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大学生村官”进得来还需用起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15:35 浙江在线

  读2月9日人民日报,有两篇关于“村官”的重头文章,一篇是范敬宜同志为“人民论坛”撰写的《飞雪念“村官”》,一篇是第十版头条消息《北京:三年将招八千“大学生村官”》,读来都令人动情。

  “要想富得快,全靠支部带。”“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发展也好,稳定也罢,所有的方针、政策落实到村,都离不开不起眼的“村官”。在他们中间,不乏像吴仁宝、
王乐义这样情怀、本领皆可称道的带头人,但也有不少“村官”年龄大、文化低、观念旧、没路子。同时,由于种种因素,农村基层干部只能就地产生,有的村干部陷入家族、宗族等矛盾纠葛之中,不能放手干事。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近年来很多地方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冲破传统身份、城乡、地域等人才壁垒,吸引大学生当“村官”。北京市提出要“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以月薪2000元和“北京户口”这个不菲的“价格”,公开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担任京郊农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最终实现每村有两名大学生的目标。

  此举既有效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是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之举。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人才“洼地”。我们一直号召大学毕业生下基层锻炼,却又始终找不到能吸引莘莘学子扎根基层的路子。北京市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为实现双赢,靠行政和市场两只手,搭建起培育农村人才“高地”的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记者“现场访谈”的3位报名者,无一例外地谈到了当“村官”是为以后考

公务员积累“资本”,对报考者来说,这无可厚非,但作为政策制定者,可能还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大学生村官”招进来只是第一步,怎样才能让高素质人才在农村用起来、留下来?

作者:何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