十年间,择校生费用从老百姓手里挖走了350个亿;

房价飞升,“工作三年时攒的钱还可以买个
客厅
,现在攒了五年,反倒只够买个卫生间了!”如果再想想哈尔滨的天价医疗黑幕和北京市某医院对农民工见死不救,那就没法想象。据零点调查公司调查显示,教育和医疗支出成为贫困居民两大负担。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

  还有,社会救助和养老问题,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公布了养老保险新方案,民调显示:90%担心养老问题,对养老金信心不足。人们担心“现行制度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处于空账运行状态,在职职工所缴纳的养老金不得不用来支付当期的退休金;即便足额拿到了养老金,但生活水平比起退休前肯定会下降不少。”(2005年12月5日《中国青年报》)抛开这些让老百姓揪心、挂心、闹心的客观事实,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而去想象50年后的美好未来,不惜笔墨和思维进行“粉饰未来”,这种望梅止渴的专家思维充满了浓厚脂粉气息和贵族气息,这是不是有点“嘴尖皮厚腹中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