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出一项新举措选拔大学生做“村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11:41 新世纪周刊 | |||||||||
只要不是运动,那就好 北京推出一项新的举措,选拔大学生做“村官”。 招聘2000人,第一天,报名者逾500。比起优厚条件,吸引的人似乎并不算多:3年的劳动合同期间,第一年 人均月薪2000元;第二年2500元;第三年3000元,并由政府缴纳各
说应者并不云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言:第一,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第二,有调查说,目前北京市 场上,本科毕业生的月薪,平均还不足2000元;第三,很多在城里面进行的人才招聘会上,尽管门票收费,里面的大学生 还是摩肩接踵。 虽然摄影记者没有拍出排长龙的阵势,但现在也不能如此定论:大学生冷落“村官”。因为春节刚过,大学生还在寒 假中,报名者没有想象的多,也有其客观原因。 选拔大学生做“村官”,并非首善之区北京的首创。此前海南、河南、江苏、浙江、河北等等诸多地方,都已经有类 似举动。因为北京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此次颇受关注。 有人已经在说,这是新农村试验。个案也显示,在已经当了“村官”的大学生中,也的确有人改变了当地的经济情况 ,还有一位大学生“村官”,对教会村民用E-MAIL颇感自豪。 从根本上说,政府引导下的这轮大学生“上山下乡”,基本动因还是要解决就业问题。然而,它的附加值,虽然不宜 妄自揣度,但也有若干。有人欢呼的新农村试验,也未必就不是附加值之一。 但是,欢呼尚且太早。有大学生也直言,当“村官”“非作秀非创举,只为活着”。而跳板之说,也早已有之。中国 多个省的“试验”也表明,大多数“村官”们还没有做出更多可圈可点的事情。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心怀何种目的去做“村官”不足褒贬。政府即便有超出“解决就业”范围的想法而有 意让大学生“上山下乡”,也不宜采取一窝蜂的运动式方法。君不见,海南已经有一批村官被集体罢黜,去做了这些当地最有 文化的人可能最适合做的工作:乡村教师。 大学生做“村官”,相信能够为中国农村带去一定的新鲜空气,但是也不能寄望甚高。若以运动的方式处理,还可能 适得其反。只有做好一整套的制度安排,让大学生以及村民把这种行为变成“自主、自愿、自由”的行为,成为一种常态,星 星之火,才可燎原。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